清末民国时期立体照片--清代香港新市场繁忙渔港码头集市~上环维多利亚港永乐码头,俗称三角码头。三角码头和其他上环/西营盘码头对香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香港的记忆正在迅速消逝。经过一系列的填海工程,行人再也找不到昔日码头的踪迹。
¥
750
九品
仅1件
拍摄者安德伍德
年代民国 (1912-1948)
尺寸18 × 8.5 cm
类别黑白
货号L19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品如图请自辨
- 商品描述
-
清末民国立体照片一张,大约百年前出品,蛋白或银盐的老照片。
1841年,英国人刚踏上香港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就被宣布为自由港,成为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国际贸易枢纽。他们的目标是把这个人口稀少的渔岛变成一个港口城市和通往中国的门户。此后一百多年,三角码头及其邻近的码头在香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转口港,为香港后来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和物流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 世纪,香港是茶叶、丝绸,以及最重要的鸦片的贸易中心。1845-49 年间,即建港后的短短几年间,维多利亚港已处理了从英属印度运往中国的四分之三的鸦片。其次是向西方国家输出中国劳工,尤其是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淘金热期间。仅 1851 年至 1872 年间,就有 320,349 名中国工人从三角码头及其邻近码头出发前往海外目的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码头,要么作为签订了 3 年合同的临时工,要么作为最终定居西方的移民。最终,有超过一百万中国人从上环码头离开了祖国。三角码头也是五大全球贸易网络的转口港:中国、东南亚、印度、英国/欧洲和美洲。 1899 年,中国 40% 以上的贸易在香港进行。由于上环码头的成功,许多本地和海外(中国和西方)商人选择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建立各种与贸易相关的业务,从明显的航运和贸易公司到银行、保险公司、酒店、零售、造船厂,以及南北行(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即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之间的中间人的贸易公司)。进入 20 世纪,香港被推广为旅游目的地。除了货运外,上环码头也成为服务于沿海地区的客轮的热门码头,以及亚洲和西方之间远洋班轮的中途停留港。仅在 1930 年,就有 1,509,557 名乘客乘船往返于香港和外部世界之间。随着二战后航空旅行的普及、1972 年葵涌货柜码头的启用以及香港岛北岸的进一步填海工程,三角码头的故事正式宣告结束。
尽管三角码头和其他上环/西营盘码头对香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香港的记忆正在迅速消逝。经过一系列的填海工程,行人再也找不到昔日码头的踪迹。唯一剩下的主要码头是港澳码头,提供前往澳门的定期涡轮喷气飞机和前往中国珠海和深圳的渡轮。虽然澳门和香港之间的渡轮服务自殖民时期初期就已从上环出发,但目前的信德中心码头于 1985 年落成,毗邻前上环大笪地,后者是香港最大的夜市,于 1992 年关闭。大笪地深受当地人欢迎,提供各种实惠的娱乐和服务,包括户外餐饮、街头表演、讲故事、算命、木偶戏、功夫表演等。港澳客轮码头对面,雄伟的西港城北座自豪地占据了
L19
孔网图摄自所售实物,品如图请自辨
**温馨提示***
--------------------------------------------------------------
小店知识水平有限,对照片影像所呈现\"画面内容\"(如拍摄地点,人物姓名/事迹,建筑和街道名称,器物名称,交通工具名称等)理解和考证仅供您参考。如有需要,可站内联系要求补发更多图片。购买请以您自行判断为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