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从北京正阳门箭楼东侧瓮城之上向南眺望中轴线上的古桥正阳桥(三头桥),五牌楼与前门大街中大尺幅老照片一张。1970年代对护城河加盖改造为道路,正阳桥自此完全消失。可见店铺林立,人流熙攘, 珠宝市,廊坊头条,二条,三条一带的民居和商业街。19.6X13.4厘米
¥
3600
九品
仅1件
拍摄者未知
年代清晚期 (1851-1911)
尺寸19.6 × 13.4 cm
类别黑白
货号P11
上书时间2024-08-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实物照片如图,品请自辨。
- 商品描述
-
清代银盐照片一张,19.6X13.4厘米,中大尺幅。
从天桥向北,经过珠市口、五牌楼,历史上还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石桥:正阳桥。这座石桥是明清北京城正南门正阳门外跨护城河的大石桥。这座桥自然也是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紧挨着正阳门,正阳桥当年也是非常宽阔,规模仅次于天安门外的金水桥和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
正阳桥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桥身为三拱券洞结构,桥面为三幅结构,幅间有汉白玉护栏分割,中间一幅桥面为“御道”,故又被称为“三头桥”,整个桥面远宽于京城九门中其他各门的护城河桥。这一点可以从《乾隆南巡图》中得到印证。在《乾隆南巡图》中,正阳桥被四道栏杆隔成了三条道路,乾隆皇帝正是行走在桥面的最中间。
中国古桥在两桥头一般有建立牌坊的习惯,这些牌坊被称为“桥牌楼”,如西苑的“金鳌玉蝀桥”、“积翠堆云桥”等,正阳桥的牌楼就是其南面的五牌楼。清末风云变幻,正阳门箭楼以及前门一带历经战火,但是这座木制的五牌楼在当时却幸运保存。五牌楼也成为清末民国时期,前门一带的“标志性”建筑,很多那一时期的老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再次对正阳桥进行改造,改为沥青路面,70年代则对护城河加盖,改造为道路,正阳桥自此完全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前门大街改造工程曾计划复建正阳桥,但由于北侧引桥如果修复的话会侵占箭楼南侧的马路,以致复建工程暂时搁浅。不少人也期待着未来有一天,这座中轴线上的古桥能够重见天日。
**温馨提示***
--------------------------------------------------------------
小店知识水平有限,对照片影像所呈现\"画面内容\"(如拍摄地点,人物姓名/事迹,建筑和街道名称,器物名称,交通工具名称等)理解和考证仅供您参考。如有需要,可站内联系要求补发更多图片。购买请以您自行判断为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