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化下的中国红树林/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球变化下的中国红树林/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54.4 8.0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鹭真,杨盛昌,林光辉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81469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237094

上书时间2024-11-14

A365书库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盛昌,厦门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红树植物逆境胁迫的生理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涉及红树植物发育、抗逆性、次生代谢物、遗传多样性、红树林病虫害的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项目等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出版《现代生物学实验》、《生物技术概论》和《基因工程》等教材。获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八完成人)、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九完成人)。,    陈鹭真,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红树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生态学研究,聚焦红树林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入侵和人类活动等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机制,着力于红树林“蓝碳”碳汇的系统研究。主持和参与十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出版《滨海蓝碳——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碳储量和碳排放因子评估方法》(陈鹭真等译,2018)、《海口湿地·红树林篇》(陈鹭真等,2019),参编6部英文专著;在红树林与全球变化领域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2014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人才(生态学)。任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3年至今)、福建省生态学会秘书长(2014年至今)。,    林光辉,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系长聘教授,生态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福建省“闽江学者”计划。长期从事滨海湿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曾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稳定同位素生态学》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目录
第l章  红树林生态系统
  1.1  红树林概述
    1.1.1  全球红树林的分布
    1.1.2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
    1.1.3  红树植物的物种组成
    1.1.4  全球红树植物的种类
    1.1.5  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
  1.2  红树林的生境特征
    1.2.1  气候
    1.2.2  地貌
    1.2.3  水文
    1.2.4  土壤
  1.3  植物、植被和生态系统
    1.3.1  植物的适应特征
    1.3.2  植物群落的带状分布
    1.3.3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第2章  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的影响
  2.1  全球变暖的影响
    2.1.1  气候变暖促进红树林向高纬度分布
    2.1.2  增温促进红树植物的生长
    2.1.3  增温促进红树植物的繁殖
    2.1.4  增温影响下的红树林碳交换
  2.2  低温等极端天气的影响
    2.2.1  低温限制红树林向高纬度分布
    2.2.2  低温抑制红树植物的生长
    2.2.3  低温抑制红树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2.4  低温减缓红树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2.5  寒害后的红树林恢复及造林物种选择
第3章  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的影响
  3.1  海平面上升影响植物生长和植被格局
    3.1.1  植物生长和固碳效应的改变
    3.1.2  植物根系生长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变化
    3.1.3  垂直淤积、根区膨胀和沉积物碳库的变化
    3.1.4  红树林的潮间带分区改变
  3.2  生物地貌变化与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
    3.2.1  海平面上升加速红树林的生物地貌变化
    3.2.2  高程、垂直沉积和根区的动态特征
    3.2.3  海平面上升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2.4  海平面上升和海堤共同加剧红树林面积萎缩
  3.3  红树林生态修复
    3.3.1  生态修复物种选择的困难
    3.3.2  生态修复的宜林地选择应考虑的问题
    3.3.3  红树林的修复技术
第4章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树林的影响
  4.1  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直接影响
    4.1.1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
    4.1.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树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1.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4.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应的影响
    4.2.1  红树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
    4.2.2  植被的固碳效应
    4.2.3  土壤碳通量和固碳效应
  4.3  大气CO2浓度升高耦合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
    4.3.1  大气CO2浓度升高抵消海平面上升的效应
    4.3.2  大气CO2浓度升高、养分与物种竞争的协同影响
第5章  台风、风暴潮和海啸对红树林的影响
  5.1  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
    5.1.1  热带气旋的类型
    5.1.2  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群落结构的损害
    5.1.3  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碳一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5.1.4  热带气旋引起的红树林水文和沉积过程的变化
    5.1.5  热带气旋强度对红树林的损害
  5.2  海啸与红树林的生物盾牌作用
    5.2.1  红树林的生物盾牌作用
    5.2.2  海啸后的红树林恢复力
  5.3  热带气旋和海啸过后的红树林修复
    5.3.1  热带气旋的灾难性影响
    5.3.2  海啸的灾难性影响和经济复苏
    5.3.3  灾后红树林修复行动
第6章  入侵植物对红树林的影响
  6.1  我国红树林区的外来植物
  6.2  互花米草的生物人侵
    6.2.1  互花米草在我国的入侵历史
    6.2.2  互花米草扩散和生长特征
    6.2.3  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现状
  6.3  外来红树植物的入侵潜力
    6.3.1  已引起入侵的红树植物
    6.3.2  无瓣海桑的造林现状
    6.3.3  拉关木的造林现状
  6.4  其他有害入侵植物
    6.4.1  薇甘菊的扩散和入侵状况
    6.4.2  五爪金龙的扩散和入侵状况
    6.4.3  其他入侵植物
第7章  有害生物对红树林的影响
  7.1  红树林的病害
    7.1.1  红树林病害概况
    7.1.2  红树林的病原真菌
    7.1.3  寄主红树植物
    7.1.4  非生物因子对红树林病害的影响
    7.1.5  生物因子对红树林病害的影响
  7.2  红树林的虫害
    7.2.1  红树林害虫的种类
    7.2.2  红树林害虫的分布特点
    7.2.3  红树林主要害虫的危害
    7.2.4  虫害的爆发原因和机制
    7.2.5  红树林虫害的防治
  7.3  污损生物藤壶的影响
    7.3.1  藤壶的生物学特征
    7.3.2  红树林中藤壶的影响及危害
第8章  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
  8.1  全球红树林的现状
  8.2  我国红树林的土地利用变化
    8.2.1  我国滨海湿地的围填海现状
    8.2.2  围填海对我国红树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8.2.3  围填海导致红树林萎缩和退化
    8.2.4  海堤增加了红树林修复的难度
  8.3  传统养殖业和农业对红树林的影响
    8.3.1  挤占红树林空间
    8.3.2  水体和土壤污染
    8.3.3  水体富营养化和团水虱爆发
  8.4  城市发展对红树林的影响
第9章  全球变化的控制试验案例
  9.1  气候变暖和增温的模拟研究
    9.1.1  培养箱或温室的增温系统
    9.1.2  开顶箱的被动增温系统
    9.1.3  红外线辐射器加热法
    9.1.4  土壤增温的电缆加热法
  9.2  大气C():浓度升高的模拟研究
    9.2.1  中尺度的封闭系统
    9.2.2  开顶箱中的半开放系统
    9.2.3  大型开放的FACE系统
  9.3  降水格局的模拟研究
    9.3.1  人工增雨设施
    9.3.2  人工减雨设施
  9.4  海平面上升的模拟研究
    9.4.1  人工潮汐的模拟系统
    9.4.2  野外水位平台法
第10章  红树林蓝碳
  10.1  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
  10.2  蓝碳:红树林的机遇和挑战
    lO.2.1  红树林的储碳特征
    10.2.2  红树林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
    10.2.3  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10.3  蓝碳与可持续经济
    10.3.1  红树林蓝碳交易的案例
    lO.3.2  蓝碳应用的碳中和案例
    10.3.3  “蓝碳+养殖”的蓝色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优选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类基本福祉。本书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生物入侵、有害生物和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梳理了国内外用于或可供红树林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手段,聚焦碳中和的前沿科学问题,从红树林蓝碳入手,揭示优选变化下的红树林碳汇潜能,提出可将红树林蓝碳作为应对优选变化、固碳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书论述立足于机理探讨和实验证据,更向我们描绘了优选变化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和持续利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