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薇,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院长,《情报杂志》主编,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委员;“华山情报论坛”创始人之一。先后主持参与了6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联合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被中共陕西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目录
第一章 情报基础
第一节 情报理论
一、情报的定义
二、美国情报理论研究
三、情报分析理论创新
四、孙子情报理论与思想
五、中美情报转型与理论发展
六、美国情报研究进展
第二节 情报历史
一、一个情报强国的崛起之路
二、美国国家情报体系改革
三、“五眼情报联盟”的兴起和演变
四、日本走向情报大国的历程
五、美国国防情报整合路径
六、美国国防情报分析力量的发展
七、美国执法情报共享融合的改革发展
第三节 情报智库
一、美国防务智库对国防改革的影响
二、情报智库: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
三、情报智库:情报与国家安全联盟
四、情报智库:IARPA的管理机制及运行模式
第二章 情报分析
第一节 分析思维
一、情报分析中的批判性思维
二、情报分析中的非逻辑方法
三、情报分析中的群体思维
四、辛西娅?葛拉博的预警情报思想
五、战略欺骗中的认知干预
六、情报场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
一、情报分析中的结构化分析
二、情报分析中的证据证明
三、预警情报中的机会分析
四、公安情报预警中的地平线扫描
五、国家情报产品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六、科技安全中的情报预测
七、美国犯罪情报预测分析技术
第三节 情报失误
一、情报失误中的文化因素
二、情报失误中的组织因素
三、决策失误与情报失察
四、美国对俄在叙军事行动的情报失误
五、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的情报失误
第四节 情报评估
一、战略情报评估
二、国家情报评估
第三章 情报活动
第一节 情报决策
一、战略情报与国家安全决策
二、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情报功能
三、情报工作的“政治化”问题
四、美国的情报政治化特性
五、法国情报决策的政治化
第二节 情报实践
一、国家安全情报工作
二、英国警务情报工作改革
三、以色列军民融合的情报工作
四、军事情报工作的智能化
五、美国情报分析网络共享系统
六、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的融合
七、非常规作战中的文化情报
第三节 反情报
一、美国国家反情报管理
二、网络间谍的国际法规制
三、网络间谍的防控策略
四、美国网络威胁情报应用
第四章 情报管理
第一节 情报战略
一、国家情报战略概述
二、国家情报体系构建
三、中国情报界的战略选择
四、美国国家情报战略体系
第二节 情报体制
第一章 反恐情报基础
一、我国反恐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 .............................001
二、反恐困境中的情报政治化因素 .............................007
三、反恐文化情报 .........................................................018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反恐情报融合 .........................023
五、“伊斯兰国”情报机构的组织运作 .....................030
六、基于反恐情报的恐怖主义渗透力评估 .................037
七、互联网时代反恐情报系统组成要素 .....................047
八、反恐情报信息搜集重点及策略 .............................055
九、恐怖威胁形势与国家反恐情报战略 .....................063
十、国家反恐情报现状及改进策略 .............................069
第二章 国际反恐情报
一、欧盟反恐政策与策略透视 .....................................078
二、欧洲反恐情报体系建设 .........................................086
三、网络恐怖主义国际治理的制度与路径 ...............094
四、融合思维下的美国反恐情报变革 .........................101
五、美国反恐情报融合机构的管理运行 ..................... 111
六、反恐情报预警体系建设思路 ................................. 116
七、美俄反恐预警机制比较 .........................................122
八、反恐怖融资情报的国际合作 .................................128
九、中国反恐情报国际交流的推进策略 .....................133
第三章 反恐情报技术
一、技术情报在反恐工作中的应用 .............................144
二、基于大数据的反恐情报决策系统设计 .................151
三、反恐情报分析系统构建 .........................................155
四、SOA架构的反恐情报协同共享系统 .....................162
五、反恐数据库构建的国际比较 .................................170
六、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 .....................180
七、反恐情报数据仓库架构设计 .................................188
八、互联网反恐情报搜集系统设计 .............................198
九、面向反恐智库的知识库构建 ................................. 211
十、反恐预测算法的“双黑箱”问题 .........................220
十一、涉恐个体识别中的数据挖掘 .............................228
十二、反恐情报分析中的数据障碍及改进思路 .........233
第四章 反恐情报保障
一、情报导侦模式下的反恐情报工作 .........................240
二、反恐人力情报应用对策 .........................................251
三、反恐核心区作战的情报保障 .................................256
四、反恐情报危机决策机制 .........................................265
五、反恐情报与决策、行动的一体化联动 .................278
六、反恐智库决策中的情报保障 .................................287
七、反恐情报预警与响应体系构建 .............................297
八、智慧城市的反恐预警机制 .....................................304
内容摘要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进入全球化阶段,成为当今时代危害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研究恐怖主义与反恐怖问题,系统论述反恐情报基础、国际反恐情报、反恐情报技术、反恐情报保障,剖析情报在涉恐风险评估、反恐预警、反恐决策中的作用,聚焦反恐情报中的关键和疑难问题。
精彩内容
一、我国反恐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一)我国反恐研究中的观点分歧当前国内有关反恐研究,从微观层面看,对滋生恐怖主义的源头,即宗教极端基本概念、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缺乏认识深度和广度,存在分歧和争议;从宏观层面看,缺乏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缺乏认识高度和宽度,存在零碎分散和自说自话的现象。
1.对宗教极端认识和理解的分歧目前,学界对极端主义的认定缺乏共识,特别是对极端主义的政治性和宗教性的理解分歧很大。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层次说,认为宗教极端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属于政治范畴而不是宗教所特有的现象,但又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层次说概括了宗教极端的形态特征,但对宗教极端的本质在认识上模糊不清。
二是范畴说,把宗教极端分解为宗教内的和宗教外的两种表现形式,由内部的偏执和外部的行为两部分组成。范畴说对宗教极端的界定,其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是正确的,但对宗教极端缺乏明确的定义。
三是特征说,试图对宗教极端进行一番描述,认为宗教极端是用偏执的、
无限扩大化的、绝对化的观念来诠释某一宗教,煽动宗教狂热。特征说对宗教极端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没有紧扣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也没有概括出宗教极端的基本定义。
四是目的说,认为宗教极端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宗教实现其夺取政权的目的。在组织的目的上,宗教极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以建立神权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社会作用上,宗教极端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行为,不仅对所在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制造不同信教群体之间的仇视和斗争。目的说的概念界定存在一些局限性。以反动的政治思潮为特征的政治极端只是宗教极端的一部分,反恐斗争要突出源头治理的目标指向和功能,就不能忽视那些泛生活化和泛民族化的宗教极端。
五是主张说,认为宗教极端是“宗教”与“极端”的复合概念,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具有由偏激而致极点的主张要求。它表达的本意是宗教极端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的异化和蜕变。在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里,本身就含有极端抗争的报复因子,只要平移这些教义到世俗空间就带有暴力色彩,不能简单理解成异化和蜕变,只能说谁放大和鼓吹这些负面教义和极端因子,就是宗教极端,就是法律规制的对象。
六是对抗说,认为宗教极端是以极端的方式歪曲、宣传、实践宗教教义,或者借助宗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造对立和对抗的主张和行为。对抗说是相对更接近宗教极端本意的概念界定。法治要为政治服务,就必须体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反宗教极端的原则立场。如果放弃对宗教执着的规制和管理,很容易形成宗教极端和宗教狂热并最终走向恐怖主义。
2.缺乏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目前,国内反恐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研究模式:一是战争模式,把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视为一场战争,视反恐为符合战争形态的特种作战行动,倡导以反恐军事情报搜集使用为支撑,实现基于反恐国际合作的主动进攻、定点清除和精确打击。
二是犯罪模式,通过规范反恐工作主体行为、工作机制及体系制度建设,进而控制恐怖主义扩散蔓延,减少和遏制恐怖主义犯罪。犯罪模式把恐怖主义作为普通刑事犯罪,忽略了犯罪动因的宗教意识形态要素,割裂宗教极端与犯罪动因之间的联系,这是犯罪模式的研究缺憾。
三是治安模式,以打击控制恐怖主义犯罪为重点,着力于现场处置指挥和完善战术层面的手段方法。治安模式在实践层面要面对基础工作薄弱、发现能力不足、反恐实战经验匮乏的严酷现实。
四是治理模式,把恐怖袭击纳入社会应急管理范畴,试图通过社会治理的网络式反恐体系建设来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治理模式把民族和宗教问题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反恐视为一场全民战、持久战和人心战,这对反恐实践和理论研究是有益的。
长期以来,我国反恐研究的本土意识不强,对国内恐怖主义危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动辄欧美模式、国外经验,空洞化、碎片化和脱离实际的问题非常突出,是形成反恐研究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构建中国特色反恐研究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是反恐研究界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担当。
(二)国外对宗教极端的法理认识和实践经验国外对宗教极端的主流认识,既有规制宗教极端和邪教的法律规则,也
有运用法治思维针对宗教极端的各种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1.美国美国在法理上承认邪教和极端主义,不承认宗教极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被认为是针对宗教极端立法的司法障碍,它有两个立法原则,一是国家不得为宗教立法(设立原则);二是国家的任何立法不能在任何意义上影响宗教的发展(禁止原则),简言之就是“国家不为宗教立法也绝不因为宗教而立法”。近年来,在宗教极端的冲击和影响下,各类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增多,美国法学界据此又提出“暴力推手理论”,认为如果暴力利用宗教是可以原谅的,当宗教本身就包含着暴力的教义时,就不是暴力在利用宗教,而是宗教在推动暴力,宗教就变成了邪教,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就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暴力推手理论”有可能改变美国的一些做法,使它的立法矛头由针对信教个人而变成针对整个宗教。
2.英国英国司法界对宗教极端的界定简单明了,认为凡是企图用暴力来推进宗教就是宗教极端。英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认为,“凡是用暴力来推进宗教,永远是不合乎法律规则的”。英国遵从自然法的天赋人权观,组织是没有那些与生
俱来的权利的。如果宗教纯属个人私事,就有天赋人权,但宗教形成组织即世俗化,则自动丧失天赋人权观的保护。英国法律有规制组织型宗教活动的条款,认为宗教组织活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无规定则不准。对于个人宗教行为则采用宽容原则,法无禁止则自由。此外,英国法律还有社会认同价值取向的规定,认为社会认同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认同的顺位取向首先是国家认同,然后是民族认同,最后是宗教认同。
3.德国德国法学界认为,只要宗教与政治不搭界,宗教就不会走向极端。宗教走向极端的原因是宗教和政治的联姻。所有和政治不搭边的所谓宗教极端,一概被视为宗教执着,只要和政治搭边,宗教执着加政治,就是宗教极端。
德国为应对恐怖袭击风险,出台了紧急状态下的反“扎堆法”,紧急状态下不能三五成群聚堆或形成组织,否则警察就可以采取强制措施限制自由或被拘留。德国还对宗教自由进行了限制,通过规则设定,限制如宗教言论、宗教出版、宗教财产自由等方面的基本人权。
4.俄罗斯俄罗斯的法律非常注重实效。俄罗斯的反极端法并未给“极端”下定义,但列举了极端行为的13种表现形式,既有政治极端,也有恐怖煽动类的宗教极端。俄罗斯立法普遍采用适用性、准用性规则,甚至把关联性行为也列为极端行为,以扩大立法的调整范围。俄罗斯还建有严格的宗教事务检查制度,在法理上认为“我可以不管你信什么,但我得知道你信什么”,还规定了反极端手段优先于其他手段的原则。俄罗斯反极端立法有很多刚性的内容,以维护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