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5 2.0折 25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6
  • 版次 1
  • ISBN 9787544701983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0页
【内容简介】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入》的第一版是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的。在书出版之时,卡尔维诺在报纸和杂志上的许多采访中谈到它。但是对这本书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辩论的最好机会是由批评家安杰罗·古列尔米的一篇评论提供的:卡尔维诺用如下的这篇评论回答了他,这篇标题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评论发表在《字母表》月刊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号上。

  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名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严格的说而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一篇关于说故事的故事,一本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一份关于文本的文本,一部明显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后设作品。

  这部作品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钉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这本书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光看热闹的话,我们会发现本书中十篇嵌入小说全是紧张刺激的惊栗故事,诸如侦探、间谍、科幻、成长故事、日记体小说、新恐怖小说、感觉派小说、西部故事等;叙述模式则包含现代主义、意识流、魔幻写实、政治小说、心理分析等,变化多端;描写细腻,构想奇妙;在在发人省思,颇堪玩味。

  从严肃的文学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后现代主义的活教材,书中处处可见结构主义后起的批评理念。让我们从它的「后设」或「自行反射」成分谈起:本书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迥异其趣,非但不刻意经营令人信以为真的幻觉,反而经常提醒读者,你正在阅读的是虚构的小说;除了诉诸谐拟,颠覆既定的小说习套和观念之外,并常自行暴现创作之设计伎俩。

  此刻我最想读的小说,应是那种以叙述的欲望为驱动力,堆砌一篇又一篇故事,而不企图把人生哲理强塞给你,只让你观察小说本身的成长,像一棵树那样,枝叶交织纠缠。

  前面说过,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其主旨之一在探讨小说的阅读及写作。除了嵌入小说部分的自行反思之外;框架故事直接探讨有关小说的各种问题,并涉及(原)作者、译者/伪造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互动,(想象)虚构与事实(真相)的关系等等,可说是钜细靡遗。读者「你」在追求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女性读者鲁德米拉之外,还遇见了包罗甚广的不同类型的各种读者和作者,诸如拒绝看书的非读者;仰赖电子仪器,割裂文本,断章取义,以支持己见的女性主义读者;披阅并口译已失传之死文字的教授;从事职业性阅读的出版社老编;翻译家/伪书制造者;名满天下的畅销作家;负责审核禁书的官员等等。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旨趣和见解有助于揭发小说阅读和写作的现象和本质,同时也呼应了后结构批评流行的按语: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这本书中最主要的误读/诠释者自然还是主角「你」本人。事实上,卡尔维诺的这本书可说是献给读者的,它一开始便直接对「你」说话:

  你就要开始读伊塔罗.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放松心情。集中精神。什么都不要想,让周围的世界渐渐消失掉……

  强调读者(基于作者)在诠释上的地位,乃是晚近各派批评理论的共同趋向。本书中的读者不仅只是隐设读者和实际读者——阅读的主体,也是小说的虚构框架中的主角——吾人阅读的对象,他同时又扮演作品意义的生产(作)者和批评者,因为他在追求阅读的过程中,一再陷入晦涩文本所布下的迷宫,必须自行寻觅出路,不断地被迫修定自己对小说的观念和期待。

  本书的「读者」同时具备个别性和一般性,甚至连姓名、身体特征、职业、年龄都付之阙如,为的是让实际读者(我们)容易产生认同,一起参与「他」的追求,在第二章接近结尾处,他自问道:

  读者,你究竟是谁?你的年龄、地位、职业、收入……这样问或嫌轻率。那是件的私事,你就是你。重要的是你目前的精神状态……自从昨天以来,事情起了变化,你的阅读不再孤单:你想到彼读者,她也在同一时刻打开书;待阅读的小说与待展开生活的可能的小说重叠在一起,那是你和他的故事之延续,情况更好的话,一个可能之故事的开始。这就是你昨天以来的转变,你原来坚称自己喜欢书籍,那是扎实的东西,摆在你眼前,容易界说,享受,无风险,胜过实际生活经验——总是捉摸不定、不连续、争论不休。难道这意味着这本书已经变成一种工具,一种沟通的管道,一种约会?但这并不是说,阅读这本书对你已经比较没吸引力了:相反的,它的力量增加了。

  读者对于中断的小说和对彼读者鲁德米拉的期待和欲望一再被挑起,一再延宕——一切欲望原本源生自欠缺。随着框架故事的发展,两种欲求愈来愈难区分。在第六章,「读者」自己发现:「追踪那本中断的书,给你注入一股特殊的亢奋,因为你和彼读者一起在进行那件事;但到头来却变成和追求她是同一件事,她以繁衍变化的神秘、诡计、伪装逃避你……」

  到了第七章,阅读和恋爱两件事终于合而为一,男女读者两人在床上相互阅读对方的身体,以阅读来诠释做爱,其中有一节强调:「阅读与做爱两者最相似的地方在于:在这两件事之中,时间与空间皆开放,与可以丈量的时间和空间不同。」

  本书处处暗示阅读即是欲望的运作。叙述的声音时而扮演提示者的角色,敦促读者采取行动。例如第九章如此描述一位女性宽衣解带,对读者你投怀送抱:

  读者啊,你在做什么?你不抗拒吗?你要逃避吗?啊,你在参与……啊,你也投身进去书唯一的主角,嗯;但你就因此认为你有权和所有的女性角色发生肉体关系吗?

  第八章的前半部,那位畅销作者日日以望远镜偷窥另一个山坡上的女性读者(即彼读者)在阅读,进一步探讨了写作与情欲的关系。此书也诉诸读者的窥淫欲望,来诱引并满足读者,第八章之后的(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此书中的两种追求,阅读方面备受干扰,有无止尽;但爱情的追求却有所「斩获」。在第十一章,读者在跑遍山涯海角,寻书未果之后,归返故里,前往图书馆,并聆听七位读者发表迥异其趣的阅读策略,第七位读者质问道:

  你认为每篇故事都非要有个开端和结局不可吗?古代的时候,故事只有两种结局:男女主角在历经一切考验之后,结成眷属;要不然,就是死掉。一切故事所指涉的终极意义有两个层面:生命的延续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

  听到这里,我们的读者「你」突然若有所悟,当下决定要和鲁德米拉结婚。

  在最后一章,我们看到男女读者已结成夫妻,并卧床上,进行同步阅读,准备熄灯就寝。男性读者即将读完的卡尔维诺的小说,是否会有最终的结局,或者从前的阅读经验会重演,我们不得而知。这个以喜剧收场的通俗结局,倒可看成原型批评家傅莱所称的春天模式的文学:熄灯之后,可望埋下子孙繁衍的种子,不虞将来缺乏小读者,这的确是读者(消费者)诞生的时代。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
【目录】
第一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第二章 在马尔堡市郊外

第三章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第四章 不十白寒风,不怕眩晕

第五章 望着黑沉沉的下面

第六章 在线条交织的网中

第七章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

第八章 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

第九章 在空墓穴的周围

第十章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