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 哲学概论(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哲学概论(上下)

68 7.4折 92 九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君毅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唐君毅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0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51952
  • 定价 9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39页
  • 字数 975千字
  • 丛书 唐君毅著作选
【内容简介】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哲学问题上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及文化哲学各大范畴,且具世界性视野,讨论领域横跨古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沽大传统,其视角之阔,关怀之广,兼思考之精,可说前无古人。
  在每一哲学问题的讨论中,唐先生均详举诸家观点,仔细辨析,然后再作整体探讨,深入各个哲学家的心灵世界,发现其哲学理念之根源,以见诸家学说同中有异,异中之同,使不同之哲学心灵得以各归其位,不致对立而无归;特别在人生价值之问题上,最后历尽古今中外各大哲之思想后,方更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粹所在。故此书不独为提供各种哲学知识之书,亦为会通不同哲学心灵、提供高层次哲学智能的巨著。读者浸淫其中,当得无穷启发。
【作者简介】


暂无......

【目录】
哲学概论第三版序
自序
上卷
第一部哲学总论
第一章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哲学,爱智及智之名之原义
第二节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
第三节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
第四节论以知为主之学问
第五节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
第六节哲学问题举例
第二章东西哲学中之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导言——重申上章结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之哲人之学之兼贯通语言界与超语言界及知与行之意义
第三节西方之希腊,中古及近代之文化中之哲学之性质与地位
第四节现代西方哲学家之哲学意义观——关联于科学之哲学意义观
第五节关联于历史之哲学意义观
第六节关联于文学之哲学意义观
第七节关联于超语言界之哲学意义观
第三章哲学之内容一、名理论甲逻辑
第一节哲学之分类
第二节名理论与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因明之名辞
第三节西方之逻辑一名之涵义与内容之演变
第四节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
第四章哲学之内容二、名理论乙知识论
第一节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
第二节印度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第三节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第五章哲学之内容三、天道论——形上学(上)
第一节天道论与形而上学,存有论或本体论,宇宙论第一哲学及神学之名义
第二节西方上古及中世之形上学之发展
第三节西方近代形上学之发展
第六章哲学之内容三、天道论——形上学(下)
第四节印度哲学中之形上学精神
第五节印度各派形上学之分野
第六节中国先秦之形上学思想
第七节秦汉以后中国形上学之发展
第七章哲学之内容四,人道论、价值论
第一节人道论与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之名义
第二节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希腊与中世
第三节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近代一
第四节印度之人生思想之特质——其与西方之人生哲学问题之不同
第五节印度人生思想之各型及其不重西方人生哲学中之若干问题之理由
第六节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先秦
第七节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秦以后至今
第八章哲学之内容四、文化哲学
第一节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一般哲学
第二节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
第三节艺术哲学与美学
第四节宗教哲学与自然神学
第五节法律哲学
第六节政治哲学
第七节经济哲学
第八节教育哲学
第九节社会哲学
第九章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上)
第一节泛论读文学、历史及科学书与读哲学书之态度
第二节如何引发对哲学之兴趣
第三节哲学方法及哲学中之科学方法之二型
第四节直觉法之二型
第五节发生论的哲学方法
第六节纯理的推演法
第十章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下)
第七节比较法
第八节批判法
第九节辩证法
。第十节超越的反省法与贯通关联法,
第十一节超越的反省法与逻辑分析
第十二节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哲学方法
第十三节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思维方法之分别
第十四节哲学心灵之超越性与亲和性
第十一章哲学之价值
第一节怀疑哲学价值之诸理由
第二节哲学家之消灭哲学论
第三节哲学中之切问近思
第四节哲学问题之答案
第五节哲学思想中之混淆与精确
第六节哲学思想相互了解之可能与道路
第七节哲学对人生文化之价值与学哲学者之修养
结论
第二部知识论
第一章知识论之意义
第一节中文中知与识之传统的意义与今之所谓知识
第二节知识与知识论
第三节知识论与心理学
第四节知识论与语言学各专门知识及形上学
第五节知识论与逻辑
第六节知识论之问题-
第二章知识之通性
第一节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
第二节直接经验之知或独知世界之相貌
第三节知识之知之性质
第四节知识世界之相貌-
第五节直接经验之知及其世界,与知识之知及其世界间之关系与问题
第三章知识与语言(上)
第一节知识之知之外在的证明
第二节语言之知识意义及其与自然符号之不同,与语言何以能表义之理由
第三节语言如何取得一定之意义
第四节语言意义之互相限制规定性,及确定之意义与限定之意义之分
第五节定义之价值与其限度
第六节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之原因
第七节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乃应用语言所必经之历程
第八节以表达共相之语言表达特殊的个体事物如何可能
第四章知识与语言(下)
第九节定义之方式问题
第十节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一种至第四种
第十一节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五种至第九种
第五章知识的分类
第一节中国书籍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
第二节西方学问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
第三节语言文字之知识
第四节历史及地理类之知识
第五节各类事物之原理定律知识
第六节数学、几何学、逻辑等纯形式科学之知识
第七节应用科学之知识
第八节哲学知识
第六章普遍者与知识
第一节共相、概念与共名
第二节东西哲学中之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第三节唯名论反对共相概念为实在之理由
第四节实在论者及非唯名论者以有共名必有概念共相之理由
第五节共相概念与特殊具体事物之关系
第七章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上)
第一节常识中之四种知识之分别及知识起源问题
第二节中国及印度哲学中对于知识起源问题之理论
第三节西方哲学中知识起源问题之争论及经验论之知识起源论
第四节理性论之知识起源论
第八章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下)
第五节理性论与经验论之异同及加以融通之诸形态之哲学思想
第六节权威主义及直觉之诸义
第七节直觉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
第八节闻知之种类与价值
第九章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上)
第一节知识对象或所知之意义
第二节素朴实在论
第三节代表实在论
第四节主观观念论
第五节休谟之纯印象观念主义
第六节现象主义与不可知主义
第七节新实在论
第八节批判实在论
第十章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下)
第九节实用主义
第十节逻辑经验论
第十一节康德之能知所知之关系论
第十二节客观唯心论之能知所知关系论
第十三节能知之心灵与所知之对象之互为内外关系之种种
第十一章解释与归纳原则
第一节常识中之解释与推知
第二节科学中之解释与普遍律则及其种类
第三节因果律与函数律
第四节归纳原则与其根据问题
第十二章因果原则与知识
第一节归纳原则与因果原则之关系
第二节常识中对普遍的因果律之信仰及其疑难
第三节因果律知识应用之疑难
第四节因果律观念自身之疑难
第五节原因与理由合一之理论
第六节因果观念之废弃与现象之相承
第七节康德之因果理论
第八节因果关系为实事与实事之关系及因果关系之
直觉的确定性
第九节已成世界与方生世界之因果关系
第十三章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上)
第一节数学与逻辑知识及经验事物之知识
第二节数学逻辑知识之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
第三节数学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之疑难
第四节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之性质之说之疑难
第五节数学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经验之说
第六节经验主义之数学逻辑理论之批评及康德之数学逻辑理论
第七节康德理论之批评
第十四章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下)
第八节数学与逻辑合一之理论
第九节依类言数之理论在知识论中之价值
第十节数之产生与理性活动及依类言数之理论之改造
第十一节逻辑中所谓思想律之问题与各可能之答案
第十二节逻辑之约定主义与逻辑之理性主义
第十五章先验知识问题
第一节西方哲学史中之先验知识问题
第二节现代科学哲学中之先验知识问题
第三节“先验知识命题必为分析的”一命题如何建立之问题
第四节常识与科学中之先验综合命题
第五节非欧里得几何学之解释
第六节数学与逻辑之基本命题为兼综合与分析的
第十六章知识之确定性与怀疑论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之真知识与意见之难于分别
第二节吾人对经验世界之事物及知识可能有之怀疑
第三节怀疑态度之根源与消除以往怀疑之道路
第四节不可疑的事物
第五节怀疑与先验知识之确定性
第六节怀疑与经验知识之确定性——辨物类定名之知识之确定性
第七节由辨物类而应用普遍律则以推断个体事物知识之确定性
第十七章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上)
第一节真理问题与知识之确定性之问题之不同及非知识意义之真理
第二节观念、判断、意见、信仰、思想、语句是否皆具真假之性质“
第三节真理之意义与标准论之种种
第四节以大多数人及权威人物所说,及以能满足主观之要求为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之批评
第五节符合说之分析与批评
第六节符合关系中之四项关系者
第十八章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下)
第七节自明说之分析与反面之不可设想或反面之自相矛盾
第八节自明说之批评
第九节融贯说之说明
第十节融贯说之批评与讨论
第十一节实用主义之真理论之三型及其批评
第十二节四种真理论之比较及其融贯
第十九章知识之价值
第一节不同之真理论与不同之知识价值观
第二节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
第三节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之转化
第四节知识之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道德宗教价值
第五节知识之价值之限制及其与其他价值之冲突
下卷
第三部天道论——形而上学
第一章形而上学之意义
第一节中文中之形而上及天道之意义与西方所谓形而上学之义之相通
第二节形而上学与知识
第三节形而上学与知识论
第四节形而上学之问题
第五节形而上学之系统性与本部各章之次第
第二章现象主义。
第一节现象主义与形而上学
第二节常识中现象主义与纯现象主义
第三节纯现象主义之态度中之理或道
第四节因果观念之超越与外在理由之舍弃
第五节结论
第三章唯一之实有论
第一节超现象主义之形上学——“有”之形上学及“无”之形上学
第二节恒常纯一之唯一实有观之意义
第三节依里亚派齐诺破斥变动与多之论证
第四节齐诺所提问题之答复及齐诺所提论证之目标
第四章无之形上学
第一节无之形上学所由生
第二节创造之歌及老庄之言
第三节由无出有由有入无之切近义
第四节道家思想中“无”之二义
第五章生生之天道论与阴阳五行之说
第一节儒家之形上学观点
第二节由他家之万物观至儒家之万物观
第三节性与阴阳之相继义
第四节阴阳之相感义
第五节五行与横面之万物之相互关系
第六节五行与纵的生化历程
第六章理型论
第一节理型论之形上学之特征
第二节形式对质料之独立性与人实现形式之目的性活动
第三节形式之不变性
第四节形式之客观性
第五节实体及变动与四因
第六节潜能与现实
第七节形式及理性的思想与上帝
第七章有神论之形上学
第一节如何了解宗教家神秘主义者之超越的上帝之观念
第二节新柏拉图派之太一观与其所流出之各层次之存在
第三节圣多玛之上帝属性论
第四节西方哲学中上帝存在之论证
第八章唯物论
第一节唯物论与日常生活中之物体
第二节唯物论者之共同主张及物质宇宙之问题
第三节唯物论对于有神论之批评
第四节唯物论与实在论
第五节唯物论之生理心理论证
第六节唯物论之宇宙论论证
第七节唯物论之方法论论证与历史论证
第九章宇宙之对偶性与二元论一
第一节中国思想中阴阳之遍在义与交涵义及存在义与价值义
第二节中国思想中之阴阳之论,可根绝西方哲学之若干问题之理由
第三节西方哲学中之二元论之思想之渊源
第四节笛卡尔之心身二元论及心物二元论
第五节心之思想与身体及脑之不同及唯物论之否定
第十章泛神论
第一节二元论之问题与由超神论至泛神论
第二节心身二元论之问题
第三节斯宾诺萨之实体论及神即自然论
第四节心身一元论之说明
第五节附论泛心论
第十一章一多问题与来布尼兹之多元论
第一节一多之问题与中国哲学中一多相融论及心身交用论
第二节一物一太极义及道家之言一
第三节来布尼兹以前西方哲学中对于多之说明之诸说
第四节来布尼兹之多元论——物质观,知觉观与一单子一世界之理论
第五节来氏之上帝理论——实体存在之充足理由及可能的世界之选择
第十二章宇宙之大化流行之解释与斯宾塞之进化哲学
第一节大化流行之科学的叙述与哲学的说明之不同
第二节常识与东西传统思想中之大化流行观
第三节传统之东西思想中之世界生成论之比较与科学的进化论所引起之哲学
第四节斯宾塞之进化哲学之根本原理
第五节斯宾塞对于进化现象之最后的解释
第十三章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
第一节绵延、直觉与理智
第二节生命的宇宙观——矿物及动植物之分
第三节智慧与本能
第四节人之理智与同情的智慧及道德宗教
第十四章突创进化论。
第一节突创进化论与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之异同
第二节突创进化论之要义
第三节突创进化论之问题
第四节亚力山大之时空观
第五节亚氏之范畴论
第十五章相对论之哲学涵义
第一节常识中之相对论
第二节近代科学中之物理世界观
第三节现代之新物理学之兴起
第四节动静之相对性
第五节时空之相对性
第六节速度及形量质量之计量之相对性
第七节物理世界即四度连续体中之全部物理事之和
第八节物质之实体观念及机械的决定论之否定
第十六章怀特海之机体哲学
第一节怀特海哲学之方向
第二节事与现实存在现实情境
第三节摄握之方式
第四节知觉之两式
第五节具体存在与抽象对象
第六节扩延连续体
第七节存在事物之种类层级差别与自然创进中之冒险
第八节上帝之根本性与后得性
第九节价值之地位
第十七章西方哲学中之唯心论
第一节唯心论与理想主义之意义
第二节西方唯心论思想之渊原
第三节西方近代之唯心论
第四节康德之超越唯心论中之认识的主体观
第五节康德论自然之合目的性与美感及心灵之超越性
第六节康德论上帝之存在与人之道德理性
第七节后康德派唯心论哲学——菲希特之大我论
第八节席林之自然哲学
第九节黑格尔之绝对唯心论
第十节黑氏以后英美之新唯心论之发展
第十八章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
第一节由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之道路
第二节印度之唯识论中之八识、三性、与四缘
第三节实我实法之否定与缘生
第四节境不离识
第五节众生各有阿赖耶识义及阿赖耶识与种子之关系
第六节妄执之起源与执我识
第七节根本无明与转识成智
第十九章中国之伦理心性论之形上学之涵义
第一节中国古代之宗教思想中之天命观及天意观
第二节中国人伦思想之形上意义
第三节孝友之道为人伦之本及其形上意义
第四节尽心知性以知天之形上学道路
第五节观乎圣人以见天心之形上学
第六节孔孟以下儒家形上学之发展
第四部人道论、价值论
第一章人道论、价值论之意义
第一节中文中之人道论伦理之学及西方之伦理学人生哲学或价值哲学之名义
第二节人生人道之哲学、与宇宙或天道之哲学之相互关系
第三节人道论中之价值问题
第二章价值之存在地位(上)
第一节价值一名之所指
第二节价值与存在为同义语之说_
第三节以价值与“为人所实际欲望”为同义语之说
第四节快乐之所在即价值之所在之理论
第五节价值为客观事物所具之性质之说
第六节自存之价值性之理论
第七节完全存在与善
第八节价值与存在事物之发展历程
第九节价值为一关系性质之理论
第十节存在事物之和谐关系为价值之所在之理论
第三章价值之存在地位(下)
第十一节心灵之理性的道德意志具本身价值之理论
第十二节以“不存在”为价值实现之条件之价值理论
第十三节具负价值者之超化而成为表现正价值者之理论及悲剧意识
第十四节中国儒家之致中和之理论
第十五节不存在与隐之本身价值
第十六节不和与和之太和
第四章价值之分类与次序”
第一节价值纯形式之分类“
第二节西方哲学中价值内容之分类
第三节中国思想中善德之阴阳之分与价值之形式的分类
第四节中国思想中之价值之本末之分与价值内容之分
第五节二种价值分类法:相斥之价值分类法与相生之价值分类法
第六节善之价值与心灵之仁智之价值,为一切价值之本之理由
第七节仁德为审美之德及智德之本之理由
第八节价值之本末次序
第五章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第一节悲观乐观之情调与思想
第二节乐观主义之理由
第三节悲观主义之理由
第四节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之争论,不能有确定答案之理由
第五节悲观态度与乐观态度之价值之衡定
第六章意志自由之问题(上)
第一节意志自由之问题之来源
第二节意志自由之否定论
第三节意志自由之否定论之批评,与意志自由之事实上的存在
第四节意志自由之事实之种种解释,及自然科学知识中之
不确定原理等之无助于此问题之解决
第七章意志自由之问题(下)
第五节意志自由之真义,使意志成为原因或自因之自由
第六节心灵之自性与自由
第七节意志自因自由义释疑——心灵受认识对象之规定与自由
第八节过去经验与理想生起之自由
第九节理想之形态内容与自由
第十节超越的外因论与意志自由
第十一节信自由与信因果之调和,及自由之运用之颠倒相
第八章价值选择之原则
第一节选择的自由之肯定
第二节价值选择之质之原则
第三节价值选择之量之原则
第四节具本身价值者高于只具工具价值之原则
第五节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之等差原则
第六节适合原则
第七节次第原则
第八节理性原则及其与以上各原则之关系
第九节超选择之境界
第九章人道之实践
第一节哲学问题之超拔与实践工夫
第二节“自觉我是人”之哲学道路
第三节“由人性之真实表现处自觉我是人”之道
第四节“自觉我是人之一”及我之人性与我性
第五节“自觉我是一定伦理关系中之人”之意义
第六节“职分与所在群体之自觉”
第七节“我之唯一性之自觉”
附录阅读、参考书目”
附编精神、存在、知识与人文
论黑格尔之精神哲学
述海德格之存在哲学
诺斯罗圃论东西文化之遇合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