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
23
8.2折
¥
2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杨早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早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41229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0页
-
字数
25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 【内容简介】
-
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入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与阐释,细针密缝,冷静而客观,或许不太热闹,也不太好看,但却是我们进入历史乃至畅想未来的重要通道,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欣赏。
本丛书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与学术个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讨论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偏于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我们全都“虚位以待”。
- 【作者简介】
-
杨早,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2005年先后于北大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沪报的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薯《合肥四姐妹》。
- 【目录】
-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第二节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第三节新文化的“登场”
第四节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一章“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第一节“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第二节“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第三节“叫人人知道爱国”
第四节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第一节《顺天时报》的崛起
第二节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第三节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三章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第一节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第二节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第三节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四章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第一节从启蒙到自启蒙
第二节舆论参与与空间拓展
第三节“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五章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第一节“保存机关”的苦心
第二节“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第三节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