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批判教育学奠基之作)

14.8 2.8折 52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开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巴西]保罗·弗莱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9-4

上书时间2024-05-1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巴西]保罗·弗莱雷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5
  • 版次 1
  • ISBN 9787567599864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2页
  • 字数 189千字
【内容简介】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介绍了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该理论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教育与觉悟的关系。
  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批判当时社会的“储蓄式”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无知者。他认为,学生“存储”教师“灌输”的知识越多,就越不能形成批判意识。弗莱雷提出,应该摈弃“储蓄式”教育,代之以“提问式”教育,以唤醒人们对世界问题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
  保罗·弗莱雷的思想充满了实践理性的张力,他认为,作为自由实践的教育学应该将理论与经验、历史与现实、思考与对话、批判与参与紧密结合,其*终目的是强化选择,改造现实。弗莱雷对成人文盲教育的诸多论述同样有助于其他领域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教育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当今及以后的教育界认识都是难以回避的尖锐挑战。相信弗莱雷的思想会给予教育界及社会人士以有益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简介】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1995年间在联合国主办的《教育展望》特刊中他与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被誉为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批判意识教育》、《发展中的教育学》、《希望教育学》、《城市教育学》和《心灵教育学》。
【目录】
中文版导言                                        

50周年纪念版序言                                 

作者自序                                            

第1章                                           

被压迫者教育学存在的正当理由;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克服这对矛盾;压迫与压迫者;压迫与被压迫者;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2章                                         

作为压迫手段的“储蓄式”教育观——其前提预设——一点评论;作为解放手段的“提问式”教育观——其前提预设;“储蓄式”观念与师生之间的矛盾;提问式观念与师生之间矛盾的超越;教育:一个互动过程,以世界为媒介;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更充分地人性化

第三章                                         

对话关系——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的本质;对话关系与对话;对话与寻找教育课程内容;人与世界的关系,“生成主题”,以及教育课程内容作为自由的实践;“生成主题”的探究及其方法;通过“生成主题”探究来唤醒批判意识;探究的各个不同阶段

第四章                                       

反对话关系与对话关系作为对立的文化行动理论的基质:前者作为压迫的手段,后者作为解放的手段;反对话行动理论及其特点:征服、分而治之、操纵和文化侵犯;对话行动理论及其特点:合作、团结、组织和文化综合

“持续奋斗”:《被压迫者教育学》后序            

当代学者访谈录                               

原英文版(1970)前言  理查德·肖尔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