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1 5.3折 ¥ 52.8 全新
库存148件
作者邵盈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0694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8元
货号29558726
上书时间2024-12-18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道德经》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其内容不仅局限于《道德经》本身,而是从历史、文化、未来、传承等多维度,对《道德经》进行全新的阐释。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的万字导言介绍了老子本人、生平经历、个人成就、《道德经》的诞生与流传情况,《道德经》的文本误读、《道德经》的深远影响与当代意义等。下篇中,作者对八十一章内容逐字逐句进行注释、翻译、解说。其释义吸取百家之长,兼容并包,对各种误读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作者力求通过学术手段,达到更接近奥博精深的《道德经》的本真面貌。对于历代注家对《道德经》所作的各种评注,本书亦适当进行了引证。 |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道德经》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其内容不仅局限于《道德经》本身,而是从历史、文化、未来、传承等多维度,对《道德经》进行全新的阐释。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的万字导言介绍了老子本人、生平经历、个人成就、《道德经》的诞生与流传情况,《道德经》的文本误读、《道德经》的深远影响与当代意义等。下篇中,作者对八十一章内容逐字逐句进行注释、翻译、解说。其释义吸取百家之长,兼容并包,对各种误读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作者力求通过学术手段,达到更接近奥博精深的《道德经》的本真面貌。对于历代注家对《道德经》所作的各种评注,本书亦适当进行了引证。
邵盈午,江苏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诗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除学术研究外,兼擅古典诗词创作与教学,为江苏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苏曼殊新论》《柳亚子诗歌新探》《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民国范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诗品〉解说》《邵盈午学术序跋集》《情憎梦露——苏曼殊画传》《贤哲在迩》等。 |
《范曾画传》《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
引言 打开自家宝藏,其道不可胜用 上 篇 一、 老子——紫光环绕的“龙” 二、 《道德经》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三、 《道德经》的文本特性与老子的身份认同 (一)老子是一位具宗教意识的圣哲 (二)老子是一位内功高深的冥修内观者 (三)老子是一位“独异于人”的孤行者 四、 如何看待《道德经》的文本误读 五、 老子哲学的深巨影响及当代意义 (一)确立道德价值标准,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二)汲取老子智慧,建构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精神共同体 (三)注重以直觉与灵悟为特征的道家思维方式,充分发挥道家哲学的当代价值 (四)打开自家宝藏,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下 篇 凡例 一章 …… |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道德经》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其内容不仅局限于《道德经》本身,而是从历史、文化、未来、传承等多维度,对《道德经》进行全新的阐释。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的万字导言介绍了老子本人、生平经历、个人成就、《道德经》的诞生与流传情况,《道德经》的文本误读、《道德经》的深远影响与当代意义等。下篇中,作者对八十一章内容逐字逐句进行注释、翻译、解说。其释义吸取百家之长,兼容并包,对各种误读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作者力求通过学术手段,达到更接近奥博精深的《道德经》的本真面貌。对于历代注家对《道德经》所作的各种评注,本书亦适当进行了引证。 |
邵盈午,江苏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诗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除学术研究外,兼擅古典诗词创作与教学,为江苏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苏曼殊新论》《柳亚子诗歌新探》《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民国范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诗品〉解说》《邵盈午学术序跋集》《情憎梦露——苏曼殊画传》《贤哲在迩》等。 |
《范曾画传》《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
如何看待《道德经》的文本误读 应当承认,历代的《道德经》注释者,无不以发掘文本中的“原义”为初衷。尤其是以《河上公老子章句》为代表的那种“就经为注”的注释形式,可谓字字皆以“得秉笔人之本意”为要旨。可问题在于, 作为文本的《道德经》是一个生成系统,所有与此相关的解释都是其意义系统的有机部分。所谓“原义”也并非一个静态的、可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抓到手的东西,而是研究者们“读”出来的,很难说没有注释者本人的前理解结构在起作用。当某论者发现了文本中的“微言大义”,并宣称“得之矣”时,我们却不禁要问,注者进行判断的先验原理或真理之尺究竟是谁给出的?更诡异的是,当注家正醉心于自己的某种“结论”时,另一位论者却又“读”出了不同的“原义”。用王船山与谭献的话说,即“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姜斋诗话·诗译》),“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复堂词话》)。 论者在“读”后各缘所会,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各家之说是否正解、定解?其判断的依据究竟是什么?还是要看是否符合作者的“原义”,这在事实上又回到了原点。在诠释《道德经》时,我们还会发现,不少注家摆出一种历史实证主义的姿态,似乎“下必有由”,而实际上不过是在自圆那别出心裁的一家之得。笔者以为注家之所以如此,恐非故弄狡狯,实因诠释经典本身确实大非易事。 更有甚者,不少注家会拿出某种“经典文献”(如《韩非子》《庄子》《史记》),来为自己的成说张本,并说此书陈义更高,但真实的情况恐怕是他本人对其他经典并不熟悉。 说到底,这还是来自解经本身的困难。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困难呢? 从“文本论”的视角看,首先,《道德经》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每一位注家都具有某种“阐释的自由”,尽可称其心而尽言。又由于我国文化传统自身的特点,各学科、各维度之间并无严格的分野,故不同的学术背景、专业特长的学者皆可从自身所专擅的某一点,对《道德经》进行读解。至于那些舛误百出的“圆谎式的诠释”,就更不必细论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