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9 4.6折 ¥ 49.8 全新
库存194件
作者卜涵秋 著,文通天下 出品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9738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287006
上书时间2024-12-14
前言
要获得成功,较高的智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较高的情商,因为情商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而个体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培养自己的成功特质。
一项针对 52 位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特质:不断学习的心态,务实的乐观主义品格,坚定的信仰,保持好奇心,做事专注且善于任用人才,具备卓越的领导协调能力,能够给予他人充分的信任。
成功人士的这些特质,其实反映了获得成功所的情商要素,即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创新意识、敏锐的判断力和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这些情商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被相应的心理学理论证明。
1907 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物理学家卡尔森之间的一场赌约,让人们知道了鸟笼效应的存在。这个建立于惯性思维和心理暗示原理的心理效应提示人们,要获得成功,就要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积极寻求变化,突破自我设限,勇于面对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在理智思考的同时,发现“鸟笼”内外存在的机遇,进而让自己成功逆袭。
从罗宾·汉斯,到工程师威利·卡瑞尔,正是不断的努力,才有了卡瑞尔公式。这个源自面对糟糕处境寻求解脱方法的心理效应,用他人的实践为寻求幸福与成功的我们,送上了一剂“灵丹妙药”。它提示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要获得成功,不能一味地感叹人性复杂、世事难料,更不能心生畏怯,而是要勇于面对有着诸多矛盾和险阻的现实生活,接受现实的残酷,在磨炼意志的同时提升能力。
面对束手无策的逃避、怯难和畏惧等诸多负面心理和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马蒂纳·霍纳在对“伪愚”和“成功恐惧”的心理进行分析后,指明正是约拿情结让个体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约拿情结这一极具宗教色彩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能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逃避成长,这样会让我们丧失上进心,无法承担伟大的使命,失去成功的可能。
目标的存在让个体获得鼓励,不断奋进。不过,一旦目标成为前行路上沉重的负担,它就会失去激励作用,成为阻碍个体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为此,围绕着目标和成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继而提出了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上,1967 年,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目标和动机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洛克定律。洛克定律告诉我们,在成功的路上,与其感叹人生的失败,不如反思目标的合理性,找到适合自己的“篮球架”,制订合理的目标,让自己在不断地跳跃中,自我鼓励,不断奋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造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一个是决定个体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性,另一个就是决定着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认知水平。为了探寻个性和认知水平对成功的影响,心理学家以化学家奥托·瓦拉赫的成功人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瓦拉赫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提醒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明确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所长所短,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找到生存之道、发展之理。
当竞争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个体面对竞争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时,人类学家格尔茨在田园牧歌式生活中的发现,让“内卷”一词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于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原理的内卷化效应就此成了网络热词,它提醒我们,安于现状只会让我们如同陷入泥潭中的汽车,无谓地耗费能量,重复简单的操作,失去前行的动力,浪费宝贵的人生。唯有让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提升应变能力,获得突变式的发展。
无论身在何处,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时,请试着了解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马太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你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无法摆脱贫穷,屡遭失恋和失业的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时刻处于被暗示之中。唯有认识到充斥于周遭的不良暗示,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学会用积极取代消极,才能用成功打败失败。
在生活中,你是否一直力图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终却发现,自己活成了他人期望或自己讨厌的样子。当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去读一读皮格马利翁效应吧。你会发现,我们都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他人,也在被他人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协商、共同成就的。因此,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借助外界的评价激励自己,而是要激发内在动机,让自我期待催发前进的力量,如此方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权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中。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围绕权力与服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个体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时,会出于对权力的服从做出违背本心和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效应。这一心理效应告诉我们,之所以有的人臣服于对方,失去自我,有的人无视权力,成为桀骜不驯之人,就是因为存在着对权力的尊崇或反抗心理。要想科学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手中的权力,就需要我们在正视服从命令这一人性本能的前提下,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客观事物,于纷繁的情况中保持清醒,培养自己科学的认知态度,让自己获得绵绵不绝的力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一生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另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自重感效应就是基于后者提出的一个心理效应。它表明,一个自重感被满足的个体,会反过来认同并重视他人,以满足他人的自重感。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自重感效应,在识别自身和他人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和他人的自重感需求获得满足,从而提高人际沟通的质量,为自己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际关系一直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艾略特·阿伦森为首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喜欢、接纳对自己友好的人,排斥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
由此,互惠关系定律产生。这一定律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投桃报李是基础的法则。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人对待你的态度。个体唯有与人相处时心怀感恩、互惠互利,才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帮助自己,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收获预期的成功。
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本书后一章狄德罗效应提醒我们,贪欲是无止境的,个体只有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望,善于并愿意止欲,才能避免来自外界的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才能不为非必要的物质所累,以至于“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偏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终让“幸福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于追求成功的我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你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独处一隅,翻开本书,在心理效应的解读中,了解心理学家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人对心理学的成功运用,为自己的成功助力,让自己扬帆起航!
人天生容易beicao控,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朋友送你一束花,为了摆放那束花,你买了一只花瓶;为了匹配花瓶,你又买了一块桌布;为了匹配桌布,你又换掉了窗帘……然而初你并不想买这么多东西,一切都是鸟笼效应导致的。
鸟笼效应是众多人类难以摆脱的心理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惯性思维导致的现象,会使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之后,继续添加很多与之相关的物品。
本书从以鸟笼效应作为入口,介绍了十二种心理学方法,带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轻松实现个人的突破及成长。
卜涵秋
出生于风筝城潍坊,现就职于某金融系统。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人,本科学习期间坚持自修心理学相关学科,并于英国留学期间旁听完成了心理学专业。醉心阅读与写作,笔耕不辍。在英国留学期间于个人公众号:外乡人日记(waixiangrenriji)发表了一系列原创作品。编写的《好看到放不下的中国史?两宋风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原创小说悬疑《见鬼》目前连载于白熊阅读。
章 威廉·詹姆斯和鸟笼效应 01 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
节 惯性思维把人困在“鸟笼”里
一个赌注引发的心理学革命
成功突破“牢笼”的典范
心理学大师的开拓之路
第二节 冲出鸟笼,方能实现自我成长
冲破惯性思维的墙
慢半拍带来的连锁反应
一个探险家的执念
第二章 卡瑞尔和卡瑞尔公式 02 自我纠结的心理陷阱
节 要想走出困境,先得直面困境
消除烦恼的万灵方案
不敢直面现实的存肢效应
第二节 接受坏的,追求好的
天才医生让生命绽放光芒
贫民窟里走出的世纪球星
杰克·韦尔奇帮助通用走出困境
第三章 马斯洛和约拿情结 03 自我逃避的心理陷阱
节 马斯洛与“上帝的鸽子”
约拿情结是逃避的代名词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和发现
第二节 不要害怕失败,更别害怕成功
与恐惧同行的艾德·赫尔姆斯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第四章 洛克和洛克定律 04 自我定位的心理陷阱
节 找到适合自己的“篮球架”
洛克和他的“篮球架”
成就目标的影响
爱制订目标的心理学家
第二节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高度自信的罗杰·史密斯
“世界夫人”的内心力量
第五章 瓦拉赫的诺奖之路 05 自我认知的心理陷阱
节 瓦拉赫与他的探索之路
个性心理原理
自我认知理论
诺贝尔奖得主的曲折人生
第二节 向着正确的目标行动
马克·吐温的人生支点
传奇作家的文学之路
推销之神发掘内在力量
第六章 吉尔茨与内卷化效应 06 自我重复的心理陷阱
节 吉尔茨与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人类群体的常态
习得性无助促成内卷化
“田园牧歌”生活的审视者
第二节 活出自己,方能战胜内卷化
松下幸之助:不困守于当下
托马斯·J. 华特森:思考成就人生
第七章 莫顿和马太效应 07 自我耗损的心理陷阱
节 罗伯特·莫顿与马太效应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刻板印象的引导
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
第二节 成功需要由内到外的变化
量变到质变,收获成功
决不后退,曲折中成长
第八章 罗森塔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08 自我期望的心理陷阱
节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
期望是成长中的雕刻刀
人本主义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阳性强化法
心理学巨擘罗伯特·罗森塔尔
第二节 期望值越高,成功率越高
在自我期待中前行
把脚步留到白云上
在确定的目标中前行
第九章 米尔格拉姆与米尔格拉姆效应 09 自我服从的心理陷阱
节 米尔格拉姆的残酷实验
“服从命令”是人性的本能
发人深思的服从心理
一代心理学大师的成长之路
六度分离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避免盲目服从的关键
不盲从改写人生
大胆拒绝,开辟新天地
第十章 弗洛伊德与自重感效应 10 自我重视的心理陷阱
节 自重感效应与弗洛伊德
人们需要被认同
自重感效应的实质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第二节 双向认同:人人都想成为英雄
自重感效应助力成功
双向自重成就自己
第十一章 阿伦森与互惠关系定律 11 自我关怀的心理陷阱
节 说服力是靠行动做出来的
情感互逆,创设良好关系
互惠定律的本质是满足需求
三栖全才艾略特·阿伦森
第二节 成功离不开互惠关系定律
乔·吉拉德:互惠关系带来效益
巧妙互惠,打造人性化管理
第十二章 狄德罗与狄德罗效应 12 自我满足的心理陷阱
节 得到的越多,越难以满足
得到越多,欲望越多
膨胀的欲望:本我、自我和超我
《百科全书》之父
第二节 守心止欲,知足常乐
杰西·利弗莫尔:欲望的放纵者
山姆·沃尔顿:大方的“小气鬼”
人天生容易beicao控,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朋友送你一束花,为了摆放那束花,你买了一只花瓶;为了匹配花瓶,你又买了一块桌布;为了匹配桌布,你又换掉了窗帘……然而初你并不想买这么多东西,一切都是鸟笼效应导致的。
鸟笼效应是众多人类难以摆脱的心理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惯性思维导致的现象,会使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之后,继续添加很多与之相关的物品。
本书从以鸟笼效应作为入口,介绍了十二种心理学方法,带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轻松实现个人的突破及成长。
卜涵秋
出生于风筝城潍坊,现就职于某金融系统。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人,本科学习期间坚持自修心理学相关学科,并于英国留学期间旁听完成了心理学专业。醉心阅读与写作,笔耕不辍。在英国留学期间于个人公众号:外乡人日记(waixiangrenriji)发表了一系列原创作品。编写的《好看到放不下的中国史?两宋风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原创小说悬疑《见鬼》目前连载于白熊阅读。
节 惯性思维把人困在“鸟笼”里
一个赌注引发的心理学革命
鸟笼效应(Birdcage Effect),又称鸟笼逻辑,它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来的。这个心理效应的发现,源于詹姆斯和朋友的一个赌注。
1907年,双双退休的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共同享受着退休的美好时光。这两位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偶尔还会开些相当有价值的玩笑。一天,二人聊到詹姆斯的研究成果,詹姆斯想卖个关子,就兴奋地说,倘若卡尔森能将一只鸟笼挂在家中显眼之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买一只鸟放进去。卡尔森从来不曾养过鸟,自然不相信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而且他认为,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詹姆斯怎么可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呢?不过,他的确想了解一下老友会如何达成所愿,左右他的意志。于是二人就此立下了赌注。
没过几天,卡尔森的生日到了,他收到了詹姆斯送来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戏谑地说:“你不要想着我会用它装一只鸟。说实话,我会将它当作一件漂亮的工艺品,摆放在那里观赏。”詹姆斯也笑了,没有反驳。
鸟笼被卡尔森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果真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过,慢慢地,每一个来访的客人都会看到这个空荡荡的鸟笼,并向卡尔森发出同样的疑问:“教授,你养的鸟何时死了?”卡尔森出于礼貌,不得不无数次地回答好奇的客人的问题,表明自己从来不曾养过鸟,鸟笼只是一件艺术品。
不过,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客人信服。他们或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卡尔森,困惑于他不愿意承认所养的鸟死亡的事实;或以为他心爱的宠物死掉了,伤心难过不愿意再提起,甚至委婉地安慰他。一段时间以后,被客人们的问题和目光困扰的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以解脱自己于“苦难”之中,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
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虽然不一定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的确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
何谓鸟笼效应?它是指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这里的“鸟笼”其实就是人们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小鸟”则是在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下做出的决定。
鸟笼效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其中涉及潜意识和心理暗示。让我们通过卡尔森的具体行为来分析一下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詹姆斯在初先给卡尔森施加了一个心理暗示——给你一只鸟笼,你一定会在不久后养一只鸟。尽管卡尔森一再从心理上进行抵制,然而,这个信息还是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卡尔森的潜意识。在双方的赌约中,鸟笼必须挂在显眼的地方,又为强化心理暗示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卡尔森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一看到鸟笼,就会想到鸟。同样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来访的客人一看到鸟笼,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鸟,而空着的鸟笼,自然令客人想到是鸟死了,继而展开自由联想,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此时,卡尔森就处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之中——鸟笼是用来装鸟的,鸟死了,必须再养一只鸟。倘若卡尔森不养一只鸟,就成了共同群体中的异类,必然会引来众人不停的质疑与劝慰。
于是,卡尔森为了寻求归属共同群体的存在感,就被从众心理影响而买了一只鸟。
是不是很可怕?一只小小的鸟笼竟然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会让一位物理学家在明知赌注底牌的情况下缴械投降,更何况现实生活中浑然不觉的普通人呢?为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要在认识鸟笼效应影响的同时,主动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个又一个“鸟笼”,在承认惯性思维存在的同时,积极寻求变化,以突破“鸟笼”的限制。比如,在此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勇于舍弃,用理智思考问题,发现“鸟笼”存在的动机,及时提醒自己避免因他人的影响而做出不正确或不理智的决定。
当然了,鸟笼效应同样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鸟笼效应是基于惯性思维和心理暗示而产生影响的。个体倘若可以利用这一点,就可以改变自己。比如,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强化必要的行为,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成功突破“牢笼”的典范
威廉·詹姆斯不仅是鸟笼效应的提出者,而且是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美国本土位哲学家,更是出色的教育学家和作家。2006年,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詹姆斯的一生可谓是成功突破“鸟笼”者的典范。
1842年,詹姆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有科学精神的爱尔兰裔牧师家庭。詹姆斯一家都是突破鸟笼效应的典范。他的祖父早年移居美国后,成功投资开发伊利运河,使家族成员成为当地富豪。他的父亲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更是一位睿智的神学家。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并不影响亨利对知识的追寻,他勇敢地冲破“鸟笼”的束缚,专注地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