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

90.15 7.0折 128 全新

库存10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杰,洪亮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5051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654892

上书时间2024-11-20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我国相关文件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及修复”“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发展,“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便是在此背景下策划筹备而来。“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 紧密围绕全面乡村振兴,聚焦乡村建设这一发展主题,着眼于生态宜居,面向乡村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依托不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选择。“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由4本专著构成:《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中的景观实践与创新》《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与《鄂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演化》。前3本分别基于大都市郊区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村落、山区乡村三类乡村所呈现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第4本以鄂西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化机制,从理论角度解读乡村形态的变化,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2020年5月,经广泛论证,我们决定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组织编写此丛书,并陆续邀请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相关学者担任丛书编写委员会委员,召开了丛书编写启动会议,确定了分册作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23年初完稿。“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丛书”紧靠时代背景,紧抓历史契机,紧密围绕全面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建设这一发展主题。丛书着眼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从“生态宜居”和“留住乡愁”的视角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丛书研究了多尺度下乡村文化景观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分析与挖掘乡愁的感知与表达,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乡村文化景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绿色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丛书以湖北省重要的民族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释放乡村产业要素活力,优化空间结构,突出功能特色,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和山区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丛书构建了健康的乡村景观环境系统,立体化地呈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策略,可供更多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借鉴参考。在此基础上,丛书还对我国乡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了分析,厘清了乡村聚落区域性防御防灾方略,梳理了相应的乡村聚落防御防灾体系,以期为乡村防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这些研究都契合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大势所趋。本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也希望丛书能够在乡村研究的学术领域做出些许贡献。2023年3月



导语摘要

内 容 提 要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特点为认识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视角。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律已成为乡村规划与建设工作应遵循的底层逻辑。本书基于鄂西武陵山区11个县的参与式调查和规划实践,全面呈现了支撑乡村可持续治理的人居生态空间场景和乡村产业发展特征。本书立足产业振兴需要尊重乡村人居环境特质的价值基础,深入分析乡村产业提振下的多层次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特征,通过构建综合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和导向更高效的乡村治理的“多层一体”分析框架,探讨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为指导山地资源系统性开发管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本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农业经济、公共管理以及农业农村的相关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使用,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英国杜伦大学地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振兴与乡村人居空间治理、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规划、乡村空间单元理论与分析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A类)项目3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城乡规划设计奖3项。



目录

目录

1.山区可持续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 1

1.1.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需求 2

1.2.产业振兴与人居生态空间治理 3

1.3.武陵山区资源禀赋概况与研究基础 6

2.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尊重山区人居环境特质 15

2.1.产业振兴下山区资源系统再认知 16

2.2.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产业空间资源现状 20

2.3.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产业“要素—功能—组织”特征 38

3.乡村产业振兴下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53

3.1.山区乡村产业空间组织困境 54

3.2.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基础 61

3.3.面向产业振兴的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64

4.综合利用山区资源禀赋优势——基于县域资源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69

4.1.县域资源要素类型及分布特征 70

4.2.基于资源要素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94

4.3.基于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的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108

5.引入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面向山区连片发展的乡村空间治理 117

5.1.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困境 120

5.2.基于小流域连片发展需求的乡村空间治理层次 126

5.3.面向乡村产业振兴的小流域空间治理对策 134

6.导向更高效的乡村治理——基于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茶村空间治理 141

6.1.支撑产业振兴的村落社会内生机制 142

6.2.乡村社会资本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 158

6.3.茶园村社会资本培育与茶产业发展 175

6.4.基于社会资本提升的茶村空间治理 222

结语 229

参考文献 231

后记 241 



内容摘要

内 容 提 要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特点为认识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视角。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律已成为乡村规划与建设工作应遵循的底层逻辑。本书基于鄂西武陵山区11个县的参与式调查和规划实践,全面呈现了支撑乡村可持续治理的人居生态空间场景和乡村产业发展特征。本书立足产业振兴需要尊重乡村人居环境特质的价值基础,深入分析乡村产业提振下的多层次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特征,通过构建综合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和导向更高效的乡村治理的“多层一体”分析框架,探讨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为指导山地资源系统性开发管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本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农业经济、公共管理以及农业农村的相关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使用,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主编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英国杜伦大学地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振兴与乡村人居空间治理、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规划、乡村空间单元理论与分析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A类)项目3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城乡规划设计奖3项。



精彩内容

自序

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中部山区县参与旅游扶贫、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村寨建设以及“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等多部委主导下的乡村调查和规划实践工作。面对生态文化资源富集但金融资本普遍缺失的欠发达山区,如何正确认识乡村规划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城乡规划的本质就是空间治理的过程,乡村规划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空间实践的政治性本质,决定了其不是一项单纯的工程技术活动。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创新乡村规划编制单元,适应地方的资源禀赋结构和历史地理特征,是统筹和协调大量自发性、碎片化的乡村建设资金和项目,促进更高效的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产业振兴自然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和运营的底层逻辑。

2015年我们团队第一次走进鄂西武陵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百里清江画廊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清江作为土家族母亲河的生态文化内涵,同时,清江南北两岸的乡村人居环境特质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和当地人讨论某个地方时,他们总会用“那一片”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来替代“某个村”,如用“沿头溪那一片”直接替代了城关镇下面的七个村。当我们走进沿头溪那一片,我们发现这里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不可分割。在村民的生活世界里,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地理和自然生态的整体,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单元。当地的一位村书记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大家对沿头溪“这一片”的整体认同并没有变化,大家说起某个村的发展时也总离不开“这一片”的整体情况。不管是产业发展、人居活动还是基层治理,这些村子似乎都遵循着流域关照下的某种“整体逻辑”,这种逻辑一直影响当地的人居生态空间格局和发展利益关系。正是带着这种对未知空间现象的疑问,研究团队开始了对山区人居环境特质与地方发展模式之间关系的探索。

鄂西武陵山区地处秦巴山脉进入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县域人居生态空间类型多样,小流域是县域人居生态空间单元的典型代表。虽然从水文和生态实体层面国际和国内学者已有很多对小流域的界定,但很显然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基层关注的乡村小流域的重要维度和特征,尤其是对于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山区。林毅夫等经济学家曾指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资源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失,在制定针对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政策时应将认识地方优势和利用发展机会作为重点。对于这些欠发达地区而言,明确最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对于地方发展至关重要。小流域是山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空间活动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团队采用参与式乡村调查法对小流域空间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这里的社群关系和公共议题,倾听不同村庄发展主体的核心关切。团队主持完成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沿头溪流域旅游扶贫发展规划(2017-2030)》,多次动员和协调县级相关部门和地方专家开展流域规划座谈,邀请当地农业、旅游和文化等方面专家参与小流域现场调查,深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巫岭山等深度贫困区进行入户访谈,和旅游开发主体探讨流域整体发展的方向和困境,获取了大量地方性知识,帮助我们明晰了实现小流域空间治理的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通过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沿头溪流域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的实践跟踪与成效反馈,研究团队开始对山区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与产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村寨建设等议题进行关联思考,提出了对武陵山区乡村小流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和模型的研究课题。

在国家基金和部委课题的支持下,我们有机会深入鄂西武陵山区十多个县(市)开展多层次的乡村调查。不同地理环境下都存在不同类型、或大或小的地域人居生态单元,人居生态单元也反映了地域多尺度环境下的人居生态空间“结构”特征,小流域是山区典型的人居生态单元,具有解构和重构山区县域乡村空间的示范意义。面对山区发展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地方治理等现实制约因素,县域乡村空间治理应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等地域空间组织活动,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进作为公共政策设计的治理单元与实施载体的空间单元的多层次耦合,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山区,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活动规律都集中投影在人居生态空间治理上,并呈现典型的地域人居生态单元特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土地(指标调整)、资本、技术和文化的跨区域流动以及人地关系的内部调整,改变了传统乡村空间组织结构,乡村地域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面对山区复杂多样的人居环境,人居生态空间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多尺度性特征为乡村治理有效研究提供了空间单元性视角,因为治理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空间范围和规模的不同决定了治理问题和治理关系的难易和复杂程度,进而影响治理的方式和效果。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需求转变了当前乡村空间组织简单追求经济效益和行政管理可行的传统视角,推进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是响应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发展需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学界增进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产业的基本面的认识,尤其是占全国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地。由于中西部山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对山区乡村产业和人居环境特质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研究经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同仁及读者批评指正。

乔 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23年3月 



媒体评论

 

乔杰博士和洪亮平教授新近再度完成大作,请我写序,不胜惶恐。我非名人高士,由我写序,既不能提高作品的学术影响,又无助于销量,所为何也?大抵是因为我常年在乡间行走,了解些乡土民情,对乡村产业、乡村营建等有些自己的思考,而乔洪二位亦是深耕乡村的同道,相交近十年,大家对乡村问题有许多共识,让我写序也算是同道间的一种交流吧。因此,勉为其难,写段文字权当学习心得。

产业振兴一直被视作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在我看来,乡村振兴是套“组合拳”,很难分解为明确而独立的步骤与招式。产业振兴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及村民收入,而是要与乡村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社会全面发展等协调起来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进程。乡村产业是什么?除了城市周边或交通区位便捷的地区因为承接城市溢出效应,其产业发展的逻辑与城市几乎相同外,一般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让村民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今天在大量推动资本下乡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场景往往是资本完全绕开了村民,通过各种路径获得了乡村资源的使用权,进而生产产品、打通市场,为自己获得了高额的利润,顶多给村民提供了几个看大门、打扫卫生的就业岗位。这种无法有效促进村民就业、推动当地乡村社会发展的乡村产业,只能算是“在村产业”,其对乡村振兴实质上是难以发挥积极作用的。规划师的责任是将有价值的乡村资源发掘出来,并在村集体、村民的全面介入下生产出产品,并为之找到市场、建构销售渠道,形成能换来经济效益的商品,企业、村集体、村民通过约定的比例分红获得企业收入、村集体收入及村民个人收入,这才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为村产业”。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及难点是村民的全面参与。当前大多数的村民存在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村民素质与劳动技能特征的判断,围绕村民素质与劳动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帮扶,既是乡村产业设置的前提考量,也是促进村民成长及乡村社会发展的治理举措。而耦合村庄既有资源及潜在资源,并对接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等相对专业的工作,只有在真正体现“村民主体”的前提下才有推动乡村振兴的意义。由此,乡村产业振兴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需要以乡村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指引,针对村民、乡村社会、资源、市场展开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及逻辑严密的关系建构的系统性工作。总之,面对日益消弭的乡村,只有直面村民成长及激活乡村社会的诉求设置乡村产业,才能推动乡村善治,最终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乔博士团队在鄂西武陵山区所展开的工作是令人信服的。从2015年起至今近九年的时间深耕于此,既对武陵山区11个县(市)的面上情况有通盘了解,又对具体县域、乡镇、村庄展开了深度解读,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驻场帮扶,团队通过对当地老百姓展开的大量访谈,深入了解了当地乡村社会的特征,掌握了大量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状态、能力特征、心理诉求及对未来的期许等,这为团队展开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扎扎实实投入时间、精力以及情感的调查研究是一切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了解乡村的细节,才有可能为其找到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乔博士团队对乡村产业有着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从时间维度的考量,认为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应答;从空间维度来看,乡村产业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有机联系的共同体,也不只是具体的物质空间,而是受到地方的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共同作用,成为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内生发展模式,团队提出乡村社会资本不仅能有效推动可持续、可融入、受认同的乡村产业发展,亦因其在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具有信任、规范、互惠的特性,具有协调内部关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作用,同时也对整合资源配置网络、重塑价值认同起到推进作用,使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同时成为推动乡村空间治理的有效手段。这些认识和判断是精准的,且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如果产业只注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那么城市才是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乡村之所以要推动产业振兴,重在产业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提升村民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认同方面的作用,这本应是乡村产业的发展伦理。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及系统的乡村产业认知基础上,乔博士团队展开了系列针对鄂西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及空间治理研究工作,在各种基金项目的加持下,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得以大幅提升,确保了本书的写作逻辑清晰,理论扎实,方法明确,这保障了下一步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其他地区对武陵山区村庄发展案例的可借鉴性。虽然,团队在武陵山区的研究成果尚未全面展开实践验证并转化为具体建设成果,但基于本研究所展示的过程和结论,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未来若干年的实践检验,武陵山区各市县乡村必将在奔向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我和乔杰相识于2015年的乡村毕业设计联盟,他作为洪教授的助手全程参与了历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初期略带羞涩稚气的大男孩,在几年间迅速成长,不仅能够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也借助联盟在各个学校所在地举办毕业设计之机展开了很多针对性调研,不断实证着他对乡村的各种思考与判断,有效支撑了他的博士论文选题,直至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而留在华中科技大学当老师。从某种角度来说,联盟见证了乔杰博士的成长,联盟的毕业设计活动也贯穿了他的学术成长过程。这些年,乔杰取得了令人艳羡的学术成果,每年都有几篇顶刊的论文发表,还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中屡获大奖。乔博士在成为青年教师后更是马力全开,既承担了多门课程的主讲任务,又成功申报了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同时还出任湖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办公室主任,持续推动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一个年轻人能在拖家带口的窘迫年纪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类工作都推进得井井有条,着实不易,堪为年轻学者之楷模。以我多年的观察,乔杰博士能取得如此成就,大抵是三个原因吧,一是他特别善于从周边人的身上汲取养分,无论是长者还是后辈,乔博士都能打成一片,随时随地组织起学术讨论;二是他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同理心,能够长期驻村,能够用心倾听村民的声音,他对学术价值的取向为“义”而非“利”,如是,方能心怀仁善而致远,并非随波逐流求名利;三是他对自己、对家人、对专业、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透过他的文章、著述的字里行间,你会感受到一位充满使命感的优秀青年规划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这本专著的共同作者洪亮平先生是乔杰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能够带出如此优秀的弟子,其自身的功力自然不必言说,一辈子育人无数,著述等身,实属我辈楷模。洪老师亦是老友,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八个字:忠厚长者、少年心态。一块儿带联合毕业设计的9年来,每次见面,洪老师都是乐呵呵的,满脸笑容,幸福洋溢,乐观豁达的心态感染着每个人。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与洪老师同组指导时,他对每个学生的敦敦教诲、细致入微、关怀备至,尽显长者之风,但毫无迂腐刻板,反而时时少年心态,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之心、创新之举,一如洪老师在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村微改造中的在地营造与共同缔造,使一个毫不起眼的东湖小村慢慢变成了年轻人喜欢逛逛的休闲打卡地。听着洪老师欢快介绍着怎么创新性地使用土地、怎么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与使用中的技术问题,浑然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帅!基于共同的使命感、缜密的研究态度及开放的创新思维,洪亮平先生和乔杰博士这爷俩想必应该能够在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做出一点事情来。

 

以此为序,既是学习本书后的一点体会,亦是对洪亮平、乔杰两位老师新作的祝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年6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