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大家精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范仲淹/大家精要

11.02 5.5折 20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焕玲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888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0元

货号25076162

上书时间2024-11-18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焕玲*的《范仲淹/大家精要》讲述了范仲淹 (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用“电田久守 ”之策,使西夏将帅不敢贸然进犯。联合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考核官吏,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使北宋王朝从积弱的局面中解脱出来。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为言者所攻,皆不果行。擅于词赋,兼工书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代传诵。有《范文正公文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张焕玲,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项,主持陕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项目子项目两项。出版专著及编著七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1章  生平述略
  一、家世及游学
  二、从政地方
  三、宦海风云
  四、“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暮年
第2章  戎马西北
  一、经略陕西
  二、宣抚河东
  三、军事思想
第3章  庆历新政及政治思想
  一、新政背景
  二、新政内容及实施
  三、新政失败原因
  四、变革思想及影响
第4章  宋学开山及士风
  一、学术地位
  二、范仲淹与宋代士风
  三、忧患意识
第5章  思想述评
  一、经济思想及措施
  二、法律思想及实践
  三、教育思想及实践
  四、文学思想及创作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张焕玲*的《范仲淹/大家精要》讲述了范仲淹 (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用“电田久守 
”之策,使西夏将帅不敢贸然进犯。联合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考核官吏,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使北宋王朝从积弱的局面中解脱出来。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为言者所攻,皆不果行。擅于词赋,兼工书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代传诵。有《范文正公文集》等传世。


精彩内容
咸通十一年(870)又为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因北方战乱,遂举家迁徙至江南,定居于苏州吴县,自此占籍为中吴(中吴军节度使之简称,即苏州) 人。因春秋吴国的宫城在高平里,故古人又以高平作为姑苏的代称,像范仲淹就常在文末自署郡望为高平。后来他出知杭州,途经姑苏,荣归故里,与乡里族人会面,追思祖宗,一起搜访家族中先世所传诰书家集,续写家谱,整理考述出自四世祖范隋以下支脉谱牒。
至五代时期,范氏子孙繁衍生息,祖祖辈辈都效力于钱缪所建的吴越国。曾祖父范梦龄在五代十国时曾任吴越国的苏州粮科判官,以德行才华著称于江左。祖父范赞时幼年就聪明颖悟,曾举“神童”,成年后在吴越国秘书监任职,掌管皇室图书,汇辑《春秋》及历朝史籍,撰成《资谈录》六十卷行世。《十国春秋》卷八八有传。
太平兴国三年(978),范仲淹之父随吴越王钱傲归宋,先后三次任成德军、武信军(遂宁府,治所在今四川省遂宁市)、武宁军(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掌书记。淳化元年(990),范仲淹两岁,父亲范墉染疾病亡,范氏家道中衰,年仅六岁的仲温由族人带回苏州抚养。谢氏贫苦无依,迫于生计,只得带着年幼的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瀚。朱文瀚曾任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知县,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小仲淹也颇得继父的喜爱,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继父的养育训导下长大成人。直到天禧元年 (1017),朱说才上《奏请归宗复姓表》,重新改名范仲淹。
少有大节 范仲淹少有大节,曾与母亲一起跟随继父宦游湖南安乡、淄州、长山等地,择清幽之室,寒暑勤读,刻苦砥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也为教育史话留下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划粥断蓥”等立志苦读的佳话。后来人去留名,安乡、长山等地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仲淹,激励乡人求学,曾建有范文正公读书台。
宋后因范仲淹久享盛名,“书台夜雨”也成为安乡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王仁《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韩泽《淄州长山县建范文正公祠堂记》等文对范仲淹少年时期的读书情况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述,兹不赘述。山海川泽所孕育的乡土亲情,养育了少年仲淹热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几千年的经籍典章所蕴含的智慧光辉,成就了少年仲淹报效国家的韬略和才能。
范仲淹在长山醴泉寺苦读之际,时常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景德三年(1006) ,十八岁的范仲淹曾与广宣大师、王洙等交游,中年后曾写《赠广宣大师》诗云:“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从山东长山远赴长安( 今陕西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 ,饱览名山大川,缅怀大唐盛世。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鄂、杜之间”。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范仲淹一路上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两次游学的经历,使他不仅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了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目睹了时艰民难,坚定了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P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