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的力量(第3版)
  • 瑜伽的力量(第3版)
  • 瑜伽的力量(第3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瑜伽的力量(第3版)

16.93 4.7折 36 全新

库存1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志成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9229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4041712

上书时间2024-10-21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

……

8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翻译、注释和研究工作,出版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瑜伽文库》的初衷。

3

“瑜伽之心”在过去一些年的探索结晶。



导语摘要
这本书是瑜伽界知名学者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人的五鞘和不同类型的瑜伽的对应关系(*初在《智慧瑜伽》中提出)、瑜伽哲学角度考察身心灵三重健康观念、通过现象层面阐明梵我合一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演讲者所倡导的广义瑜伽的观念。

作者简介
作者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和"瑜伽文库"。出版《哈达瑜伽之光》《智慧瑜伽》等多种图书。

目录
001
















内容摘要
这本书是瑜伽界知名学者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人的五鞘和不同类型的瑜伽的对应关系(*初在《智慧瑜伽》中提出)、瑜伽哲学角度考察身心灵三重健康观念、通过现象层面阐明梵我合一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演讲者所倡导的广义瑜伽的观念。

主编推荐
作者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和"瑜伽文库"。出版《哈达瑜伽之光》《智慧瑜伽》等多种图书。

精彩内容

 

“复兴”了,各种新兴宗教诞生了。只是人们不知,在全球化的时代,哪里才是的安全之地。我们似乎不知道,或者害怕知道这种不确定的境况。我们敏感于那些追问自我的深奥哲学问题,我们敏感于巨大的开放性,我们敏感于那些带来范式骤变的宏大但却关乎个人命运的问题。我们寻找一种安全而免受伤害的生活。

“时尚”活动。这些遍布全球的运动之兴起,除了现代人对于身体健康、体形健美等诉求之外,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在这个漂浮的尘世中、在以消费和功利为主要生存状态下人们对自己的本性或灵性的诉求。在看似全球化的瑜伽、静心、禅修等运动表象下,实际却是人的某种“回归”。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广泛参与灵性时代的实践,也是人自身对宇宙伦理和地球危机的某种自觉回应。

“因缘”这个词,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偶然,即因缘巧合,刚好就发生了。

1993

“高山垂线穿针”的比喻,从山上垂一条线下来,山下放一根绣花针,线一掉下来刚好就穿进了针孔。你说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的研究是偶然的,我来到嘉兴是偶然的,我写了一本书也是不确定的。我们在这个世上生生死死,很多事情不能预测,无法预料,更不确定。不久前的动车事故(“

32

“缘起”,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在增大。

“情执”。明白了这一点,你的痛苦就会少很多。

“当下”,唯有当下是可能的。你是偶然的,你的生死、来去,以及你的经历,都是偶然的。近,一个身患白血病、非常有名的模特去世了,她才

——“思考”可以被视为爱好吗?

“化”出来的世界。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木头,原来不是木头而是大树。这房子、这寺庙,都是人心设计创造出来的。那石头是心创造的吗?也是。我告诉你,这石头之所以称为石头,是因为我们给了它“石头”的名字,它才成了石头。如果你不叫它石头,它就不是石头。它本身并不是石头,或者说与石头没有关系,“石头”是你给予它的。所以心化万物。《心经》里讲的“色”,是指这个现象世界。如果你把这个现象世界的“相”拿掉了,你能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叫你的名字你会应声答应,因为你认同这个名字。认同了这名字,个体性或者人格才会出现,你才会说“是我”。你死了

“名”字。“名”之外还有一口气。可是,有的人这一口气是一股怨气,活得很不爽。金庸小说里有很多了不起的英雄活着就是为了这一口气。佛教里说,你要把这口气放下。可是,如果你把气放完了你就死了。所以,重要的不是这口气,而是对这口气本身的理解或态度。这里,需要提醒诸位的是,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或深入思考“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个二分法的观点?一直以来,唯物和唯心斗争得厉害,但谁也不能说服谁。我们是否可以超越这二分法呢?

……这些东西全都是一个一个加上去的。加多了就会累。当你脑袋上顶了一堆大帽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走不动了。禅修中讲“抖一抖”,就是要把身上的名色叠置抖掉。现在很多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如果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就不可能达到菩萨的境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关系,因为能够进入入定状态、能够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事物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普通人一定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放在眼前而他就是看不穿。我们需要智慧的能力让生命提升,修禅或者禅修就是让我们有这样的意识能力。当然,不是说一次禅修就能成功,可能需有一个因缘,你要不断努力地去修。慧能是顿悟法,神秀是渐悟法。那顿悟法是否适合各位呢?终极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可以顿悟的。但是,现实来看,修禅宗的顿悟其实很难。有人说,直指人心或者生命的本来面目,问题立即就解决了。可是,你去修修看,你读读《坛经》,读读《金刚经》,是不是能悟呢?不是的。有人读了一辈子《金刚经》也没有悟。可是慧能只是听了一点就豁然贯通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神秀的渐修渐悟可能更为适合,你会觉得自己每日都有所进步。所以,渐悟的方法对我们具体的人来说非常有效,但就事情本身来说,它不是很究竟。顿悟很究竟,但不是很实用。对一般人来说,立马见效不太可能。我们需要顿悟的理念,明白它的道理;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具体的修持方法。

Nirvna

Consciousness

“你是”。世界的不确定是确定的。确定的世界不确定是虚幻的、非逻辑的。确定的是——你是存在、智慧和喜乐。

“我是谁”。有人说,这样的问题还需要问吗?自我很简单,我就是我啊,我的身体、我的心灵思想构成了我。回答得非常坚定。也会有一大类这样的回答,即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来自佛教的“无我”说,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常在永恒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自我”这一词。今天,我想站在吠檀多的视角上来谈论自我。

self

“吉瓦”(

“世上一切纵横交织在水中,那么,水交织在什么中?”“在风中。”耶若伏吉耶回答道。于是,伽尔吉继续从水问到了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天神、因陀罗等等,当他继续问到“梵界交织在什么中”时,耶若伏吉耶对他说道:“伽尔吉,你不要问过了头!不要让你的头落地!”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其中的寓意。认识自我,摆脱假我,摆脱轮回,摆脱二元对你的限制,永葆真性,处于超然的境界中,此时,所有的知识对于智慧的婆罗门来说,只不过是水乡的一方池塘而已。

“自我”,即终极本身。但在同出于印度传统的佛教传统(汉传佛教)中,“自我”这一词甚为罕见。佛教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是“无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无我”。

“无我”,则必须说“我”。在佛教界,纵观历史,不同的佛教传统、不同的佛教大师、不同的佛教徒对“我”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矛盾和冲突,立场不同,差异很大。佛教作为一个巨大的传统延续至今,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我”是如何理解的。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其他的传统中,如婆罗门传统,对于“我”的论述是直接的,尽管他们常常采用否定法来论述什么不是“我”。而佛教传统则大都直接谈论“无我”。我国研究佛教早期思想的著名学者郭良鋆先生认为,原始佛教主张“无我”,“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一种“根本教义”。现代佛学家大都也主张佛陀的“无我说”,认为佛陀并不认为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我”。郭先生根据巴利文经典指出,佛陀从不讨论《奥义书》哲学中梵的观念。她认为,佛陀对“我”一词的使用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人称反身代词;二是指个人的实体存在;三是指超越主宰个人的实体存在,或形而上学存在。类很简单不用讨论。第二类“我”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实体存在。佛陀否认这样实体的存在,因为对于佛陀来说,一切皆无常,生灭刹那,并不存在任何不变的实体。佛陀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构成的,而五蕴皆空,哪里还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我呢?第三类的“我”就是佛陀时代沙门思潮中流行的灵魂这一观念。佛陀反对灵魂永恒与灵魂断灭这样的二分法,甚至并不关心灵魂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非常有名的《箭喻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佛陀认为,人生是苦,一切无常,我们首先、首要的是要解决人的生死轮回的问题。那些灵魂存在与否的问题并不重要,并且执著追求那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阻碍人的解脱。因此,对此类问题,佛陀沉默。不过,佛陀对于“我”是否可能持有接受的观点呢?

——“我”。轮回也就失去了“常”的意义。

“我”的问题之前,一位佛教朋友曾和我谈起过“谁在轮回”这个问题。佛陀已经解说了没有一个恒常的“我”在轮回,这世间的一切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没有人承受一个轮回主体在世间的苦”等这类问题变成伪问题了吗?你们可以去思考。佛陀谈佛性,佛性就是法、空性,世界“本是”佛性所展示的现象,即名色。名色没有本质,佛性是根本,这个佛性造就一切,一切都是空性,一切因空性而生,因空性而发。这个空性就是一切的一切的种子,它是根、是源、是头。这个根、源、头似乎幻化为“多”这个现象世界。从现象的角度看,它是“多”,这个“多”就如有了意识,这个“识”乃是五蕴中的一个部分,有自我觉知的能力。如果你能够摆脱五蕴的束缚,处于不执状态,你就会处于一个觉悟的状态。在觉悟的状态下,你是一个真实的佛性、法性、空性的生命状态,这个“我”、这个“你”并不存在,但又存在。不过,这个“我”是什么?这个“我”和其他的“我”是什么关系?这个“我”是独立的吗?从名色上说,它是独立的,但是,从源头上讲,它就是佛性本身、空性本身。因此,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一”或者“多”中的“一”,而是一个分享、分有的展示。

“自我”与佛教里讲的“无我”并不矛盾,我们甚至找不到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异。你可以把“梵”替换成“空”。我们在非常有名的《瓦希斯塔瑜伽》中可以读到,梵可以理解为物质(

“你接受不接受灵魂说呢?”我既不接受又接受,接受和不接受都是在某种意义上谈的。通常情况下谈灵魂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从究竟意义上谈灵魂,可以不谈,可以说没有灵魂。因为,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空性;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梵;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终极的上帝;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道就是天。所以,当你有一个意识上的飞跃时,很多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自我”和“无我”,我们再说说吠檀多有关灵魂的“自由”这一概念。

“吉瓦”(

“先见”,即先前具有的一些观念。在不同社会不同条件下,我们拥有或持续地接受某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往往只是一种观念的投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观念事实上是非常虚幻的。观念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看不清观念的本质,观念就沦为了一种面纱。

“善”的名义形成了道德的面纱或善的面纱,我们以追求“真”的名义形成了真理的面纱。我们渴望追求一种终极的“真”,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所谓客观的真理。这些真理成了我们的指路明灯。然而,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探索里,我们都被某一种真理束缚了,我们成了真理的奴隶而不是真理的主人。我们说为了真理而奋斗,但很可能你只是为了真理的面纱而奋斗。这种面纱不仅仅发生在科学、道德、艺术领域,它无处不在。

“自己不是什么”是一种伟大的减法。这种减法带来的就是自由。自由,换一种说法就是解脱、解放,就如一只鸟摆脱了笼子的束缚飞上了天空;就如一只蚕茧由蛹变成了蝴蝶,自由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就如一个人学会了游泳,能够自由地过江、过河;就如一条泥鳅能够自由地活动在沼泽泥里;就如水鸟跳到河里湖中去抓鱼,抖抖身体,身上的水就滚落了。自由,就如《薄伽梵歌》里所讲的荷叶沾水而不湿。自由,意味着观照世界,看清世界,且不执于世界。关于“自由”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个体生命的自由,也是生命本身的自由。当我们认识了自由获得了自由,那么我们的内在喜悦——不依附于对象的内在喜悦就会自然发生。我们就会活得明白,我们就会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完成我们生命的进化。

 

“梵”,

kama

tapas

——可以说,这八个词是理解印度传统精髓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深入理解瑜伽体系的关键词。理解了这八个关键词基本就可以理解印度了。当然,这些词在历史中或者在不同的传承和流派中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会有所变化,但大体上它们的本意如此。在阅读研究瑜伽经典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这八个词。

“瑜伽”翻译成“相应”,心心相应就是瑜伽。这个翻译非常传神并且非常简洁地讲清了瑜伽的奥义。

“轭”,就是套在牛颈上与牛车连起来的曲木。在古代印度,瑜伽是指个体的我与超越了个体的我之外的更高的神或者梵之间的相应,或者联结整合,就如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道我为一等。《白净识者奥义书》就描述了如何通过控制身体和心意来认知梵从而达到“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弥勒奥义书》也将瑜伽作为达至“梵我合一”的方法。这个联结、相应的意思也在慢慢扩展,扩展到今天变成各种各样的联结。

1

“业瑜伽”,梵文叫

——印度教“正统六派”哲学中一个派别的经典。广义上看,《瑜伽经》是一种系统锻炼身心灵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通天下者一气耳”,对真理上下贯通了,也就没有生活的障碍了。喜欢理性思辨的人,通过智慧瑜伽把自己和宇宙真理联结在一起,并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活泼泼的整体而得大自在。有“奥义书”之称的《伊萨奥义书》说:通过无知征服死亡,通过知识获得不朽。如何理解这句拗口的话?知识,前面讲过了,就是有关自我的知识,而不是有关客观对象的认识。无知,也就是无明,知道了无知、无明的本质,那么死亡如何能够征服你呢?知道了自我的本质,那么不朽就属于你。死亡征服了,不朽获得了,一个表象的凡尘对你来说,那就只是快乐的源泉。你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你还有什么不圆满呢?稍微近代一些的《瓦希斯塔瑜伽》中的所有通俗有趣的故事全都是智慧的瑜伽教导。智慧的路是容易的,也是难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