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21.3 4.3折 49.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近月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2260380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31385979

上书时间2024-07-04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国内最专业心理网站“壹心理”专栏作者;“张德芬空间”签约作者;作品曾被“心理公开课”“武志红”“张德芬空间”以及《人民日报》《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报》等2000多个心理平台及媒体转载。已出版书籍《生活需要幸福力》《当你看得见自己,爱才能看见你》。
十年专注自我成长领域,陪伴迷茫中的女性看见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微信公众平台: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目录
自序 不着急,慢慢地长成你自己  / 01

PART1 觉察:
看懂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当你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如何才能重塑自己  / 002
只有你当自己重要,你才会变得重要  / 010
你的经历,其实不是你的经历  / 018
远离低价值的人生,别再等着别人来定义你  / 025
为什么越有自我意识,关系就可能越和谐  / 033
所谓了解自己,就是安静地去看自己演戏  / 039

PART2 接纳:
接纳带来自由与爱
你不需要再伪装成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了  / 050
真实和完美,哪一个对你而言更重要?  / 057
所有亲密关系中的伤痛,都早有预谋  / 065
关系里的不如意,是让你更懂得去爱自己  / 075
接受孤独,是一个人走向独立的开始  / 083

PART3 探索:
你是谁,想要去哪里
为什么方法论在自我成长里派不上用场  / 094
一条帮你找回自我力量的万能法则  / 100
那些很早就逃离原生家庭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 107
当心理创伤已经成为过去,如何去疗愈它?  / 115
对出轨的盲目评价,是婚姻最致命的伤  / 123
你不会一直拥有满意的关系,却可以活出更完整的自己  / 131

PART4 相信:
你只能成为你相信的样子
不爱自己,真的不是你的错  / 142
女性能否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153
所有的得不到,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 162
事物的本质,都是非常简单的  / 169
最好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  / 175
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中庸之道  / 183

PART5 关系:
在关系里活出真实的自己
成人之爱,到底有多高级?  / 192
为什么爱情总让人痛苦?  / 200
同样是结婚,为什么有人变好,有人更糟?  / 207
为什么相爱容易,被爱滋养却那么难?  / 216
真正关系的建立,都是从被误解开始的  / 223
如果原生家庭伤害了你,你可以在婚姻中去疗愈!  / 231

内容摘要
现代女性,虽然有着教育赋能和经济赋能所带来的自我意识的空前觉醒,但在现实面前却还是常常深感无力、被动、恐惧、迷茫,她们一边对自我现状不满,一边又深深地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生活。外面也许并没发生什么,我们自己内在就打了很多场架了:抵抗、隐藏、纠结、欺骗……本书是罗近月老师关于女性成长主题的文章合集。本书是想告诉我们,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满足,但抑郁的人却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一开始大家都走错了方向。幸福的真正途经是向内看,向内探索,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或者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竞争、比较和抓取。在本书中,罗近月老师将教你学着和内心的自己进行深入对话,看清潜藏的需要,并用适合的方式爱自己。慢慢地,你会发现,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足够强大,不是因为你无坚不摧,而是你学会了接纳脆弱的自己。

精彩内容
当你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如何才能重塑自己感觉这座隐形之桥,是你自己最好的摆渡人。
在很多渴望自我成长的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渴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样子可能是外在的爱情美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也可能是内在的通透智慧与淡定从容。于是,我们可能自然而然地找到许多模板,在这些模板里有着各种好的、完美的样子,然后我们跟着学习、模仿,希望某一天自己就能变成这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遭到碰壁。有时候,我们似乎清楚地知道怎样做才可以更好,但就是做不到;也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昙花一现地做到了,但很快又做不到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错位,你明明想在那里,而自己却在这里。
人生里的错位,是让意识上线的好机会错位所带来的,常常是追逐理想的挫败、找寻自己的无助,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我们很容易在这样的打击之下,陷入两个极端之中:你可能会抹黑你所要追求的理想,比如你想变得有钱又做不到时,就可能会觉得有钱人都过得不幸福;你也可能会回头来抹黑自己,告诉自己你就是不够好、不够优秀,所以你才做不到。
这两种极端,可以很快获得确定感,让我们在遭遇挫败时迅速找到自我安慰。但是,如果找到自我安慰就是终点,你的生命从此就开始枯萎。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你在人生里总感觉到错位时,这恰恰不是结束,而是你新生命萌芽的起点。正是因为你变不成你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你才会有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如果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他的人生里必不可少会经历这样的错位。如果错位所带来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开始对自己有意识地觉察,那么他的人生就从此活过来了。
这就好比,原本是一架自动控制的飞机,在天空中漫无目的地飞行,原以为自己可以跟着别人一样去到某个地方,可是,当别人都顺利到达了,自己却无法到达时,他才可能启动自主意识,想搞清楚自己过去的飞行轨迹,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以及适合飞往哪里。也就是说,哪怕错位有时候给我们现实的生活带来了麻烦,我们也应该感谢自己感觉到了这种错位,否则我们将可能漫无目地飞行一辈子。
你不可能变成任何人,只能活成你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跟你碰撞,如果你开始有意识地看这些过程,你就可以从这些碰撞的错位中收获很多确认自己的讯息。好比前段时间的电视剧《三十而已》,许多女性都希望拥有顾佳那样的能力,却不会真正有人可以活得和顾佳一样。因为顾佳不是一个部分,而是一个整体。
我们看到她的那些优势能力只是她整体里的一部分,是她人生经历的产物。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产物。哪怕你受到了顾佳的影响,活出了另一个顾佳,那已经是一个有着你自己烙印的顾佳,而不是原来你仰慕的那个顾佳。所以,无论你追求什么,得到或者得不到,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你从这个过程里收获了多少关于“自己”的讯息。
总会有许多东西吸引你,勾起你的欲望,当你无法从中获得满足时,你却可以从对这个过程的觉察当中获得一种宝贵的“自我差异性”。恰是这种“自我差异性”,让你在努力活出别人的路上,最终活成了你自己。这个过程充满了悖论:如果你一开始就要活成自己,却根本活不成自己。你只有在努力活成别人的路上有壁可碰,才会有意识地开始觉察,然后一点一点活出自己。
也就是说,你既可能执着于要变成什么样子,也不能太执着于有没有变成什么样子。这就好比是一场游戏,如果不当真就不好玩,如果太当真就没法玩,重要的是,你要收获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促成你的意识上线。
这些对理想和角色的追逐,本身不应该成为评判和改变自己的标准,而应该被当成是了解自己内在反应的试金石。所以,真正最宝贵的是,你在尝试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内心感觉的变化。?感觉这座隐形之桥,是你自己最好的摆渡人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最重要的是通过许多内在产生的感觉去理解自己。然而,很多渴望自我成长的人做的恰好相反,可能是否定和忽略自己的感觉,也可能是抑制和修改自己的感觉。我们最需要的是通过感觉这座隐形之桥去获得更多对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去改变感觉上,那就相当于关上了理解自己的大门。感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果放在理智的评估之下可能会不切实际。然而,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却十分重要。感觉就像一座隐形之桥,通过对它的感受、理解和连接,你可以找到你要去往的地方或者直接到达那个地方。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理性为主,觉得当自己用脑子想明白了,成长和变化就会发生。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当我们的感觉到达了一个新的地方,你才会到达一个新的地方。这座隐形之桥常常让人们迷糊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忽略自己的感觉,你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你太把自己的感觉当真,立刻去改变和行动,你也会哪里都去不了。你需要在感觉里允许自己去经历自己的感觉,当你带着意识去体验这个过程时,你的内在智慧就有机会重新发生整合,最终你还在这里,但是又不再是以前的自己。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心理咨询可以让一个人发生改变,实际上,我们在咨询过程中所做的就是搭起这一座感觉之桥。通过在这个空间里的安全容纳,我们会做很多的还原,让每个人都可以越来越多、越来越自由地靠近自己的感觉。当你越去描述它、感受它,从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你对自己越清楚就越能让你冲破阻碍和限制,活出一个如其所是的自己。
在我们人生的长河里,有一些时候,可能让我们不得不隔离自己的感受,失去了为自己说话的能力或机会,这会让我们形成对自己深深的误解,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当你开始重视自己的感觉,给自己机会重新看见那些活在不容易的过去的自己,接受它、陪伴它,允许它自然而然地跟你在一起,你身上的包袱就会被卸下,你经受的扭曲就会被复原。这时候,看似一切才刚刚开始,但你却已经到达。
这也就是真正的成长,是很多人渴望的深度疗愈。所以,理智总想帮助我们移花接木,但是感觉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连上自己力量和动力的来源。
你所要寻找的一切答案都藏在你的感觉里。善待你的感觉,就是善待你的整个生命。
关系里的不如意,是让你更懂得去爱自己或许很多女性都跟她一样,一开始都觉得很多事情比自己更重要,会选择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直到遇上一些关系里的不如意,才开始关注自己。
一位来访者的先生出轨了,让她把原本对未来的计划都一下子提到了眼前。她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准备考研,盘算自己的财务状况,认真考虑可能出现的现实危机!以前的她也一直在酝酿改变,但总好像缺了一些动力。如今出轨这事,就像临门一脚直接把她送进了快车道。在没有经历这件事之前,她总觉得和先生的人生是一体的,为他好,也就是为自己好,只要看着他越来越好,自己的人生必然就会越来越好。可是经过这件事情,她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她开始第一次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或许很多女性都跟她一样,一开始都觉得很多事情比自己更重要,会选择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直到遇上一些关系里的不如意才开始关注自己。
感谢那些出其不意的变化吧,或许真的能让你变得更好在我大宝出生的那年,我被公司辞退了。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公司,很多老员工都是一干就几十年,直到退休。被辞退后,一开始我是发蒙的,之后更多感觉到的是羞耻还有对自己的不认可。当我想明白了,对于过去的所有工作,我并没有懈怠过。
我尽力了,只是结果并不是我能控制的。想着这些,我释怀了。既然一条路不合适,那就换一条路走吧!
从那时开始,我才第一次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未来,才有了后来清晰的职业转型和发展。
我想如果没有那一次的被辞退,我或许真的会守住那一份工作稀里糊涂地过上很多年,可能三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
想想反而觉得那样的日子更可怕,看起来很安稳,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只是任由时间流逝,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要去到哪里。
直到被辞退,就像随波逐流的我被一个巨浪猛地拍到了石头上,我才幡然醒悟:我不能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去努力,我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陪伴过的遭遇关系和现实突变的来访者,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生活不曾被强烈地冲击砸开一道裂缝,我们就不会主动去寻找里面的那些亮光。
这些亮光,就是对于自己的看见和省思。
看起来是变化让自己措手不及,也可能是自己的主动吸引面对毫无预料的变化,我们常常会觉得太突然了,犹如晴天霹雳。但是很多人也告诉我另一种感觉,犹如靴子落地的踏实。当我的来访者面临重大变化时,我时常会邀请他们跟我一起去好奇:为什么变化是现在发生,而不是过去发生?
在这里面,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些线索。比如,有的人会告诉我:“或许过去我也会感觉到一些不对劲,但是我不会停下来,不会去深究里面有什么;而现在的我这么去做了,然后发现了更多的真相。
“这些真相,又促成了我去采取一些过去不会做的行动。”后来,恰恰是这些行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个过程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好像全是一种偶然,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内在渴望成长的外在结果。就像我的那位来访者,在先生出轨曝光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她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来应对这次突发事件。于是,她去撕开了真相,促成了自己去走想走的路。
又拿我的经历来说,当时的被辞退看起来很突然,但其实是有诱因的。我深知这是一个传统的企业,无法接纳一些创新的想法,但是我当时还是选择大胆地提出来,实际上是我主动把自己推向了那个被辞退的境地。为什么我没有像过去几年一样继续埋头干活,安稳地拿着工资呢?或许是我的内心感觉到已经准备好了,一切看起来很突然,似乎又是一种自然而然。这种变化的区别就在于:有时候,你明知道头上有一只靴子,你不会去把它捅下来;而在另一些时候,你会毫不犹豫地去把它给捅下来。这取决于我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已经有所准备。或许当你真的感觉到自己可以hold住变化,就会迫不及待地促成这种变化。
就好比一颗种子,在长出小苗之前,已经默默无声地在土里长了很久,直到某一天嗖地一下突然破土而出。
这一天的来临其实并不意外。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对于自己没有意识,所以不知道自己正在准备着什么,才会被某一天的变化惊讶到。而当你留一些空间给自己去细细体会,常常会发现突然的变化可能也是自己蓄谋已久。
我们需要的不是适应变化,而是不断适应新的自己成长的过程需要直面不如意,也充满了不愿意和各种艰辛,如果不是内心极其渴望,谁又希望离开自己熟悉的位置去选择冒险。而当我们走进某一个困境,对周围的一切如此失望,感到无能为力时,才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才是终身最可靠的伙伴。
这种“有我”和“无我”的不同,真是天壤之别。遇到突然的变化,最考验的就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就好像你即便潜意识里已经准备好了一场战斗,但是你在意识里可能还并没有准备好立刻就上战场。
你可能会一边埋怨自己,一边无比恐惧,另一边又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这场战斗,直到自己变得习惯,逐渐适应这样的状态。无论如何,你会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这个渴望突破的新的自己。
一开始你感觉他可能会给你惹麻烦,但最终他可能会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经历了这个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过程,你会更加信任自己,跟自己结成紧密的联盟,敢于面对接下来的更多挑战。这个学习跟自己做搭档的过程,价值不可估量。
所以回头看看,似乎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无法避免一些突然的变化,也其实根本不需要去避免。突然的变化,常常也有我们自己的参与,只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觉察自己的意图,去了解自己通过这一次的变化长出了一棵怎样的小苗。然后,去陪伴和照顾好这棵小苗,把它当成你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让它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不爱自己,真的不是你的错感情中无法言说的委屈,都是源于对自己的失望。
我经常听很多人说:“老师,我很清楚要好好地爱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不断提醒自己要爱自己,可还是不会爱自己,是不是我哪里没有做好啊?”也有人说:“我就觉得爱自己很简单啊,我看看文章看看书就学会了,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爱自己这么难!”爱自己的确是不需要有任何条件的,却不是想爱就能爱的。有的人轻而易举就可以,也有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依然做不到,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所致。
会爱自己的人,在感觉里会有被重视的体验,这让她们相信自己对别人是足够重要的,让她们能够信任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值得被爱。相反,不会爱自己的人,往往缺乏这样的体验,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不够好的、没有价值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也就不会好好地善待自己。会不会爱自己,最根本的区别不是因为你好不好,而是因为你有没有好好地被他人重视过。所以,不会爱自己,是一个问题,却不是你的错!
一个人是如何变得不爱自己的?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秦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她的困扰是每当自己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想象里激动万分,可一落到实处就会相当无力。当谈到自己时,她有很多的不满:“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儿坚持,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有毅力,既想要成就,又不能吃苦,你就活该只能过这样的生活!
“你这样的人生,一无是处,有什么价值呢,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她越说就越愤慨,好像她嘴里说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而是跟自己没关系的某某某一样。我问她:“有人会用这样的语气跟你说话吗?”她说:“我父母就是这么说我的呀,到现在我都三十多岁了,一年难得回次家还会被他们骂得无地自容。”在小秦的童年里,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只要因为一些小事让父母不满意了,都会被骂、被侮辱,特别痛苦的时候,她就跑到山坡上发上半天的呆。
在那些时刻,她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想总有一天自己会长大,会有一份好的工作,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会有理解自己的朋友,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她的确一直都很努力,但是她并没有好的工作,也没有幸福的家庭,更没有朋友。她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她很好,她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起来。她说:“我总是看起来很乐观、很坚强、很无所谓,可我实际上很敏感、很自卑、很脆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值得。”像小秦一样,有很多早年被忽视、被打击、被侮辱的人,无论长大后如何给自己做心理暗示,都很难改变内心里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真的有多不好,而是因为曾经被养育者不当对待的方式让他们形成了对自己过低的自我评价,于是当他们用这样过低的标准去对应现实的问题时,就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做不到。而每当遇到这样的挫败之后又会回头来给自己打气,希望自己能做到,而感觉里仍然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以至于很多次做不到之后,自己也就真的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也开始狠狠地攻击自己。所以,每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内心里其实都有一个非常无力的自己,他们指望着不依靠别人找回自信,却又总是做不到。
不会爱自己,等于自带不被爱的“基因”虽然不会爱自己的人会因为自卑而避开很多挑战,却没有人能成为孤岛一般的存在。
不会爱自己的人,不敢把自己看得重要,却一直在内心里渴望着一个能把他看得重要的人出现。这样进入关系之后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内心里希望自己是重要的,行动上却总是把自己当成不重要的。比如,希望另一半能理解自己,可是在面对对方的误解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担心对方会觉得自己脾气不好;希望被尊重,可在不被尊重时也会自动忽略,因为怕对方觉得自己很难相处。所以,不会爱自己的人往往把自己放在低自尊的位置,对于他人的忽略和冒犯持不可否置的态度。
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道理、有理由去替自己说话,就好像他们需要等待一个许可才敢做点什么一样。而如果当他们想为关系做点实际的事情时,总是对自己的责怪更多,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会被人喜欢,会把关系搞砸。
一个人在关系里的感受和反应总是跟生命最初的人际关系模板相连。也就是说,我们到了一段关系里,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而想象中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样子其实是空自我,无法落在实际的生活中。当一个人真的不会爱自己时是因为他没有被足够好地对待过,这种内心的感觉是无法立刻改变的。同时当一个人不会爱自己时也很难在关系里获得足够被爱的体验。也就是说,被爱和不被爱的根本区别,在于底层的关系模板。我们很难直接改变关系在现实中存在的样子,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心理疗愈逐渐修正内心里的关系底层模板。
如何改写不被爱的“基因”,走出童年阴影?
每个不会爱自己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背后的关系模板是难以抗衡的,但并非真的不可改变。前文中的小秦,三十多岁谈了很多个对象都没有着落,也不敢去面试更好的工作,总觉得自己太差劲了。
在她来我这里咨询数月后,她愿意尝试跟一个追求者深入地交往,也成功入职到一个薪水是原来两倍的工作。
她开始更少地责怪自己,相反在别人误解自己时也偶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她说:“通过咨询,我对自己的感觉不那么糟了,甚至有点儿喜欢自己了。”在爱自己和不爱自己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特定的循环。
爱自己对应的是正循环:因为被爱、被懂得,所以我愿意爱自己,然后更多的人爱我,我也更爱自己。不爱自己对应的是负循环:因为不被爱、不被懂得,所以我不愿意爱自己,然后更多人觉得我不可理喻,我也更厌恶自己。
小秦虽然有着不被善待的经历,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哪怕她内心十分害怕,她愿意打开自己,尝试让我去理解她,这是她非常可贵的品质,也让她得以从爱自己的负循环走上正循环。
我相信每一个像小秦一样不会爱自己的人虽然经历过创伤,但也都带着自己的珍贵特质,在寻找一条自我突破的路。那么,不会爱自己的人要如何才能改写不被爱的“基因”走出过去的童年阴影呢?
1.识别并区分问题的来源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问题的来源时,问题并不会马上解决掉,但是我们却有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至关重要,实际上有很多在生活中、在关系里一直痛苦的人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成长方向。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越能理清问题跟自己的关系越好,这并非是要求我们去自我责怪,也不是要让自己去加倍付出,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看见问题背后的脉络是如何被自己影响的,又是如何影响到自己的。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切实的希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自己这里找到出口,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他人拯救。
2.通过表达,开始更深地自我探索当我们识别到自己要走的方向之后就可以进行更多更深地自我探索了,大多数的人都需要靠表达和诉说去完成。
有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没什么好谈的,没什么值得谈,或者不知道该谈什么,这源自于一种担心自己谈不好的恐惧,也惧怕自己所说的别人会不感兴趣。所以,越是不会爱自己越是从小没有被好好对待的人,就越需要足够多的表达和被倾听。
越多越早地进行这个过程,内心的不确定程度就越会降低,自我禁锢和封锁就会越少,你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才能更多敞开和接纳。实际上,那些情绪和想法的部分都是我们成长中无比重要的资源。
自我成长就相当于通过一个安全的氛围让我们通过自由的表达发掘出自己更多的资源,从片面的自己到整合出一个更完整自己的过程,最终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3.借助更多地被理解,达成自我理解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通过自己想事情来获得自我确认和自我理解。能够确认和理解自己的前提只能是曾经有被很好地确认和理解过。所有自我理解的前提都是需要借助足够多的被理解来形成一种你相信自己值得被理解的感觉。所以,当你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去形成这样的感觉之前,哪怕你很渴望自己被理解也不会真的去做那些可能会促成理解的行为,因为内心是虚空的、没有力量的。当你有足够多被理解的经验之后,内在的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就被夯实了,你会感觉到很结实,敢于形成自己的判断,敢于在关系里去表达和行动,你便开始在现实中展现出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矫正性体验,当你产生很多不同于过去的正向体验,不断覆盖与抵消过去的负性体验时,行为就会发生改变。最后,希望每一位不会爱自己的人不再因为不会爱而责怪自己,而是可以因为不会爱去促成更多的自我理解和接纳,重新修通一条自己要走的路!
你的经历,其实不是你的经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