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书信集(精)/汪曾祺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汪曾祺书信集(精)/汪曾祺作品

26.4 5.5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6445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641159

上书时间2024-06-29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
《汪曾祺书信集》首度出版,共收汪老致众多名家的书信100多封,文字有韵味、白话畅达。书信时间跨度是从1947.7.15—1993.5.30,通信对象有沈从文、巴金、黄裳、邓友梅、李国涛、戎文凤等友人及其家人。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汪老及其作品。

作者简介
李建新,期刊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小说”(1960年代以后)及“书信”分卷主编。编选、校订有“汪曾祺集”十种(河南文艺出版社)。
梁由之,文史学者,作家,策划人。楚人,现居深圳。著有《大汉开国谋士群》、《百年五牛图》、《从凤凰到长汀》、《天海楼随笔》、《锦瑟无端:十年自选集》等。策划主编《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全三卷)等。大型书系《海豚文存》(海豚出版社)、《回顾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梦路书系》(中信出版社)、《主见文丛》(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一苇文库》(商务印书馆)《视野书系·书坊》(上海三联书店)总策划兼主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致沈从文(二通)〇1947.7.15—16
致巴金(一通)〇1950.10.7
美国家书十八通〇1987.8.31—12.7
致朱德熙十五通|1972.11.16—198口.2.1
致萧珊一通|1965.7.22
致黄裳九通|1947.10.30—1991.1.28
致陆建华三十八通|1981.7.17—1997.3.18
致古剑十八通|1985.11.23—1994.6.2
致彭匈七通|1986.827—1988.1O.24
致崔道怡二通|1979.7.4—1986.7.7
致范用二通|1991.2.26—1991.6.28
致翁偶虹一通|1987.2.23
致刘锡诚三通|1983.4.11—1983.7.1
致陶阳三通|1986.10.5—1994.3.1
致徐城北二通|1983.口.25—1992.1.18
致邓友梅一通|1983.11.24
致汪家明一通|1982.3.27
致江连农一通|1986.5.12
致李国涛一通|1987.8.3
致解志熙一通|1989.8.17
致吴福辉一通|1991.2.22
致弘征一通|1982.12.28
致李辉一通|1987.7.4
致姚育明一通|1990.11.3—1990.11.4
致刘子平一通|1981.8.16
致金实秋二通|1985.12.27—1986.12.28
致王树兴一通|1986.7.9
致陈午楼一通|1990.3.19
致朱延庆一通|1990.5.30
致戎文凤一通|1993.5.30

内容摘要
 《汪曾祺书信集》是汪曾祺先生一生众多往来书信的首度结集作品。全书共收入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未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
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精彩内容
 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也没有告诉您。我说“你可以恋爱恋爱了”,(不是玩笑,正经,自然也
不严肃得可怕,当一桩事。)他回答:“已经结婚了!”新妇是广东人。在恋爱的时候,他未来岳父曾把他关起来(岳父是广东小军阀),没有罪名,说他是日本人。(您大概再也没想到这么一个罪名,管您是多聪明的脑子!)等结了婚,自然又对他很好,很喜欢,于是给他找事,让他当税局主任!他只有离开他“老婆”,(他用一种很奇怪语气说这两个字,不嘲弄,也不世俗,真挚,而充满爱情,虽然有点不大经心,一个艺术家常有的不经意。)到福建集美学校教了一年书。去年冬天本想到杭州接张西压的手编《东南日报》艺术版,张跟报馆闹翻了,没有着落,于是到上海来,“穷”了半年。今天他到上海县的县立中学去了,他下学期在那边教书。一月五十万,不可想象!不过有个安定住处,离尘嚣较远,(也离那些什
么“家”们远些)可以安心工作。他说他在上海远不比以前可以专心刻制。他想回凤凰,不声不响地刻几年。我直觉地不赞成他回去。一个人回到乡土,不知为什么就会霉下来,窄小,可笑,固执而自满,而且死一样的悲观起来。回去短时期是可以的,不能太久。——我自己也正跟那一点不大热切的回乡念头商量,我也有点疲倦了,但我总要自己还有勇气,在狗一
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黄永玉不是那种少年得志便颠狂起来的人,帮忙世人认识他的天才吧。
(忽然想起来,萧乾也许舍不得送他一本版画集,我从多方面听说萧近年颇有点“市侩气”起来了。
那就算了。反正也不太贵,十万元即可得一本。)我曾说还要试写论黄永玉木刻的文章,但一时恐无从着手。而且我从未试过,没有把握。大师兄王逊似乎也(可)以给他引经据典的,举(居)高临下的,用一种奖掖后进的语气写一篇。(我希望他不太在语气上使人过不去。——一般人对王逊印象都如此,自然并不见得对所有人都如此,我知道的。)林徽因是否尚有兴趣执笔?她见得多,许多意见可给他帮助。费孝通呢?他至少可就文化史人类学观念写一点他一部分作品的读后感。老舍是决不会写的,他若写,必有可观,可惜。一多先生死了,不然他会用一种激
越的侠情,用很重的字眼给他写一篇动人的叙记的,虽然最后大概要教导他“前进”。梁宗岱老了,不可能再“力量力量”的叫了。那么还有谁呢?李健吾世故,郑振铎、叶圣陶大概只会说出“线条遒劲,表现富战斗性”之类的空话来,那倒不如还是郭沫若来一
首七言八句。那怎么办呢?自然没有人写也没有关系。等他印一本厚厚的集子,个人开个展览会时再说吧。——他说那些协会作家对他如何如何,我劝他不必在意,说他们合起来编一个什么年刊之类,如果不要
你,你就一个人印一本,跟他们一样厚!看看有眼睛的人看哪一本。
您的一多先生传记开始了没有?我很想到北平来助理您做这个事。我可以抄抄弄弄,写一两个印象片段。我恨像吴晗那样的人一天谈“一多一多”!
P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