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41.8 7.2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杰

出版社红旗

ISBN978750514903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695313

上书时间2024-06-29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讲 殷商时期的原始宗教政治与神权决定论 / 001
殷商原始宗教政治意识: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 / 002
殷商时代: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天命神权论 / 006
占卜、祭祀与战争:殷商政治生活之根本 / 012
巫觋集团:神界与人界关系的沟通者与解释者 / 016
第二讲 殷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 / 021
殷商时期:神性至尊 / 022
西周时期:神人互补 / 024
春秋中晚期:人的凸显 / 029
第三讲 西周时期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的转向 / 033
政治忧患意识:一种新的天命价值观 / 035
德政原则: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政治道德体系 / 041
第四讲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 047
殷周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 048
民本论:伦理政治价值观的核心 / 050
重人事轻神事: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 055
第五讲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以《易传》儒道思想结合为例 / 063 
《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 064 
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 067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 / 070 
《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 076 
第六讲 超稳定伦理政治模式:孔子的“仁—礼”思想及其展开 / 081 
仁论:内在价值规范及思想内涵创新 / 083 
礼说:礼的价值的多层面呈现 / 088 
礼的治国安邦作用与政治教化功能 / 099 
超稳定的仁—礼伦理政治模式:对传统之礼的新诠释 / 104 
第七讲 现实的超越与政治的批判——孔子政治理论体系的构建 / 111 
天命、人性思想与政治价值依据 / 113 
第八讲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 123 
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 / 124 
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 / 126 
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 / 129 
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 / 133 
第九讲 孔子的政治理想人格论 / 137
第十讲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学说 / 145 
曾子与《大学》辨:一个需要重估的原始课题 / 146 
孝道观:对儒家伦理思想精髓的体悟 / 150 
对道德修养的强调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152 
“三纲领”学说:对道德主体实践的指导 / 154 
“八条目”理论 —— 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论 / 15 
第十一讲 《中庸》:构建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 / 165 
子思与郭店竹简、《中庸》:辨析与结论 / 167 
心性性命论的三重结构:自然、道德与政治层面 / 177 
正身与正世:儒家德治主义理想的进一步阐释 / 185 
对尧舜禅让说的论证:终极政治理想的实现途径 / 191 
构建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 / 197 
第十二讲 超凡入圣:孟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及理想人格塑造 / 207 
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 / 208 
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 / 210 
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 212 
第十三讲 孟子政治哲学中的六大理论辨题 / 215 
人禽之辨 / 216 
义利之辨 / 217
王霸之辨 / 219 
夷夏之辨 / 221 
君主一夫之辨 / 222 
天下国家之辨 / 223 
第十四讲 人性善假设:孟子仁政思想建构的逻辑前提 / 225 
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见解 / 227 
对人性本善的假设与证明 / 228 
四善端的涵养与扩充 / 231 
孟子人性理论的分析 / 232 
第十五讲 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与道德教化原则 / 235 
经济利益原则:制民之恒产与取于民有制 / 236 
道德教化原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 243 
第十六讲 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本政治模式 / 247 
民本政治模式之提出 / 248 
民本政治模式之阐释 / 249 
民本政治模式之影响 / 252
第十七讲 荀子:构建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 / 255 
礼的内涵变迁及基本政治功用 / 256 
礼的核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维护 / 259 
礼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之本 / 260 
援法入礼与隆礼重法——礼法之互补性 / 261 
第十八讲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 / 265 
历史哲学观的突破与超越 / 266 
对社会构成及主体需要问题的剖析 / 268 
先王后王并重论及其历史价值 / 272 
对人性问题的理论阐释及其构想 / 276 

参考文献: / 285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先秦哲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本书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视角,从原始宗教与神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追本溯源,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路径,厘清中国哲学主干上的硕果,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具体通过十八讲,简要勾勒了中国哲学精神在先秦时期两次重大转变,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中国思想进化的过程,清楚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直接、间接作用,以为现实服务。

精彩内容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中国是世界文明形态中文化发展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雅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儒家的人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殷周至春秋中后期的神人关系之演进过程做一鸟瞰式的评述,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家人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一、 殷商时期:神性至尊据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夏朝(公元前21世纪)之前。但是从文字发生学和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真正能够为我们后人所识读的文字即甲骨文,却是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宗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及神灵)。“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目的在于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殷商社会崇拜天帝,祭祀祖先,认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冥冥之中神的支配。因此,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们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祭祀、农业、气象、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生育……都要求神问卜。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殷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尚不具有“道德上”的意义,是“敬而不亲”,也就是说,殷人之所以敬畏和崇拜神,主要是由于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如祭祀、征伐、田猎、稼穑等,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疆,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噬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从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礼记·表记》将殷商这种原始神学观念表述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这种现象表明了直到我国的殷商时代,人在强大的外界自然面前,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个体或群体行为上,几乎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人们还没有力量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还发现自身的主体需求和存在价值,还不能把自己从外部自然中完全“独立”出来。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的苗头。在《尚书·高宗彤日篇》中,记述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惟天监下民,…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丰于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据此甚至认为殷商时期就已有了“恭承民命”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为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