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理解移动互联网
  • 深入理解移动互联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深入理解移动互联网

74.3 7.5折 99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功宜 吴英 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732266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1841842

上书时间2024-06-27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br />序<br />前言<br />第1章 移动互联网概论 / 1<br />1.1 移动分组网技术 / 1<br />1.1.1 无线分组交换网ALOHANET / 1<br />1.1.2 无线分组网PRNET与卫星分组<br />     网SATNET / 2<br />1.1.3 军用无线分组网 / 4<br />1.2 无线网络技术 / 5<br />1.2.1 无线网络的分类 / 5<br />1.2.2 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 / 7<br />1.3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 15<br />1.3.1 从PC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br />     的融合 / 15<br />1.3.2 从手机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br />     的融合 / 15<br />1.3.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 17<br />1.3.4 手机功能与结构的演变 / 21<br />1.4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21<br />1.4.1 从网络流量变化看我国移动互<br />     联网的发展 / 21<br />1.4.2 从网络规模变化看我国移动互<br />     联网的发展 / 22<br />1.4.3 从网络应用变化看我国移动互<br />     联网的发展 / 23<br />参考文献 / 25<br />第2章 移动接入技术:Wi-Fi / 27<br />2.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 27<br />2.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背景 / 27<br />2.1.2 基于Wi-Fi的移动互联网层次<br />     结构 / 29<br />2.1.3 IEEE 802.11标准的发展过程 / 30<br />2.1.4 无线信号强度的表示方法 / 33<br />2.1.5 动态速率调整机制 / 34<br />2.1.6 无线信道的划分与复用 / 36<br />2.2 IEEE 802.11 / 39<br />2.2.1 网络拓扑类型 / 39<br />2.2.2 无线通信的特殊性 / 43<br />2.2.3 SSID与BSSID / 45<br />2.3 MAC层访问控制方式 / 46<br />2.3.1 MAC层协议支持的访问控制<br />     方式 / 46<br />2.3.2 CSMA/CA协议的实现方法 / 47<br />2.3.3 CSMA/CA与CSMA/CD的<br />     比较 / 54<br />2.3.4 管理帧与漫游管理 / 55<br />2.3.5 控制帧与预约模式 / 60<br />2.4 IEEE 802.11数据帧 / 61<br />2.4.1 数据帧结构 / 61<br />2.4.2 Wi-Fi的工作原理 / 62<br />2.5 无线网络设备与Wi-Fi组网方法 / 66<br />2.5.1 无线网卡 / 66<br />2.5.2 无线AP / 70<br />2.5.3 统一无线网络与无线局域网控<br />     制器 / 72<br />参考文献 / 77<br />第3章 移动接入技术:5G / 79<br />3.1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 79<br />3.1.1 无线信道与空中接口 / 79<br />3.1.2 大区制与小区制 / 81<br />3.1.3 小区制的无线通信频率复用<br />     方法 / 82<br />3.1.4 保证手机在漫游过程中通信<br />     的连续性 / 83<br />3.2 蜂窝移动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 / 84<br />3.2.1 蜂窝移动通信网 / 84<br />3.2.2 蜂窝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 / 86<br />3.2.3 移动节点的基站切换 / 87<br />3.2.4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安全性管理 / 91<br />3.2.5 手机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 92<br />3.3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 97<br />3.3.1 从1G到4G / 97<br />3.3.2 5G / 98<br />3.3.3 6G / 99<br />3.4 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00<br />3.4.1 推动5G发展的动力 / 100<br />3.4.2 5G的特征与技术指标 / 104<br />3.4.3 5G网络的小基站 / 106<br />3.4.4 5G的应用场景 / 107<br />3.4.5 6G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应用<br />     展望 / 114<br />参考文献 / 115<br />第4章 移动IP / 117<br />4.1 移动IP的概念 / 117<br />4.1.1 移动IP的研究背景 / 117<br />4.1.2 移动IP的设计目标与主要<br />     特征 / 118<br />4.2 移动IPv4 / 119<br />4.2.1 移动IP的逻辑结构和基本<br />     术语 / 119<br />4.2.2 代理发现 / 121<br />4.2.3 移动节点的注册 / 122<br />4.2.4 数据传输 / 124<br />4.2.5 MAC地址解析 / 125<br />4.2.6 路由优化 / 126<br />4.3 移动IPv6 / 127<br />4.3.1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 127<br />4.3.2 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 / 129<br />4.3.3 移动IPv6对IPv6的修改 / 131<br />4.3.4 移动IPv6通信的类型 / 132<br />4.4 移动IP的关键技术 / 138<br />4.4.1 移动切换 / 138<br />4.4.2 移动IP的安全 / 140<br />4.4.3 服务质量 / 141<br />4.4.4 移动组播 / 141<br />参考文献 / 142<br />第5章 移动互联网传输机制 / 144<br />5.1 TCP传输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 / 144<br />5.1.1 互联网传输层协议的特点 / 144<br />5.1.2 无线环境中TCP面临的挑战 / 148<br />5.2 无线TCP传输机制 / 149<br />5.2.1 单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 149<br />5.2.2 多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 154<br />5.3 QUIC协议 / 159<br />5.3.1 QUIC协议的基本概念 / 159<br />5.3.2 QUIC连接 / 162<br />5.3.3 多路复用与流量控制机制 / 164<br />5.3.4 拥塞控制和丢包恢复机制 / 166<br />5.4 容迟网技术 / 167<br />5.4.1 容迟网的研究背景 / 167<br />5.4.2 容迟网的体系结构 / 169<br />参考文献 / 170<br />第6章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 / 172<br />6.1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的基本<br />   概念 / 172<br />6.1.1 从云计算到移动云计算 / 172<br />6.1.2 从移动云计算到移动边缘计算 / 175<br />6.1.3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结构 / 178<br />6.2 计算迁移技术 / 180<br />6.2.1 计算迁移的基本概念 / 180<br />6.2.2 计算迁移的实现原理 / 181<br />6.2.3 计算迁移系统的功能结构 / 183<br />6.3 计算迁移的分类 / 184<br />6.3.1 应用划分的基本概念 / 184<br />6.3.2 细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 185<br />6.3.3 粗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 188<br />6.3.4 基本计算迁移系统的比较 / 191<br />6.4 我国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与产业<br />   发展 / 191<br />6.4.1 “Pioneer 300”行动 / 191<br />6.4.2 需求与应用场景 / 192<br />6.4.3 移动边缘计算与5G相互促进 / 193<br />6.4.4 移动边缘计算的位置 / 194<br />6.4.5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体系 / 195<br />参考文献 / 200<br />第7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 / 202<br />7.1 移动云存储 / 202<br />7.1.1 移动云存储的基本概念 / 202<br />7.1.2 移动云存储的同步架构 / 203<br />7.1.3 移动云存储同步协议 / 206<br />7.2 移动流媒体 / 207<br />7.2.1 移动流媒体的基本概念 / 207<br />7.2.2 移动流媒体传输系统的结构 / 210<br />7.2.3 影响移动流媒体传输质量的<br />     网络延时与延时抖动 / 211<br />7.2.4 流媒体传输协议类型 / 212<br />7.2.5 RTP与RTCP / 214<br />7.2.6 HLS协议 / 218<br />7.3 移动社交网络 / 222<br />.3.1 移动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 / 222<br />7.3.2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 / 223<br />7.3.3 移动社交应用的安全隐患 / 225<br />7.4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 / 225<br />7.4.1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 225<br />7.4.2 移动电子商务与新技术的应用 / 226<br />7.4.3 移动支付 / 231<br />7.5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位置与导航<br />    服务 / 233<br />7.5.1 Wi-Fi位置指纹的基本概念 / 233<br />7.5.2 基于Wi-Fi位置指纹的定位<br />     方法 / 234<br />7.5.3 室内Wi-Fi位置指纹定位的<br />     应用示例 / 235<br />7.5.4 云端海量位置信息管理 / 236<br />7.5.5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情景感<br />     知导航系统 / 237<br />7.6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增强现实<br />    应用 / 238<br />7.6.1 移动增强现实的概念 / 238<br />7.6.2 VR/AR的应用场景与系统<br />     结构 / 240<br />7.7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应用 / 243<br />7.7.1 CDN的概念 / 243<br />7.7.2 CDN与移动边缘计算融合的<br />     必然性 / 244<br />7.7.3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系<br />     统结构 / 247<br />参考文献 / 249<br />第8章 QoS与QoE / 251<br />8.1 网络传输服务与QoS / 251<br />8.1.1 QoS与QoE的概念 / 251<br />8.1.2 网络层流量工程与QoSR / 253<br />8.1.3 传输层QoS / 255<br />8.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 / 257<br />8.2.1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 257<br />8.2.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构成 / 257<br />8.3 ITU-T的QoS体系结构 / 258<br />8.3.1 ITU-T的QoS体系结构的<br />     框架 / 258<br />8.3.2 数据平面 / 259<br />8.3.3 控制平面 / 261<br />8.3.4 管理平面 / 261<br />8.3.5 OpenFlow对QoS的支持 / 262<br />8.4 QoE / 264<br />8.4.1 QoE的定义 / 264<br />8.4.2 影响QoE的因素与QoE的形成<br />     过程 / 265<br />8.4.3 QoE管理 / 268<br />8.4.4 用户体验系统的设计 / 269<br />8.5 QoE的评价 / 272<br />8.5.1 QoE评价方法的分类 / 272<br />8.5.2 QoS/QoE映射模型 / 275<br />8.5.3 移动互联网的QoE评价方法 / 278<br />8.5.4 QoE标准化 / 280<br />8.6 QoE的应用 / 281<br />8.6.1 QoE应用的基本概念 / 281<br />8.6.2 IP网络的可操作QoE / 282<br />8.6.3 QoE与QoS服务监视的比较 / 284<br />8.6.4 QoE监视方案 / 286<br />8.6.5 QoE代理 / 287<br />参考文献 / 290<br />第9章 移动互联网安全 / 292<br />9.1 移动互联网安全概述 / 292<br />9.1.1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安全的矛盾 / 292<br />9.1.2 手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 293<br />9.1.3 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短板 / 295<br />9.1.4 漏洞、威胁与风险 / 295<br />9.1.5 隐私保护 / 297<br />9.1.6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 298<br />9.2 移动终端的硬件安全 / 300<br />9.2.1 硬件安全的基本概念 / 300<br />9.2.2 应用处理器芯片安全 / 301<br />9.2.3 加密芯片 / 305<br />9.2.4 SIM卡安全技术 / 306<br />9.2.5 NFC安全技术 / 307<br />9.2.6 手机硬件安全架构 / 308<br />9.3 移动终端的软件安全 / 308<br />9.3.1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 / 308<br />9.3.2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 / 310<br />9.3.3 SELinux的应用 / 314<br />9.4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安全 / 315<br />9.4.1 移动应用程序的发展 / 315<br />9.4.2 App商店的管理机制 / 315<br />9.4.3 App分发机制与安全性分析 / 316<br />9.4.4 终端应用管理机制 / 318<br />9.5 IEEE 802.11安全协议 / 319<br />9.5.1 WEP加密机制 / 319<br />9.5.2 IEEE 802.11x用户认证机制 / 324<br />9.6 5G通信系统的安全与挑战 / 327<br />9.6.1 5G的安全需求与安全框架 / 328<br />9.6.2 5G终端安全 / 331<br />9.6.3 接入网安全 / 333<br />9.6.4 核心网安全 / 336<br />9.6.5 外部IP网安全 / 337<br />9.6.6 5G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337<br />9.7 移动云计算安全 / 339<br />9.7.1 移动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 339<br />9.7.2 移动云计算的安全级别 / 340<br />9.7.3 移动云计算安全技术 / 341<br />9.8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 / 343<br />9.8.1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架构 / 343<br />9.8.2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技术 / 344<br />参考文献 / 346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Wi-Fi与5G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无线网络工作原理与组网方法;系统地讨论移动通信网发展与演变、5G技术特征与指标、应用场景,以及6G技术的发展愿景;系统地介绍移动IPv4与移动IPv6协议与移动IP的关键技术;系统地介绍无线TCP传输机制、传输层QUIC协议的设计方法与协议内容,以及容迟网DTN技术体系结构与应用;以云计算到移动云计算、移动云计算到移动边缘计算为路径,系统地讨论计算迁移基本概念、原理、系统功能结构;以移动云存储、移动流媒体、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电子商务,以及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位置服务、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增强现实与CDN应用为例,系统地讨论移动互联网新的应用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在介绍QoS概念与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QoE的基本概念、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与标准化问题;在分析移动互联网面临新安全威胁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移动终端硬件、软件、应用软件安全性、5G通信系统安全与挑战,以及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性研究。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诠释移动互联网“移动、社交、群智”的特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