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
  • 上海人
  • 上海人
  • 上海人
  • 上海人
  • 上海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人

44 5.0折 88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嘉禄|责编:谭天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268083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834300

上书时间2024-06-26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兼及报告文学和影视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艺术评论集等三十余种。作品多次获得《上海文学》《萌芽》《小说界》等文学奖项。同时对上海城市史、市民生活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饮食文化等方面也有相当的研究。

目录
001自序

一城市的密码

003  “红毛番”走进了敦春堂
015 无移民,不上海
024 租界的“双重使命”
045 从派克弄到“中华第一街”
053 罗宋汤的历史密码
066 如果没有TA,你会怎么样
072 露天通事和洋泾浜英语
085 土山湾,别样的风景
096 思南公馆·书声·花香
103 老街,城邑的二维码(上)
119 老街,城邑的二维码(下)

二变焦镜里的群像

133 上海女人是“茄人头”
150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164 旗袍重塑了上海女人
168  “做人家”的上海人
178 上海人都是小木匠
184 上海人的小气
207 上海人真的排外吗?
219 节俭成癖的“老宁波”
227 谢之光,是真名士自风流
235 海老与美专

三不可改写的剧情

243 1978年的阳光
248 淮国旧,叫我大开眼界的窗口
253 上海方言面临的尴尬
263 一百多年前的“外语热”
276 夕阳下的摆渡船
285 吃饭与涉外

289 手背上的一撮盐

四 味觉引导人生

299 泡饭和它的黄金搭档
306 夜来香与私房菜
313 四川北路的老广味道
323 姑苏风味,上海人的味觉启蒙
332 从《造洋饭书》到《米其林指南》
345 太阳底下的那杯咖啡
356 中央商场的烟火气
362 杀牛公司的猪头肉
367 冬阳暖风烘山芋
374 鲞旗猎猎屋檐下

五 爱上这座城

379 爱情神话就是阳光泡泡
385 爱神花园与四明村
393 宝庆路3号的神秘花园
398 繁花零落的骑楼
402 你好,有轨电车
410 弄堂蒙太奇
430 白相城隍庙
436 上海,一座照顾穷人的城市

448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先生书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随笔集,分“城市的密码”?“不可改写的剧情”?“变焦镜里的群像”?“味觉引导人生”?和?“爱上这座城”?五部分,上海人并没有显著的特征,不是城市人,连小市民也算不上。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历史的包袱,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认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1.写上海人,尤其是市民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上海人,沈嘉禄先生是一个特别合适的人选,三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经历,以及对上海城市史、市民生活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之他多年记者生涯中凝练出的敏锐洞察力,于细微之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日与夜,过去、现在与未来,讲述城市人的悲欢离合。
2.书中插图为专业摄影人雍和提供,带来了充满年代感的上海记忆。
3.金宇澄X孙甘露X潘向黎倾情推荐!
4.封面及民国花边藏书票由知名设计师周伟伟设计,书籍烫印用纸精美。

精彩内容
罗宋汤的历史密码 贵族与军火商、军官与艺术家、妓女与吉卜赛人、老板与流浪者、沉沦与暴富、爱情与阴谋、生存与毁灭,在白俄这个族群里一样也不缺。 但至今还没人根据如此丰富的素材拍摄一部史诗级的电影,就连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式的小说也没有诞生,实在是太可惜了。白俄在上海的故事,似乎仅仅存活在一种落寞与孤独的怀想中,或者仅是皓首老者之间口口相传的遥远故事。
…………霞飞路:东方的涅瓦大街颠沛流离的白俄在上海滩有了栖身之所(少量落脚在公共租界的四川北路与武进路一带),他们大大地舒了一口气,环顾四周、生死茫茫,并在法国领事馆的关照下,在今天淮海中路(东起重庆南路,西至陕西南路)的黄金地段开店做生意。 法租界的这条马路辟建于1900年,一开始叫西江路,后又改名为宝昌路,1915年为纪念法国一战时期著名将军霞飞亲临上海而改为“霞飞路”。道路修筑的同时,工部局从法国引进了一批悬铃木作为行道树,上海人称之为“法国梧桐”,从此法国梧桐就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符号。但在最初的二十年里,这条道路上的商店寥寥无几,人气指数不高,直到白俄开出一批具有彼得堡文化元素的商铺,才慢慢热闹起来,以至于这段道路被上海市民称之为“罗宋大马路”,而俄侨将此称作“东方的涅瓦大街”,其繁华程度仅次于南京路。 俄侨在霞飞路上开设珠宝店、服装店、发型屋、宠物店、家具店、百货店、书店、药房、花店、书报亭、洗衣店、面包房、俄菜馆、咖啡馆以及针对孩子的玩具店和糖果店,还有相当时尚的男子用品商店。商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家,占这条著名商业街上外商企业85%。1949年后,作为上海商业形象的妇女用品商店、床上用品商店、人民照相馆、上海食品厂、金都绸布店、沪江美发厅、老大昌面包房、哈尔滨食品店、古今胸罩店、正章洗染店、西比利亚皮货行、信谊大药房等,若要追根溯源,都有俄资背景。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里面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汤唯扮演的王佳芝为了配合行动小组刺杀汉奸易先生,把他骗进西比利亚皮货店。这家装潢豪华的皮货店也是白俄人开的,只不过不在霞飞路而在静安寺路,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西路。 当然,并不是每个俄侨都带着资本登陆魔都,有些穷困潦倒的难民在耗尽身上最后一张钞票后,只得在底层社会找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 白俄女人在俱乐部里教人家跳舞、在电影院里领位、在酒吧里做招待,她们被西方媒体称为“斯拉夫的野玫瑰”。男人呢?有点艺术才华的就去舞厅、咖啡馆当“洋琴鬼”,体魄健硕的去大户人家做保镖,差一点的就只能修皮鞋、磨剪刀、拉黄包车,甚至靠在街头变戏法骗几个小钱。 这类人衣衫褴褛、动作粗野、目光阴鸷,被上海市民呼之为“罗宋瘪三”。
…………“山东帮”厨师塑造了罗宋汤时局改变人生,环境改变人生,机遇也可以重塑人生,在历次大动荡中侥幸活下来的中国人,也应该对白俄难民持同情的态度。在这里就说说霞飞路上的俄菜馆吧。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的俄菜馆真是不少,至今还被老上海津津乐道的就有客金俄菜馆、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文艺复兴咖啡餐厅、拜司饭店、DDS、伏尔加、卡夫卡斯饭店、克勒夫脱、康司坦丁劳勃里、费雅客、华盛顿西菜咖啡馆、亚洲西菜社、锡而克海俄菜馆、奥蒙餐厅、库兹明花园餐厅等四十余家。 俄菜馆的厨师有白俄,也有白俄老板从哈尔滨、长春带来的中国厨师。这些中国厨师往往又是山东人,细细说起来还是胶东人,早年闯关东而远赴海参崴、伯力、海兰泡(今名布拉戈维申斯克),或去哈尔滨、大连等俄侨集聚地,在那里学会了做俄式大菜,然后再一路漂来陌生地上海。他们被业界称之为“山东帮”。后来,“山东帮”厨师中也有自立门户开俄菜馆的,尤以东华、兴沪、春江这三家最为知名。 彼时的上海人将吃西餐称作“吃大菜”,于是吃俄菜也被叫作“吃罗宋大菜”。 俄菜重油、重味,咸鱼、咸肉、烟熏鱼用得比较多,基辅肉排、基辅大肉丸、基辅炸鸡、哥萨克炸肉饼、小俄罗斯肉馅菜卷、白沙司基辅肉饼、烤羊肉串、斯特罗加诺夫牛肉饼、匈牙利菜炖牛肉、莫斯科炸小牛肉片、 熏火腿、高加索羊肉抓饭、俄罗斯沙司鸡、涅瓦式嫩鸡、苹果雁肉、烤兔肉、波尔希奇菜汤、熏肉肠、腌熏鲑鱼、干咸鲟鱼、焦烤鱼、小鱼排、波兰式白鲑、辣子鲟鱼肉、烤土豆等都是俄餐馆的招牌菜式。上海人是在俄菜馆里认识俄式酸黄瓜和各种鱼子酱的,尽管并不习惯它们的味道。 汤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起源于乌克兰的红菜汤,色如玫瑰,分外妖娆。但红菜头是高寒地区的作物,江南一带没有,脑子灵活的厨师就根据上海人的口味进行改良,减少或不用红菜头,而用番茄酱油炒起色,使之适应中国南方人的口味。张冠李戴的权宜之变不仅让红菜汤实现华丽转身,也使罗宋大菜名声大振,有了与欧美菜抗衡的能力。 黏合度很高的罗宋大菜不仅满足了中上层白俄的思乡怀人之情,也能满足底层白俄的疗饥之需,上海的“老克勒”和大学生也经常跑到霞飞路享用价廉物美的罗宋大餐。不久,上海西餐业的重心款款南移。 至今,罗宋汤还是上海人的最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洋葱、土 豆、卷心菜、胡萝卜、番茄酱,再加上牛肉或红肠片,浓浓地熬上一锅,浇上鲜奶油,老人孩子都爱吃。学校、企业的食堂也经常供应,在有些本帮馆子里居然将此列为常设品种。 俄餐馆里供应的面包,极少是硕大无朋的大列巴,而以菲里波夫面包、博罗金诺黑面包最受俄侨赏识,当时的上海人说:“凭着飘散在霞飞路上的香气,就可以找到最近的那家俄国面包房。”而被更多上海人深刻铭记的一种梭子面包就叫“罗宋面包”,它的形态很有特征,中间鼓起、两头尖尖,犹如一枚梭子,上面纵向划了一刀,烘焙后呈爆裂状,又如美女咧开的大嘴巴。因为麸皮含量较高,质地较硬,被上海人称为黑面包,咸味,吃口很香。 老大昌法兰西面包房和俄国第一面包房里自产自销的俄式面包及俄式奶油蛋糕一直享有盛誉,成为老一辈上海人的美好记忆。 在我小时候,每逢春游或秋游,罗宋面包作为干粮也是不错的选项。罗宋面包的好处是可以慢慢地啃,消磨很长时间,满口的小麦原 香。现在吃到的罗宋面包都用精白粉做,又加了太多的黄油,香味与韧劲就差多了,据说那是日版的。 后来我得知,成为几代上海人温馨记忆的罗宋面包,其原型就是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发明的塞克面包。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出了不少法式餐厅,我又发现法国面包中也有一种梭子面包,不同之处在于更为纤巧,两头更尖更长。 …………“老克勒”的罗宋大菜情结上海作家树棻是一个正宗的“老克勒”,他在《上海最后的旧梦》一书中写到儿时的味觉经验:“罗宋大菜的内容是一汤、一菜、一杯清红茶,面包不限量供应。那时,我常能在那类餐馆看见进来个在路边奏乐卖艺或当小贩的白俄老人,坐下后要上盘罗宋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客罗宋大菜价格8角至9角,单份汤价格3角至3角5分),然后就着汤吃下一大叠罗宋面包,但即使这样,也绝不会受到老板和侍者的白眼。”他还写道:“浓郁的罗宋汤中有一大块厚实的牛肉,主菜也很厚实,一般是两块炸猪排或两只牛肉饼或三只炸明虾任选一样,价格只和一 碗花色浇头面或一客两菜一饭的中式客饭相仿,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工薪阶层前来进餐。逢到假日,也许要连跑上几家才能找到座位。”树棻待人很有亲和力,将我视作小弟。他是上海最早一批玩哈雷摩托的人,晚年经常问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鉴别元代青花瓷器,他家里藏有两三件,总想找个机会出手;二是他是个素食主义者,经常问我哪里有好一点的素菜馆。可是三十年前上海除了功德林,好像也没有像样的素菜馆吧。不久他因病去世,我是很怀念他的。 另一位前辈作家也告诉我,在俄菜馆里能吃到正宗的鱼子酱和法式鹅肝酱。窗帘是海蓝色的天鹅绒,缀着长长的流苏,沉沉地垂到柚木地板上,满桌子擦得锃亮的银餐具,长桌两端还摆放了枝形银烛台,头顶上则垂下层层叠叠的水晶吊灯,夜幕降临,顿生金碧辉煌之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始,苏美两国主导着两大阵营,苏联政府决定恢复白俄的国籍,同时允许他们选边。1947年8月6日,苏联政府派出的“伊里奇号”轮船停泊在黄浦江边,随着这艘轮船在汽笛声中驶出吴淞口,第一批约1100名俄侨含泪与第二故乡挥手告别。他们在离开时,或许默默背诵着俄侨诗人阿恰伊尔的诗句:“即使山穷水尽,濒于绝境,我们也从未低头认命,虽然被逐出国门,漂泊四海,我们仍日夜不忘对祖国的思念……”在异乡漂泊了二十多年的白俄,有的回到了故乡,也有的去了美国、菲律宾。 俄罗斯侨民与淮海路的因缘结束了。 今天,上海的餐饮市场堪称繁华,在“吃大菜”这档事上,法、意、德、美、地中海、北欧等风味应有尽有,可就是找不到一家真正的俄菜馆。 这不能不说是上海民众的遗憾,但罗宋汤里的历史密码不应该被遗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