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谏议制度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谏议制度研究

8.5 2.0折 42 全新

库存8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娟娟 著

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5

中国博海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梁娟娟 著
  • 出版社 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15-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3334437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9页
  • 字数 3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清代谏议制度研究》以清代的谏议制度为研究对象,分为入关前后两个阶段,全面分析了谏议制度在清代的发展及消亡历程。在时间上包括清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和整个清代。由于清代皇权的空前强化,谏官组织日益监察化等原因,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清代监察制度方面,对清代的谏议制度却着墨甚少,对以科道官活动为中心的谏议活动的动态研究亦少,对一个皇权强化时代下的皇权制衡问题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此,本文将清代的谏议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整合性研究。
【目录】

绪论
一、谏议与谏议制度
二、研究缘起

第一章 清代谏议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古代谏议制度概述
一、先秦——谏议制度的萌芽阶段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谏议制度的发展阶段
三、唐宋——谏议制度的成熟阶段
四、元明清——谏议制度的衰落和“台谏合一”阶段
第二节 努尔哈赤时期的谏议活动
一、努尔哈赤的经历对其纳谏思想的影响
二、努尔哈赤的求言之法
三、努尔哈赤的纳谏得失
第三节 皇太极时期的谏议活动
一、皇太极对谏言的态度
二、都察院的设立及进谏活动
三、皇太极时期进谏的特点
第四节 都察院、六科的组织结构与谏议职能
一、都察院的职官设置
二、六科的设立与台谏合
三、科道官员的选任资格
四、科道官员的谏议职能

第二章 清代谏议制度的发展——科道谏言外的谏议渠道
第一节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清初的谏言议政
一、努尔哈赤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皇太极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清入关后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二节 秘密奏折与谏议
一、秘密奏折的起源
二、秘密奏折的具折入范围
三、秘密奏折的谏议功能
第三节 其他谏议渠道
一、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说与谏议
二、经筵日讲与谏议

第三章 清前中期的纳谏拒谏与治国得失
第一节 顺治、康熙时的纳谏与拒谏
一、顺治朝纳谏和拒谏
二、康熙帝的开言路之法与纳谏、拒谏
第二节 雍正、乾隆时的纳谏与拒谏
一、雍正朝纳谏和拒谏
二、乾隆朝纳谏和拒谏
第三节 嘉庆、道光时的纳谏与拒谏
一、嘉庆朝纳谏和拒谏
二、道光朝纳谏和拒谏

第四章 清前中期著名的谏诤事件
第一节 围绕剃发令的谏诤
一、清入关前剃发令的推行
二、顺治朝剃发令的颁布
三、官员的反剃发谏诤与江南人民的反剃发斗争
第二节 围绕迁海的谏诤
一、迁海令的实施与危害
二、官员反对迁海的谏诤
三、清廷展界的反复
第三节 围绕逃人问题的谏诤
一、严酷的逃人法及危害
二、顺治朝官员对放宽逃人法的谏诤
三、康熙朝逃人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清前中期谏议制度的特点及科道官谏诤职能萎缩的原因
第一节 清前中期谏议制度的特点
一、满汉合一,满族议事习惯与传统谏议制度相结合
二、台谏合一,科道官的谏诤职能呈弱化的趋势
三、皇权强化,科道谏言官受帝王意志的影响更大
第二节 清前中期科道官谏诤职能萎缩的原因
一、满汉民族矛盾的影响
二、汉族大臣党争旧习的影响
三、帝王的个人因素

第六章 清后期(鸦片战争后)谏议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 通民情、开言路之法的探索——近代议会民主制思潮的兴起
一、早期维新派对开言路之法的探索
二、驻外公使要求开议院的呼声
三、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的通下情主张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传统谏议制度的变革
一、戊戌变法期间谏议制度的变化
二、预备立宪时期的都察院改革
第三节 各省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的设立
一、各省谘议局的设立及参政议政
二、中央资政院的成立及活动

第七章 清后期著名的谏诤事件
第一节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官员绅民的谏诤活动
一、李鸿章 赴日议和前的拒和呼声
二、《马关条约》议定之前的拒和呼声
三、《马关条约》订约后阻止换约的谏诤
四、谏诤活动的得失
第二节 国会请愿运动
一、光绪三十四年官员士民请开国会的谏诤
二、宣统二年以谘议局为阵地的国会请愿
三、宣统二年国会请愿的特点
四、国会请愿的结果及影响
第三节 清代历史上关于台湾的两次论争
一、康熙时期围绕统一台湾的论争
二、《马关条约》订约前后官员士子的保台谏诤
三、两次论争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