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大全(1993-1995)

2000 九品

仅1件

安徽安庆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责任人/主编张健初

出版单位《集邮纵横》杂志社

期号1993 第 1 期 至 1995 第 9 期 总第 1 - 33 期

语言中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3

上书时间2024-04-10

曲水书局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两册/套。装订数两套。
商品描述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全33册(1993.1-1995.9,内有合刊),两册/套。装订数两套。珍贵集邮文献。

生不逢时的《集邮纵横》
《集邮纵横》创刊于1993年1月,刊号AHK-380,是当时国内惟一的一份集邮文摘月刊。该刊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学术性为一体,并注重集邮与科技、历史、自然、人文等边缘知识的结合,追求情、奇、新、趣兼备的特色,突出强调集邮的文化色彩和经济色彩。该刊于1996年1月停刊,前后四个年头共出版34期、32册(其中有两次合刊)。
  从创刊号开始到总13期,主编程鹏,副主编韩健、张健初(执行)。从总14期至总33期,社长韩建,主编张健初。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安庆市纺织南路16号。总34期,社长韩建,主编张健初,执行主编刘志文,副主编薛路。编辑部地址:深圳市建设路39号东方广场大厦11层。
  《集邮纵横》总1-33期为16开杂志,封面、封底彩印,封二、封三为黑白图。内页总1-7期为32页。自总8期直至休刊均为40页。即使在最困难的1995年,两次合刊的内页仍保持80面,一页也没有减少。用纸及印刷质量逐年下降,1993、1994年的刊物总体看来还说得过去。1995年彩印封面已模糊不清,有的黑白图简直无法辨认。1996年第1期(总34期)是迁到深圳后出版的,改为大16开杂志。无论是封面装帧,还是内页印刷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面目焕然一新。可惜出了这一期之后就停刊了。
  《集邮纵横》的定价,1993、1994年每期1.50元,1995年每期2.00元,1996年每期3.60元。比同期《集邮》的定价1.50、2.30、3.20、4.80元低很多,而其篇幅相差并不那么多。
  《集邮纵横》的创刊信息,我是从《东北邮声》1993年第2期“集邮万花筒”栏目中得知,随即汇款订阅了全年杂志。1994年虽然可以通过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103),由于我已是《集邮纵横》读者俱乐部1064号会员,可以享受优惠订刊待遇,所以一直到休刊,我都是直接从该刊的读者服务部订阅的。
  《集邮纵横》的休刊原因,主要是没有取得CN公开刊号,按规定不能通过邮局发行,由此引起发行量萎缩(李国庆先生最近电话采访了《集邮纵横》原主编张健初先生,据称该刊的发行量1993年高达2万份,1994年下降到8000份,1995年最后仅3000份),最后导致经济上严重亏损而支撑不下去。
  这里摘抄编辑部三次《致读者》公开信的有关内容,对其中原委,就会一目了然。
  创刊刚8个月后的1993年第8期,《编辑部致读者公开信》中说:
  确切些说,《集邮纵横》创刊有些生不逢时,尽管我们筹办刊物时间很早,但等到杂志真正出版,已经是邮市的寒冷期,并逐步恶化,至今也没有复苏的迹象,这对《集邮纵横》推广发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995年2、3期合刊《致读者》信中说:
  虽然刊物创刊两年有长足发展,在集邮界得到普遍好评,但目前刊物尚未取得CN公开刊号,按有关规定,不得公开出售,故我们只能采取自办发行的方法,通过邮寄将刊物送到邮友手中。争取CN刊号虽有一定困难,但我们正上下奔波,力图早日解决。
  由于上述原因,刊物今年发行数字有一定下降,并上下浮动不定,经济上从勉强持平滑向收支亏空。这期2、3月合刊也是因其影响产生的不良现象。
  仅仅过了三个月,1995年7、8期合刊《再致读者》时,其语气已显得无可奈何,信中说:
  在2、3期合刊的《致读者》信中,我们曾说过,我们为争取CN公开刊号“正上上下下奔波,力图早日解决”,但此事困难重重,以致于转眼又是夏季,而我们的努力都没有一点眉目。
  今年年初始,纸张市场风云突变,其价格每日每月都不断上扬,……对印数只有万余份的《集邮纵横》,其冲击力更可想而知。
  相比较,苦苦挣扎的邮市越来越趋于冷淡,反应最突出的,就是7月起,我们刊物的印数又一次下降。
一升一跌,我们被推到生存的边缘线。
  粗略估算,刊物如维持到年底,杂志社将要亏空两万元。如果7月起停刊,我们又愧对广大读者,无奈之中,我们只得临时决定,年内6期将改为3期合刊,尽可能地去减少一些亏空。
  在《再致读者》信的末尾,编辑部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凄厉呼声:
  面对的是一堵欲倒的厚墙,我们用我们瘦弱的双肩顶了半年,现在我们实在无力,只有说,对不起了,我们……。
  即使采取出三期合刊的想法,最终也未能实现。此后又出了一期,即1995年第9期,《集邮纵横》这堵厚墙终于倒下了。这一期的《特别告读者》信中除了回顾三年办刊之艰辛,还向读者描绘了1996年到深圳后,无论是刊物封面装帧还是内文印刷,均采用高技术制作,奉献给读者的将是耳目一新、品位更高的邮刊。看来编辑部的同仁对刊物的前景还是乐观而充满信心。
  对第四季度订户刊费的处理,提出了几种方案让订户选择,由于我不想要1996年的四期《售品目录》,杂志社给我寄来一张龙门石窟小型张,用以抵偿四季度刊费。对杂志社这种认真负责的做法,我十分钦佩。后来我曾碰到过一些不守信用的邮社或邮友,每当此时,总使我想起当年《集邮纵横》杂志社的高尚邮德。
  1996年《集邮纵横》迁往深圳出版,由于定价较高(全年12期43.20元),我就没有再订阅了。最近得到江苏常州王建平先生、北京李国庆先生提供的资料,才得知《集邮纵横》到深圳后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真是命蹇时乖,为我始料所不及。
  现将《集邮纵横》各期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1993年第1期(总1期),主要邮文:九九伟人毛泽东;“京剧脸谱”中外青睐;赤金?白金?--漏色猴票问世风波;杨子荣陵墓的风波;邮票的品相(郭润康);各国华邮工具书之长短。
  1993年第2期(总2期),主要邮文: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实录;穿着棉袄逛邮市;“邮王”周今觉;爱邮总统罗斯福。
  1993年第3期(总3期),主要邮文:集邮,面临市场……--关于集邮经济的讨论;设计“金鱼”的人--记孙传哲;中国国歌史。
  1993年第4期(总4期),主要邮文:雪人之谜和雪人邮票;戒烟与戒烟邮票;走出那片冷土--邮票设计面面观;前苏联的最后一套“联盟”邮票;中国佛教史话。
  1993年第5期(总5期),主要邮文:LOVE情人节;猫王--美国的“国王”;错票揽趣;变体票--可遇而不可求;陈毅的幽默艺术;“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去向一览表;汤若望,幸运的神父。
  1993年第6期(总6期),主要邮文:《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的真相;趣话端午节;“黑便士”身世揭密;火火爆爆“一片红”。
  1993年第7期(总7期),主要邮文:邮票上的唐代女性;越南邮票简介;拿骚街故事;郑州邮市印象。
  1993年第8期(总8期),主要邮文:附加费:群猴称雄?;走向“九•一三”的林彪;宫门票与“宫门倒”;佛迹巡礼--婆罗浮屠。
  1993年第9期(总9期),主要邮文: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情诗往来;“一片红”停发二因立论;柳无忌集邮60年;二十年邮市风云记;维修布达拉宫。
  1993年第10期(第10期),主要邮文:开国大典轶事;邮票天量发行的思考;新中国早期邮票印刷史迹寻踪--关于上海市印刷一厂印制的新中国邮票;第一宗集邮业务;巨星李小龙。
  1993年第11期(总11期),主要邮文:解放区邮票之谜探寻;“隆中对”小型张流产内幕;广州邮市四十年;“文1”发行史话;前苏联邮票轶闻。
  1993年第12期(总12期),主要邮文:毛泽东诞辰百年特辑;浅说毛泽东邮票;编号票产生的前后;我国生肖小本票过桥欣赏;邮市冰河期的思考;盛行日本的集邮活动。
  1994年第1期(总13期),主要邮文:说不尽《三国演义》;“东方红”飞响太空的秘密;塞浦路斯邮票;版铭收集的趣味;狗年闲说狗邮票。
  1994年第2期(总14期),主要邮文:“白猴”风波再起;《沙家浜》人物原型之谜;方寸中的苏州园林;德国集邮现状;沙特阿拉伯邮票;珍珠港事件前后。
  1994年第3期(总15期),主要邮文:戏剧邮票之魅力;苇如先生的《邮票纪略》;漫谈极限类集邮;倾倒百万邮迷。
  1994年第4期(总16期),主要邮文:解开《清明上河图》之谜;毛泽东诗词邮票发行始末;我与苏伦;福建民居古楼探寻;J59M中美小版张投资前景。
  1994年第5期(总17期),主要邮文:二轮“附加费”热大扫描;《簪花仕女图》年代考;“文2”邮票的诞生;“民居”系列邮票探求;93美国邮坛回顾。
  1994年第6期(总18期),主要邮文:极限片:走出误区;厦门邮王翁如泉;关汉卿的悲喜剧;台湾民营邮票风波;小马快递。
  1994年第7期(总19期),主要邮文:异军突起的生肖邮品;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美国邮政史话;“红印花小壹圆”旧票轶事。
  1994年第8期(总20期),主要邮文:邮坛巨星的陨落;国徽诞生前后;关于J173漏印微观探讨;意外之喜(哲夫)。
  1994年第9期(总21期),主要邮文:新中国国旗邮票史话;欧亚航空公司始末;苏联元帅系列邮票。
  1994年第10期(总22期),主要邮文:历尽沧桑的蟠龙邮票;J173(4-3)错莫大焉;列宾与《伏尔加河纤夫》;文革集邮旧事;钟笑炉和水原明窗的交往。
  1994年第11期(总23期),主要邮文:郑启五再识文票;永远的怀念--追忆邮票设计大师程传理;附加费集邮探讨;邮票上的莎士比亚。
  1994年第12期(总24期),主要邮文:“黄3基林”传奇;澳门敬菊邮文小辑;邮品上的太极;中国首批太空飞行封诞生记。
  1995年第1期(总25期),主要邮文:金卡路在何方;夏衍的集邮生涯;生肖邮票设计扫描;京剧发展与京剧邮票。
  1995年第2、3期合刊(总26、27期),主要邮文:京剧大师梅兰芳;“咕咚”本票真伪辨;关于“黑题词”成型时间;集邮家周煦良小传;文革新邮报道探秘。
  1995年第4期(总28期),主要邮文:在美国收集极限片;首例邮票官司及其思考;旅英集邮漫话;中国文字演变。
  1995年第5期(总29期),主要邮文:傅抱石奇人异事;邮自南极;德国邮趣一瞥;留下时光留下美--美国明信片收藏一瞥。
  1995年第6期(总30期),主要邮文:梦里千回行九华;心系红花;高邮盂城驿;珍邮奇遇趣闻;邮票名考。
  1995年第7、8期合刊(总31、32期),主要邮文:邮星陨落起微末;“文革”邮事三题;旅美集邮见闻;华洋书信馆始末考;别具一格的“一框邮集展”;万世流芳话孔子。
  1995年第9期(总33期),主要邮文:一寸山河一寸血;回忆周贻白;“普一”初探;黄山风景戳之谜。
  1996年第1期(总34期),1996年1月1日在深圳出版,主要邮文:《花图新报》来去谈;择优求精说MC;“国宝”熊猫在中外邮戳上;邮电部发布义务兵专用邮票使用暂行办法。
(穆纬文)

难忘的《集邮纵横》
极度疲劳,绿茶一杯,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集邮纵横》杂志的合订本,随意浏览,气定神闲,顿觉舒爽,往事悠悠,却上心头…… 
那是1993年初春的一天,我在厦门思明南路的报刊门市部的货架上发现了一本新的集邮刊物——《集邮纵横》,封面上半部白底红字,十分醒目,下半部用1980年发行的《T•45京剧脸谱》半旧邮票装饰,也有别于用最新邮票美化封面的《集邮》,每册一元五角的价格也是邮迷大众可以接受的。加上它是文摘型的,一开张就有22个栏目,相当热闹。当时文摘型的刊物如《读者文摘》等家家都大红大紫,所谓的“文摘”,在报刊界里有酸溜溜的嘲讽,那就是“在别人家的庄稼地里搞小秋收。” 
《集邮纵横》在厦门上市时享有特殊待遇,首先是报刊门市部在书柜的最醒目处同时排出列队十几本同样的刊物,极为枪眼,重点推销的用意相当明显。《集邮纵横》打出的刊号是AHK-380,与正式的CN刊号不同,这个A,大概就是“安徽”,AHK可以基本上断定是个内部刊号,而内部刊号的刊物在国家邮电部门出售本身就是违规的,这也就是说《集邮纵横》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操作本领。   
销售如此,编辑亦然,《集邮纵横》一开始也似乎就有突破“小秋收”的打算,比如开篇稿用的是多稿的综合,颇费心力;而刊尾则有各地的行情介绍含有自家专门的信息。该刊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学术性为一体,并注重集邮与科技、历史、自然、人文等边缘知识的结合,追求情、奇、新、趣兼备的特色,突出强调集邮的背景秘闻和文化色彩。我不但买下一册,并即可成为它的作者,按照执行主编张健初的要求,先后提供了有关邮票欣赏、文革邮票研究和台湾邮票介绍方面的稿件,其中既有已发稿件作为文摘,如1993年第4期的《邮票设计面面观》(厦门日报稿)中的一部分;第7期上的《台湾古画邮票上的毛病》(沈阳日报稿)、第8期上的《走向九一三林彪》(福建邮花稿)和1994年第1期的《洞穴拼搏记》(三峡邮报稿)等等;偶然也有首发稿,我的《金卡日记》就是首发在1995年的第4期上面的。大概是由于积极热心,我从1993年第9期起被张主编聘为“特约编辑”,名字打在刊物的第一页上,并享有每期赠刊一册的待遇。特约编辑的名单前后有所变动,其他熟人先后有武汉的吴荣先、上海的李锦林、南昌的王洪新、常州的王建平、无锡的曹凤增、北京的刘子辉、哈尔滨的许洪声等,还有香港、澳门和英国的署名邮人各一位。一度署有“武平刘永海”。不要以为“武平”是“武汉”的笔误,它是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一个山区小县,把它和北京、上海、武汉并列在一起,难免有不大相衬的感觉,大概只有我觉得特别亲切,1969-1973年我上山下乡就在那里,我的《一个知青邮迷的奇闻奇事》、《我的金训华》等集邮回忆,都是发生在那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武平小刘挤身《集邮纵横》的特约编辑群,与我而言,也算是一个极为特别的缘分!身为邮商的刘永海后来到上海邮市去闯荡了,现在在这个凶险而凄惨的邮市中也不知怎么样了。特约编辑中尚有署名“上海王平”的,应该不是我十分熟悉的“苏州王平”吧。特约编辑中还有一位是深圳的张爱平,应该就是现在网上赫赫有名的“亿邮网”的主人,并主持着新华网的收藏频道。“特约编辑”上面还有七、八人的“顾问”名单,我想顾问与特约编辑之间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干活与不干活的区别,而我喜欢做一个“干活”的! 
从1994年第10期开始,应该就是张健初执行副主编的主意,刊物开始编发基本上是以特约编辑为主的邮文作者小集,每期一人,吴荣先率先拍马上阵,我则紧随其后。1994年的第11期以《郑启五再识文票》为题,一举刊出我的四篇研究评判文革邮票的文章:《神秘的多事之秋》、《孤独中的兴奋》、《喝令“猴一世”俯首称臣》和《样板戏中的军服》。(2000年,某君攻击我怎么突然研究起了文票,呵呵,不是突然,而是情有独钟,由来已久!)印象中我可是头一回在邮坛上享有如此厚待,其实这种“一人多文的小辑”的作法在文坛上则比比皆是,文坛出身的张健初移花接木,一箭三雕:一则增加了刊物的独创性,二则显示了特约编辑的实力,三则平添了刊物的可读性,四则强化了特约编辑的凝聚力,可谓用心良苦。《集邮纵横》编辑部地址在“安徽省安庆市纺织南路16号”,这是一个多么令我难忘的地址,在1993年到1995年整整三年的岁月里,我至少向这个信址投寄了50封以上的各类推荐文稿和资料。尽管身为“特约编辑”我问心无愧,而该刊编辑部的好汉们更是玩命似地为刊物的生存而左突右奔,很可惜,一方面因为没有正式的刊号,回天无力,另一方面,更因为整个集邮市场与集邮文化的大环境萎靡不振,《集邮纵横》在1996年迁往深圳做最后一搏,终于在滔滔大浪中没淹没了,让我突然联想起那幅陈逸飞和徐纯中绘制的在浊浪中最后振臂一呼的金训华——邮票“革命青年的榜样”!
在我国文摘性的报刊家家红红火火,惟独我们集邮的一家惨淡经营而悲壮停刊。但由于它兢兢业业和踏踏实实的编发,也由于集邮文献的收藏方兴未艾,在新时期各种停刊的集邮刊物中,《集邮纵横》以它独特的身份和丰足的包容而引人关注,被人追索,令人怀念。也由于自己曾经的参与,于是在默哀中再度回眸一望,那编辑部的方寸名单,如同一间亮着橘黄色灯光的小屋,遥远、迷茫而温馨……
其实怀念《集邮纵横》的文章远不止我这一篇,本文就是在穆纬文先生的《生不逢时的〈集邮纵横〉》一文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也算是对《集邮纵横》停刊10周年的一个纪念。
                    (郑启五)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集邮纵横》精装合订本,两册/套。装订数两套。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