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的律动:中山大学法学院老教授文集(馆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术的律动:中山大学法学院老教授文集(馆藏)

2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山大学法学院 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0

上书时间2021-04-05

振琪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山大学法学院 编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3662706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6页
  • 字数 265千字
  • 丛书 中山大学法学文丛
【内容简介】
2005年适逢中山大学法律学科百年华诞。发端于广东法政学堂的中山大学法科,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由一所百余人的学堂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法学院。中大法科走过了一百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谱写了一部追求理想,明辨笃行的光辉篇章。中山大学法律学科诞生于清末救国图强的时代洪流中。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广东法政学堂与京师法律学堂、北洋法政学堂等第一批官办法律学堂一起揭开了中国法学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专门化的法学教育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了。从辛亥革命探索民主共和道路到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身处革命前沿的广东法政学堂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一系列的转型并且积极投身其中。1912年,胡汉民改广东法政学堂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广东省省长廖仲恺改其为广东公立法科大学。192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法科学院。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法科学院相应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法科学院。1931年,国立中山大学进行改制,原法科改为法学院。1950年,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中山大学,原法学院也相应改称中山大学法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原中山大学法学院被撤销,组建政法系,后被并入中南政法学院。1979年,经原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复办法律学系。1993年成立中山大学法政学院,后于2001年撤销,并在此基础上复建中山大学法学院。在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中山大学法律学科虽数易其名,但其师资力量却不断壮大,学科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一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中山大学法科始终关怀中华民族的命运,以推动民主宪政、法制进步为己任;在一个世纪的学术发展中,中山大学法科始终崇尚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良心,献身学术事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学的进步。一百年来,中山大学法律学科见证了中国民主法制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见证了中国法律学术的草创与创新,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的曲折与繁荣。广东法政学堂创办伊始,就有多名日本教员及知名学者出任法科教授,后来逐渐形成名师大家云集中大法科的壮观场面:时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开坛讲授行政法;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主讲社会主义课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主讲法理学;“历充国际联盟万国会。
【目录】
【康乐园恳谈】
端木正:参加复办中大法律学系的一些体会
【理论法学】
端木正:论提高人民代表的素质
李启欣: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
林华:略论人权与法权、主权
江振良陈国伦:从“贞观之治”看李世民的法律思想
刘恒焕:《郭偃之法》与《宣子之刑》考
李启欣:伊斯兰法的渊源及其发展
陈国伦:试论明初重典的社会意义
林华: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法理学的影响
刘恒焕: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三部曲”说
李启欣:伊斯兰法在近代印度的演变
陈国伦:论中国法制史中的批判与继承
【国际法苑】
端木正:中国第一个国际法学术团体——“公法学会”
唐表明:关于跨国法
陈致中:论国际法的作用
温光均:充分发挥国际法院的应有作用
李斐南:国际法与妇女的地位
刘恒焕: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林则徐
唐表明:当前国际私法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致中:《联合国宪章》与联合国的五十年
温光均:国际组织的特权和豁免
李斐南: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性质和作用
陈致中:联合国与国际和平的维持
李斐南:略论国际刑法
【部门法学】
温光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的重要意义
黎学玲:统一外商投资企业立法的若干思考
钟永年: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
陈国伦:一夫多妻旧婚姻家庭及其析产继承问题
黎学玲: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