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
正版全新,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可开电子发票
¥
51.96
6.8折
¥
7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佑镁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1343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6元
货号23413749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共分五个部分:部分为境脉问题分析。包括引言和章。通过文献分析、理论阐释与实践观察,分别从知识论、本体论、认知论、学习隐喻和系统观四个层面对学习系统的境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析,以回应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在知识时代丰富的信息技术条件中,个体的知识建构和自身发展反而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探析。第二部分为理论建构与模型开发。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境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众多专家充实的研究成果,《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习”这一概念框架,采用理论构建和结构化思维的方法,系统构建了协同学习元模型、场域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了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维度,提炼了协同学习的机制与原理,分别从5个大的原则及20条推论进行系统建构,分别是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及多场协调,为协同学习的实践设计提供了指南。第三部分为使能技术设计与可用性测试。包括第四章。设计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理论与技术制品的双重迭代。作为一个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框架,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成为系统变量映射的重要“给养”(Affordance)。本部分从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及学习原理出发,结合技术的必要隐喻,设计了知识标注工具、集体思维工具以及知识建构工具,并从技术上得以实现,为协同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同时从可用性测试的角度,阐述了技术研发的迭代过程。使技术制品的生成与理论制品的建构始终贯一(Grounded)。第四部分为实践设计与应用框架。包括第五章。《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使用协同学习设计(DesignofSynergisticLearning)一词来表述协同学习系统框架内的学习活动的开发方法,也是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并试图开发协同学习设计模型来构建灵活的活动体系和技术环境,以支持协同学习的实现和实践。协同学习系统作为一个新框架,在学习设计上必然充满灵活性。因此,本章通过建构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可以建立一种在理论上更加一致的方法来关联不同的理论与学习的期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映射到相关的活动、工具和资源(包括人力和技术的)来支持它。本章首先概述了协同学习设计工具箱的规范,这一规范使用了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作为开发有效的学习设计规划的基础,同时描述这一模式的实践框架,包括活动设计、场域构建、环境设计和应用框架。第五部分为扩展评价与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和结语。
作者简介
王佑镁,男,1974年9月生,江西吉安人。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主题涉及电子学档、协同学习、知识建构、设计研究、跨文化社区信息学等。对技术充满好奇,对教育充满热情,对人更充满信心。近的研究旨趣在于协同学习系统与深度知识建构及其设计研究,在祝智庭教授指导下,试图建立从学习文化变量、认知变量到教学传通技术系统构量之间的可靠映射关系,力图构建具有国际创新意义的协同学习系统模型。至今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一级、EI、ISTP检索十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三部。目前受聘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任温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负责教学质量工程及教学学术建设。主持建设两门浙江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目录
引言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之旅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定位
三设计研究
四研究架构
章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追溯
节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及其框架指向
一时代变迁: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
二知识时代教育的“李约瑟难题”:知识的悖论与整观的缺失
三学习目标的统整:关注21世纪学习目标,重建知识创新的目标取向
四学习系统的重建:提倡能力本位学习,重构整观教育的价值框架
第二节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
一知识及其连续体
二学习情境中的知识多维度构面
三追问:知识的动力学特质与新型知识观
第三节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
一学习系统中的群体及其支持
二教学传播系统及其结构向度
三追问:学习系统中的群体缺席与互动失衡
第四节从习得到建构:学习领域的多重隐喻解构
一学习隐喻概述
二学习的三种隐喻
三追问:多重学习隐喻中的分布式机制
第五节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
一概述
二学习系统及其分析框架
三学习领域与个体发展指向:多维视角
四从全脑学习到全人教育:整体诉求
五比较与述评: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广博考究
第二章协同学习系统的模型与框架
节重塑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
一学习系统模型的协同学关照
二现有学习系统的局限
三创设适应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
第二节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一协同学习含义
二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第三节协同学习系统场论及其动力学
一从场、认知场到学习场
二协同学习场
三五场协同模型
四协同学习场动力学
第四节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维度
一知识生态维度
二学习联通维度
三认知加工维度
四多场协调维度
第五节协同学习系统的实践框架
一协同学习的实践空间
二协同学习的深度知识建构框架
三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原型开发
第三章协同学习原理与机制
节深度互动原理
一互动与深度互动
二深度互动原理及其推论
第二节汇聚共享原理
一教育情境中信息传播的汇聚与共享
二汇聚共享原理及其推论
第三节集体思维原理
一思维的个体与集体特质
二集体思维原理及其推论
第四节合作建构原理
一合作建构的内涵
二合作建构原则及其推论
第五节多场协调原理
一多场协调的教育意蕴
二多场协调原理及其推论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学习轨线
第四章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设计
节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变革
二技术系统与学习方式的发展演变
三学习系统中的技术角色
第二节协同学习系统中的技术隐喻
一协同学习系统的技术要素
二支持知识建构的技术系统
三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作为深度知识建构工具
第三节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初步架构
一协同学习工具套件规划
二知识标注工具设计
三知识建构工具设计
第四节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可用性测试
一研究目的
二分析模型
三研究设计
四数据分析
五可用性分析
第五节支持深度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架构
一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框架设计
二协同学习工具套件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技术制品
第五章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与应用框架
节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一协同学习设计概述
二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三协同学习设计模式的表征与解释
第二节协同学习活动开发
一协同学习活动
二协同学习活动结构
三协同学习活动编列方法
四协同学习活动选择矩阵
第三节协同学习场域构建
一协同学习场域及其分层
二协同学习场域设计模型
三协同学习场域设计策略
第四节协同学习环境设计
一协同学习环境概述
二协同学习的时空结构
三协同学习的关系构成
四协同学习工具的结构化选择
第五节协同学习的应用框架
一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
二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模型特点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干预开发
第六章协同学习实证分析与扩展评价
节协同学习循环效果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组织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二节协同学习第二循环改进及效果分析
一第二循环研究的必要性
二教学设计改进
三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协同学习系统中知识建构使能机制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口语报告分析方法
三研究实施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四节境脉扩展评价: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协同学习特质追寻
一杜郎口中学及其非典型教改
二协同学习特质追寻
三结论与反思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拓延评价
结语迈向一种学习系统新框架
一本书观点总结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未来研究取向
附录
一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
二可视化思维结构与图式
三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到典型学习范型的映射分析
四协同学习活动序列
五协同学习活动一学习设计选择矩阵
六协同学习活动一原理选择矩阵
七协同学习研究量表
八协同学习研究量表信效度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共分五个部分:部分为境脉问题分析。包括引言和章。通过文献分析、理论阐释与实践观察,分别从知识论、本体论、认知论、学习隐喻和系统观四个层面对学习系统的境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析,以回应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在知识时代丰富的信息技术条件中,个体的知识建构和自身发展反而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探析。第二部分为理论建构与模型开发。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境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众多专家充实的研究成果,《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习”这一概念框架,采用理论构建和结构化思维的方法,系统构建了协同学习元模型、场域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了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维度,提炼了协同学习的机制与原理,分别从5个大的原则及20条推论进行系统建构,分别是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及多场协调,为协同学习的实践设计提供了指南。第三部分为使能技术设计与可用性测试。包括第四章。设计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理论与技术制品的双重迭代。作为一个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框架,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成为系统变量映射的重要“给养”(Affordance)。本部分从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及学习原理出发,结合技术的必要隐喻,设计了知识标注工具、集体思维工具以及知识建构工具,并从技术上得以实现,为协同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同时从可用性测试的角度,阐述了技术研发的迭代过程。使技术制品的生成与理论制品的建构始终贯一(Grounded)。第四部分为实践设计与应用框架。包括第五章。《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使用协同学习设计(DesignofSynergisticLearning)一词来表述协同学习系统框架内的学习活动的开发方法,也是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并试图开发协同学习设计模型来构建灵活的活动体系和技术环境,以支持协同学习的实现和实践。协同学习系统作为一个新框架,在学习设计上必然充满灵活性。因此,本章通过建构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可以建立一种在理论上更加一致的方法来关联不同的理论与学习的期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映射到相关的活动、工具和资源(包括人力和技术的)来支持它。本章首先概述了协同学习设计工具箱的规范,这一规范使用了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作为开发有效的学习设计规划的基础,同时描述这一模式的实践框架,包括活动设计、场域构建、环境设计和应用框架。第五部分为扩展评价与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和结语。
主编推荐
王佑镁,男,1974年9月生,江西吉安人。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主题涉及电子学档、协同学习、知识建构、设计研究、跨文化社区信息学等。对技术充满好奇,对教育充满热情,对人更充满信心。近的研究旨趣在于协同学习系统与深度知识建构及其设计研究,在祝智庭教授指导下,试图建立从学习文化变量、认知变量到教学传通技术系统构量之间的可靠映射关系,力图构建具有国际创新意义的协同学习系统模型。至今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一级、EI、ISTP检索十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三部。目前受聘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任温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负责教学质量工程及教学学术建设。主持建设两门浙江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