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梦未央
正版全新,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可开电子发票
¥
66.11
7.7折
¥
8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徐凤翔 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15102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23323514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徐凤翔所著的《高原梦未央》是一部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去诠释艰深的生态科学的书;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对五大洲生态做了特色介绍的书;这是一部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生态学者们饱览种种美丽景色的书;让人们记住了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风光绮丽的书。
这又是一部生态学家为了人类家园的净化、为了推动人们注重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而大声疾呼的吁请书。
这还是一部记下了作者那些由景生情、有感而发的许多佳句,并借以铭志的书。因此她包含的信息量、知识面是那么的广,让人们不由得不喜欢她并读得爱不释手。所以她兼具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徐风翔,女,1931年出生,江苏丹阳人。森林生态、高原生态学家,西藏农牧学院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
徐凤翔长期从事林业、生态的教学、科研工作,终生一贯。但各阶段的重点和地域有别。第一阶段由青年到年近半百,于南京林业大学从教森林生态学,考察了国内除西藏地区外的各主要林区。
年近半百时,由援藏而调藏。创建了中国高原生态研究领域,建立了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高原小木屋)。以十八载春秋,考察了西藏的主要线路、典型生态类型的植被与资源。在数据收集、资源发现和理念感悟等方面收获颇丰。1995年,徐凤翔时年64岁,“超期服役”的她按例退休出藏。然下了西藏高原的她却上了北京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重点从事生态科普教育,介绍西藏高原,对比考察西部大高原,为生态环保奉献夕阳余晖。她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几十年来,出版专著、编著11部,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年)、《中国西藏山川植被》(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西藏野生花卉》(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灵山野花》(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西藏50年(生态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走进高原深处》(海燕出版社,2005年)、《林海梦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少儿出版社,2007年),在其他杂志发表科学论文、科普文章数十篇。
目录
第1讲 一个自然之子的生成
幼年兵荒,初识原野
少年时光,园林滋润
学教生涯,林院青春
科考探索,纵横山林
第2讲 朝圣高原
天降重任
攀登天梯
援藏春秋
科研天地静
木屋情缘
林海弄潮
驰骋羌塘
峰峦拥绕
第3讲 两座木屋
“窗口”与面向
大高原生态对比考察
第4讲 ’千山面外
展示“岗乡”,攀登“富士”——与会日本及观光之旅
绿岛密林,纵横北美——环视太平洋、大西洋
入北极圈,泛北冰洋——北欧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冰水草林,类型对比——南美由亚马逊至南极门户
访古探幽,时空穿越——土耳其、埃及之行
雪山碧水,科艺沁心——阿尔卑斯山系、多瑙河流域之旅
气球飞升,壮观迁徒——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掠影
湄公河畔,净心休闲——老挝沿河阡陌之行
佛国兴衰,生命长盛——柬埔寨“树包塔”奇观之旅
附录
星光一束
师长励志
知己心声
杞人说梦
后记
内容摘要
徐凤翔所著的《高原梦未央》是由我国著名生态
学家徐凤翔撰写的自传。《高原梦未央》主要介绍其近60年对生态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对生态科学的痴情以及对西藏高原的情怀。如少年梦想、青年对科学之理想,追梦与青藏高原——对西藏高原植被的分布、
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研究。
精彩内容
幼年兵荒,初识原野《高原梦未央》似乎主述的是我对高原景观、资源的考察之情,对高原生态的挚爱之意。但任何思维与情感
总是有源、有本、有持续、有深化。而我对自然之情、对高原之爱,为何如此执著而痴迷,其源始于少年,其持续在于我所学的专业。
我出生于1931年,适逢乱世,六七岁时即在兵荒马乱中,由江南小镇越江至苏北原野,开始了我初识自然的幼年时光。
我有几个断续的记忆,形成了我对自然的初识和朦胧的爱意。我们阖家逃难到一户普通农家,房东家的女孩,大概十
几岁的一个大姐姐,名叫莲弟,我叫她莲子姐。当时的我,小脸圆嘟嘟,两眼圆溜溜,酷似小男孩。莲子姐很喜欢我,总带着我到田野去。我还有一个小伙伴叫腊梅,一般叫她小腊子。
一次在打谷场上,莲子姐把我托上一座两米多高的麦秸堆,我经历了印象深刻的“三部曲”:一是当我抖索索地攀
上麦秸堆,紧张地匍匐于上,不敢妄动,此时一股麦秸的清香混着阳光的温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似乎至今余香还在。
二是待稍许松弛后,翻身坐起,举目四望,感到房子比我矮了,池塘也在近旁了,而四周的农田似乎伸展得无边无际,感觉很是舒畅。第三个动作就是仰面朝天躺下,我的视线就面向天空,哎呀,就看见天上的云在飘啊,小鸟在唧唧唧地飞过。这些感觉,好像在我的基因里面、血液里面就有了一
个对天地、对大自然的亲近感、融入感。我觉得,这座麦秸堆成了我朝拜大自然的一个神圣的金色的“蒲团垫”。这是大自然在辽阔的天地间,特赐予我的一个向天地顶礼
膜拜、
与天地交流对话的“蒲团垫”。在这个“蒲团垫”上,匍匐,就能闻到阳光、土地和稻麦的芳香;坐着,就能环视阡陌农田和连天的大地;仰卧,就能遥观风云飞鸟。看来这就是我对自然之情的开端。
正当我坐在麦秸堆上,出神遐想时,莲子姐她们把小秋’收的成果——一根细细的红薯根和一把混着泥土的落花生
送到我手上。
小秋收是在收割后的土地上,去捡拾遗留的麦穗、根茎、
种子等。这项活动往往是农村孩子愉快的劳动,也能对家庭的食物稍有补充。我本愿参加,而莲子姐出于对我的爱怜,使我虽没有劳动,却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同时,也
让我朦胧地感到原野、土地和所生产之物跟我们人的关系,觉得好像有一点取之于土地,而且取之不尽的味道。
另一次经历也甚为深刻。腊月的一天,我与小伙伴小腊子在池塘边玩耍,看到竹叶还绿绿葱葱,想起我是属羊的,要为房东家养的几只羊摘一些竹叶。有一丛竹子长在池塘边上,我去够竹叶。由于池塘边土质疏松,结果这丛竹子连同我一起塌下池塘。池塘虽然水浅,我也半身浸到水中。有意思的是那个小腊子吓呆了,只顾傻傻地看着我。当时我还算有一点小灵气,就让小腊子赶快回家叫人。叫来了一
些人,有的拿着竹竿,有的拿着长柄的水舀子,一幅紧张的水中救人情景。回家后,母亲和姐姐一边给我换衣取暖,一
边埋怨我不该为羊摘竹叶。而我却说,羊缺草,吃不饱,我难受。
恐怕这就是朴素的对万物生灵的情感最童稚的反应。
回顾童年时代,无拘无束地接近自然的几个片段影像,储存在我的脑海深处。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亲近大自然的根源吧。
少年时光,园林滋润中学时代,相对安居于城镇,我那一颗不平静的心还是向往原野山林。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我一直向水,常随家人去运河两岸。急急地观看岸边居民洗衣、洗菜、淘米、
挑水等各色用水活动,也十分羡慕地欣赏小孩子在浅水处嬉戏。我更放眼河中,帆船、汽船,或穿梭往来,或悠悠而过,引我远眺遐思。虽没有现今视水为生命之源、大地之脉的高度认识,但已经感到水是民生的必需之重,是运输的便捷之道。因此,我常常站在岸边凝思,期望着今后随着运河的水走向远方。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