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可开电子发票
¥ 36.81 5.7折 ¥ 65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徐斌, 俞静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602968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4347834
上书时间2024-12-30
徐斌,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领域涉及定向增发与资本市场、企业信用与社会信用、全面预算与财务决策、民营企业党建与公司治理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北京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应邀担任国内外多家权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鉴定通讯专家、教育部硕博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审专家。
俞静,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河海大学商学院。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审计、资产市场与公司治理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与博士后特别基金项目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面上项目等,应邀担任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及教育部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审专家。
第一节文献回顾与综述
尽管社会信用曾经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迄今依然是我国绝大多数人的立身处世底线,但自古以来打上“信用缺失”底色的“阴谋诡计”也作为所谓“智慧”的特征泥沙俱下地传承至今,甚至借钱不还者成为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大爷”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更使得信用缺失问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信用原则不断地被践踏、被藐视、被嘲笑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而信用缺失所带来的短视、不当得利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客观上变相助长了信用缺失行为并且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应,而如何治理这一痼疾已经引起整个社会广泛的关注。
最早出现“诚”字的是我国的历史文献《尚书》①,这里“诚”是指天道的根本特征,主要是指人们真实无妄、笃信鬼神的虔诚状态,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意识。我国《周易》②所记载的“诚”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只是指对于鬼神的宗教虔诚了,而且被赋予了人文道德的意义,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等的教义都把社会信用列为为人处世的第一要著,信用缺失则受到世人的摒弃。例如,基督教教义中的“十戒”规定“不可作假见证”,伊斯兰教中的基本信用规定“信天使,则不敢自欺,能不欺者,必遇事忠诚;信经典,则有所依据,能依经者,言必忠信”,佛教教义中的“本心之真诚、行为之笃实”等等。事实上,我国已有大量文献(杨解君,2005;褚潇白,2008;宋连斌等,2009;曾小平,2011)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社会信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研究都认为宗教信仰对社会信用表现存在一定的正面驱动效应。他们还对中美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环境和道德基础等进行解构比较分析,指出西方国家的基督教信仰对于整个社会的信用道德基础构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很多学者在充分肯定社会信用信仰作用的同时,也认为再虔诚的社会信用信仰也必须以强力监督为后盾,否则社会信用信仰也会逐步崩溃于无形而流于形式,社会上伪道德君子就会层出不穷而社会信用情况则每况愈下。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基督教宗教信仰,但是依然基于“政教分离”原则运用强力法治来规范保障社会信用。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以及1863年的《撒克逊王国民法典》①等都把社会信用法治化作为社会运作的基础,而政教合一的伊斯兰世界也没有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乐土,所有这些都说明无论多么严明的教义都不能够取代社会法治治理,否则等待人们的只能是虚伪道德人士充盈社会,但是道德滑坡现象却屡禁不止。国外学者延奇和里恩特拉(Jentzsch et al,2003)等研究认为立法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的不足都会严重降低社会信用缺失成本,相应地间接鼓励了社会信用缺失行为,然而他们的研究也指出只有植根于内在的社会信用信仰才能够持久存在作用。我国学者徐国栋(2001)的研究同样肯定了内在社会信用信仰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植根于内心的社会信用信仰才能够得到人们持久坚守与遵循。事实上,信用缺失心理认知和信用缺失外在表现的实质是主观社会信用和客观社会信用问题,前者指的是社会信用的主观动机问题,后者则指的是社会信用的客观效果问题(徐国栋,2001,2012,2013)。由于客观社会信用不仅容易感知而且容易度量,因此目前相关社会信用治理研究基本上都是偏重于客观社会信用治理,而对主观社会信用的关注则付之阙如,这就直接导致主观社会信用治理和客观社会信用现实的分离现象(徐国栋,2001),也使得目前治理理论存在“重客观信用缺失轻主观认知”的治理思路(夏玉珍等,2010)。不幸的是,尽管客观信用缺……
本书研究了我国社会失信问题的驱动逻辑机理,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梳理了我国社会失信问题的特性,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社会信仰和失信监督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经济发展对社会失信治理的相互关系,提出强有力的监督与虔诚的诚信信仰体系是构建诚信社会最佳努力状态。本书认为社会失信治理是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主要包括失信主体与监管主体,而这些主体所构建的博弈支付函数是基于成本收入进行度量的,从而在进行一般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基础上进行决策分析,提出只有足够大的惩罚措施才能够遏制社会失信现象。本书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对社会失信问题的驱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相应地提出社会失信问题的治理措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