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先说明一点,这本书的架构非常简单。每段访谈提到的都是各人生命在设计理念中所呈现的特殊的侧面,或者涉及实际设计过程的某些侧面。例如斯蒂芬·多伊尔聊到了幽默;凯瑟琳·麦科伊讨论的是设计教育;理查德·索尔·沃尔曼则颂扬信息架构的好处;而菲利普·梅格斯解释了其代表作《一种平面设计史》(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背后的方法论。我以粗略的主题将这些访谈分成不同单元,我承认,这种分类方式有点随性和武断(有人说我有随意分类的习惯,不过分类至少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时更集中焦点)。这本书在“为什么要这么做”一章涵盖艺术与工艺,其中一篇访问是乔纳森·赫夫勒聊到他身为字体设计师的生活感言;另外迈克尔·伊恩·凯则谈到他从事书籍护封设计的经历。从这些访谈中可以明确看到他们如何以及为何选择目前这份工作。在以过去与现在为焦点的“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一章中,我放入了里克·普雷林格的访问,其中谈到他将历史当成商品的做法,并揭示了自己身为纪录片导演的工作面貌。此外,埃伦·勒普顿则谈到她在“史密森学会”担任设计展策展人的心得,以及她下定决心将平面设计的遗产加以记录的历程。在视设计为信息的“打通脉络,融汇信息”一章中,休·科谈到艺术、政治和宣传教条;而迈克尔·雷·查尔斯则解释他将社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应用在艺术作品中的理由;另外,蒂博尔·卡尔曼则大胆面对艺术设计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互动性”单元中,约翰·普伦基特表达了自己创办《连线》(Wired)杂志的动机;戴维·沃格勒聊到了促使他发明在线游戏D-Toys的因素;还有罗德尼·艾伦·格林布拉特讨论著名的电玩游戏《啪啦啪啦啪》(Parappa The Rapper)。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