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关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公共关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8.46 6.3折 45 全新

库存1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勇陈爽刘建华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1296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1689531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公共关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1.2公共关系的特征与功能

 1.3公共关系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4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学的方法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2017年海底捞“老鼠门”事件

 第2章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与人员

 2.1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2.2公共关系人员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顺丰快递小哥被打事件

 第3章 公共关系调查

 3.1公共关系调查概述

 3.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3.3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

 3.4公共关系调查报告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宝洁公司玉兰油香氛活肤沐浴乳的公关调查

 第4章 公共关系策划

 4.1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与原则

 4.2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阿婆炖品的公关促销活动

 第5章 公共关系实施

 5.1公共关系实施概述

 5.2公共关系实施各阶段的工作

 5.3影响公共关系实施的因素分析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公关活动

 第6章 公共关系评估

 6.1公共关系评估概述

 6.2公共关系评估的流程与方法

 6.3公共关系评估报告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杜嘉班纳辱华事件

 第7章 公共关系广告

 7.1公共关系广告概述

 7.2公共关系广告的媒体选择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可口可乐公益广告:不一样的我们,一样的在乎

 第8章 公共关系中的文书写作

 8.1公关文书概述

 8.2常规性文书写作

 8.3新闻类公关文书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中芯国际全面量产14nm芯片

 第9章 公共关系语言艺术

 9.1公共关系演讲

 9.2公共关系谈判

 9.3公共关系说服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谈判专家的语言技巧

 第10章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10.1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概述

 10.2赞助活动

 10.3庆典活动

 10.4展销会

 10.5新闻发布会

 10.6参观活动

 10.7宴会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的“中国军团”

 第11章 公共关系社交礼仪

 11.1公共关系礼仪概述

 11.2公共关系的常用礼仪

 本章习题

 案例讨论称呼不当引外宾不满

 ……

内容摘要

1.1公共关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公共关系”一词源于美国,最早出现于1807 年美国出版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中,其英文为“Public Relations”,常简写为PR。因“Public”一词拥有“公共的”“公开的”和“公众的”等多种译法,因此,公共关系又常被称为“公众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关系的作用也日益体现。下面首先对其定义和特征作简要的介绍。1.1.1公共关系的定义

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并未统一,可谓是众说纷纭。据相关统计,有关公共关系的定义陈述多达1700多种(付晓蓉,2009)。借鉴众多学者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本书认为: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为了营造一种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通过沟通加强和改善与社会公众及内部员工的关系,以实现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和艺术

1.1.2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分别为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客体的公众以及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信息传播。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等均是围绕上述三者的关矛而层层展开的。

1.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由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人群所组成的、按照分工合作体系有效组合的系统化结构。在公共关系领域,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四类:竞争性的营利组织、竞争性的非营利组织、独占性的营利组织和独占性的非营利组织。从实践看,竞争性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因为要承受竞争的压力,一般都有比较自觉的公共关系行为,比较重视公共关系工作。而独占性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则往往忽视公共关系工作,不注意公众舆论,容易发生违背公众利益的行为,以致陷入公众舆论的危机。

2.公众

公众是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对象),是指那些与公共关系主体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组织的各类公众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公共关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1)公众的基本性质。公众并不是习惯上泛指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或是非组织人群。在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中,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利益关系,并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公众具有下述三种基本性质。

①同质性。公众的形成原因是他们面临由组织引起的共同问题,而且该问题对公众成员的生活造成了实际的影响,同时他们具有认识这个问题的能力,并可以采取实际行动求得问题的解决。在现代汉语中,大众、群众和公众是三个近义词,都是指数量巨大的人群。在一般词典中,这三个词还可以相互诠释。

……



精彩内容
本书第1版自出版以来,深受用书教师和读者好评。在充分听取读者和高校同行的建议后,我们对全书内容作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第2版延续了第1版的编写风格,即以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为编写基础,强调方法与实践的重要性。本次再版,除了对篇章结构进行调整,精简篇幅,更新知识外,还替换了大部分案例和阅读资料。相信通过这次修订,全书内容安排更合理,更具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授课教材,也可作为各类公共关系机构的培训教材和广大读者的自学用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