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研究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3.17 6.4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红

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3117171

出版时间2021-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1657135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红(1976—),女,湖南双峰人,暨南大学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语言学会会员。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概述

二、乌江流域多民族文化与诗人群之间的生成关系……9三、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7

第一章口语、暴力与转型

―—李亚伟诗歌创作论

一、李亚伟的口语诗写作

二、想象的陌生化和语言的暴力

三、讽刺的姿态和诗风的渐变

第二章游移于汉、苗文化之间

——何小竹诗歌创作论

一、民族文化身份的觉醒

二、诗性探索的艺术实践

三、双重文化土壤中的精神旨归

第三章地域、意象及情景的交融

——冉冉诗歌创作论

一、冉冉诗歌的地域性

二、冉冉诗歌意象的独特性

三、冉冉诗歌的情景性.

第四章冉仲景诗歌中的时空和情感穿越

一、流浪与回归

二、欢乐与忧伤

三、情感穿越

第五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彷徨与秘语

――李永才诗歌创作论

第六章蚂蚁、红蜻蜓与莲花或塔影

——冬婴诗歌创作论·

一、蚂蚁的生活…

二、红蜻蜓的飞翔…

三、心中的莲花或塔影…

四、冬婴的诗歌观念·

第七章潜伏在黑夜里的一只诗歌螃蟹

——姚彬诗歌创作论·

一、把诗歌献给黑夜,或者在黑夜里写诗… ……126

二、“俗”或试毒的针和诗歌中的“袍哥”精神………128

三、“铁”的反抒情和“神”

四、“这只是经验/重叠的技术”…

第八章论张远伦诗歌的哥特式风格·

一、哥特式风格的接受、“变异”及其意义……

二、哥特式风格的呈现…

三、哥特式风格的成因

第九章梅依然诗歌创作论

——以《蜜蜂的秘密生活》为切入点。

一、作为“个人表达”的肉体存在…

二、时间之下肉体的消解和灵魂的救赎…

第十章在自然中寻找诗意生活

――谭明诗歌创作论

一、地域环境对谭明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细腻敏感的审美直觉…

三、自然的深度加工·

四、境界的独特体验

第十一章诗性的自由与民族的灵魂

——杨见诗歌创作论·

一、诗性的灵魂·

二、自由的诗语

三、独特的民族诗风·

第十二章石头上长出的绿意

——喻子涵散文诗创作论

一、石头意象

二、石头上的绿意

三、绿的生命力感受

第十三章宗教意识与“第三条道路”

――谯达摩诗歌创作论·

一、谯达摩及其诗歌观念…

二、谯达摩诗歌中的宗教意象…

三、“第三条道路”与宗教意识

第十四章自然、社会和精神回归的诗性见证

——冉光跃诗歌创作论…

一、自然的诗意天堂…

二、都市生活中的负重前行·

三、精神回归…

第十五章土家族现实与历史文化的诗意书写

——徐必常诗歌创作论…

一、诗歌中的生命…

二、民族精神文化的探寻

三、社会变迁的诗意表达

后记·

附录:诗人访谈…




内容摘要

绪论

中国历来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各地域、各民族都饱含诗歌精神。“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人类的精神领地具有无可替代的话语生产功能。作为同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紧密相关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自有其贯通历史、超越时空的一面,但又具有真切记录不同时代人民或族群的心灵轨迹的功能。

中国各地域的大江大河孕育了灿烂多元的中华文明。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源于黔北,为贵州第一大河,地跨贵州北部和重庆东南部,在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流域面积近8.8万平方公里。乌江流域居住有汉、土家、彝、苗、布依、回等20多个民族,是个多民族文化混生的区域。乌江流域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贵州的铜仁(思南、沿河)、遵义、毕节、安顺、德江、威宁、赫章、息烽、开阳等市县,以及重庆的酉阳、黔江、武隆、南川、彭水、石柱、涪陵等区县,当然还包括云南和湖北恩施的部分地区。乌江流域有“下里巴人”、“夜郎古国”,有黄庭坚、白居易、李白等留下的足迹和大量诗篇,还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荐誉的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土家族民歌《龙船调》,更有以巫文化为代表的、灿若繁星的民俗文化,其影响颇大的传统文化因子,可谓一衣带水,文脉绵长,影响中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乌江流域多民族的文化存在早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且加速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产生了不少文化新质,并融入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之中。

实际上,全球各地的大江、大河,都在各自文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见证着历史沉浮、文明兴衰。乌江流域地理、经济上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人文领域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文学研究仍存在不足,而诗歌又是其中一个极佳的考察视角。结合实际情形,这一领域值得我们去考察、探索并做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从诗歌这一领域来切入乌江流域文化的当代考察,具体而言,是对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体进行整体和个案相结合的研究。通过这一研究,期待能拓宽乌江流域文化研究的领域,延续乌江流域的文化流脉,从而丰富乌江流域的文化内涵,体系性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注入新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国情和各民族文化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将以乌江流域40多年来多民族诗人群体的研究为引子,折射乌江流域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历史,从而反映乌江流域一个时代多民族心灵和生活变迁的历史。



精彩内容

该书是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2016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和研究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人群现象的学术专著。该著作将丰富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将丰富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书稿具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将宏观层面的思考融入全书的所有章节中,分别对重庆和贵州乌江流域诗人群的诗歌创作进行共性和个性的研究。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新时期以来乌江流域诗歌的有效补充,同时还能够从另一个视角来反映该地域诗歌的民族性特征。简而言之,书稿倡导学术性,保藏文献档案,极具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