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演变机理与整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演变机理与整治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188.02 7.9折 23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白玉川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22188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11660657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第1章 赣江下游河道特性与整治概述 1

1.1 赣江下游河道特性 1

1.1.1 概述 1

1.1.2 自然条件 3

1.1.3 水沙特性 4

1.1.4 地质特征 8

1.2 赣江下游洪水特性与防洪工程概况 9

1.2.1 洪水灾害特性 9

1.2.2 防洪工程建设 11

1.3 入湖三角洲的河道系统特性 12

1.4 赣江下游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4

1.5 研究现状 15

1.5.1 河流演变研究现状 15

1.5.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6

1.5.3 遥感研究现状 19

1.5.4 入湖三角洲形成过程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 20

1.5.5 赣江下游河段研究现状 24

第2章 基于实测与遥感资料的赣江下游河道演变特征 31

2.1 基于实测资料的赣江下游河道演变特征 31

2.1.1 外洲河段演变特征 33

2.1.2 外洲河段冲淤特征 36

2.1.3 尾闾河段冲淤特征 46

2.2 基于遥感资料的赣江下游河道演变特征 57

2.2.1 遥感技术方法 58

2.2.2 赣江干流演变特征 59

2.2.3 赣江尾闾演变特征 62

第3章 赣江下游尾闾河段演变机理分析 69

3.1 河道演变机理 69

3.1.1 河道演变对来水条件的响应 69

3.1.2 河道演变对来沙条件的响应 75

3.1.3 河道演变对分流比的响应 80

3.2 水体演变分析 84

3.2.1 研究方法 84

3.2.2 赣江尾闾及南昌城区水体演变分析 86

3.2.3 水体变化驱动力分析 98

第4章 赣江下游尾闾地区洪水模拟与行洪安全 101

4.1 历史洪水与危害 101

4.1.1 历史洪水记载 101

4.1.2 洪水灾害成因 104

4.2 洪水特性 105

4.3 控制方程 107

4.3.1 水流基本方程 107

4.3.2 泥沙模型控制方程 108

4.3.3 数值离散方法 108

4.3.4 模型中泥沙模块相关物理量的确定 114

4.3.5 模型边界条件 117

4.4 洪水过程模拟 119

4.4.1 模型计算区域 119

4.4.2 模型的验证 119

4.4.3 模型的边界条件 121

4.4.4 模拟工况 121

4.5 洪水模拟结果分析 125

4.5.1 水位变化分析 125

4.5.2 分流比变化分析 129

4.5.3 流速变化分析 130

4.5.4 洪水过程总结 130

第5章 基于阻力参数与活动指标的三角洲水道系统分类 132

5.1 基于阻力参数与活动指标的河流形态判别法 132

5.1.1 河流阻力及河流活动指标 132

5.1.2 植被因素影响及量化方法 138

5.1.3 基于阻力参数与活动指标的河型分类方法 139

5.1.4 河型分类阈值验证 144

5.2 河控三角洲水道系统形态分类 146

5.2.1 浑水极限切应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 146

5.2.2 浑水极限切应力影响因素相关程度判定 147

5.2.3 三角洲平原水道活动指标计算 148

5.2.4 三角洲平原水道分形维度 149

5.2.5 三角洲平原水道分类判别 151

5.2.6 三角洲水道分类阈值验证 151

第6章 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动力演进理论模式及其验证 156

6.1 入湖三角洲初始段平面射流理论模型 156

6.2 模型相似解法 158

6.3 床面冲淤变形计算 160

6.4 模型验证 161

6.5 对比研究 165

6.6 理论解影响因素分析 167

第7章 不同因素对入湖三角洲形成演变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174

7.1 实验装置 174

7.2 实验方法 175

7.3 实验现象 177

7.4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及水流流态转变周期分析 179

7.4.1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分析 179

7.4.2 水流流态的周期性转变及周期预测 185

7.5 三角洲沉积过程和形态分析 188

7.5.1 三角洲前缘特性分析 188

7.5.2 三角洲岸线弯曲度分析 189

7.5.3 三角洲沉积形态分析 190

7.6 对照组和重复组对比实验分析 193

第8章 入湖三角洲阶段性演变过程实验研究 196

8.1 研究背景 196

8.2 实验装置及方法 196

8.3 实验现象 198

8.4 水道系统动力演进过程分析 203

8.5 三角洲沉积过程分析 204

8.5.1 纵向生长 204

8.5.2 横向生长 206

8.5.3 垂向生长 207

8.5.4 岸线弯曲度 209

8.6 赣江三角洲年内发展变化特征 211

8.7 实验三角洲与赣江三角洲演变过程对比分析 212

第9章 区域水道整治 214

9.1 水道整治现状 214

9.1.1 水系现状 214

9.1.2 水质现状 214

9.1.3 防洪现状 214

9.1.4 存在的问题 214

9.1.5 整治的必要性 215

9.2 尾闾四支整治结果分析 215

9.2.1 冲淤变化分析 215

9.2.2 枯水水位分析 217

9.3 尾闾主支整治效果分析 220

9.3.1 主支模型计算区域 220

9.3.2 模型的验证 220

9.3.3 工程应用 222

9.3.4 结果分析 222

9.3.5 小结 225

9.4 尾闾分汊河段整治效果分析 226

9.4.1 流线变化分析 226

9.4.2 河床岸线变化 227

9.4.3 洲头冲淤变化分析 228

9.4.4 分流比变化分析 229

9.5 典型河段效果分析 230

9.5.1 江心洲地形变化分析 230

9.5.2 河漫滩地形变化分析 232

9.5.3 枢纽下游弯道地形变化分析 234

内容摘要
本书以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河床底质资料、卫星遥感资料、水文泥沙资料及特殊洪水资料等,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和机理实验,探讨分析赣江下游河道历史演变特性、三角洲水道成因和延伸发展特性、赣江尾闾整治工程效果等,揭示了赣江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水道分流、滩槽冲淤、水道重整及三角洲形态演变等机理和规律,构建了基于阻力参数和活动指标的三角洲水道系统分类方法、三角洲形成的动力演变理论模型及赣江尾闾工程泥沙数学模型,提出了河岸、滩槽演变模拟方法、三角洲模拟的实验设计方法和三角洲区域水道整治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推动和完善了短流程河流下游河道演变、入湖三角洲模拟与预测的理论与技术,对冲积河流及入湖三角洲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从事河流演变、湖区生态及流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精彩内容
本书首先从赣江下游实测资料与遥感资料入手,对赣江下游河段水流、泥沙特性,暴雨、洪水特性,河床冲淤、岸滩演变及相关机理进行研究。基于外洲站测绘资料,采用断面地形法计算外洲河段冲淤量,分析冲淤演变特征,该段断面近年表现出明显的冲刷趋势,右岸边滩演化为深槽,2012年后冲刷趋势得到控制;基于尾闾断面地形资料,进行断面分析,并结合水位资料进行河道特征值分析,下游各支断面冲淤特征类似,近年来总体表现为冲刷,河道下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上游段冲刷比下游段更显著;利用遥感技术,绘制河道演变图,分析干流及各支流河道演变特征,干流主要表现处岸线后移,江心洲萎缩的冲刷状态,下游支流整体冲刷,下游入湖段略有淤积,其中主支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北支,而相对而言南支最为稳定;结合河道演变规律与河道来水来沙情况,综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分析赣江下游河道演变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河道演变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近年来整体表现出冲刷状态,河道下切,河漫滩受冲,岸线后移,主要原因是受万安水库截流与人为采砂共同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