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8.16 6.4折 59.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287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643655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明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茶文化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已出版“民国茶事”系列作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林徽因的下午茶》,另参与编撰图书三部。



目录

斗茶诗:卿云缦缦日光华

 成都雅集:刻意裁诗忘品茶

 重庆唱和:清友言如初煮茶

 贡井之约:白首亲知酒当茶

 乐山交游:肥遯将搜陆羽茶

 峨眉吟咏:呼灯旋瀹云母茶

 香岛风骨:革命初焙富士茶

 陪都人际:散席分尝胜利茶

 普洱茶:净涤诗肠养谷神

 由云龙:茗味耐咀嚼

 许廷勋:松炭微烘香馞馞

 黄炳堃:滇人首推普洱贵

 李根源:茶树青青绣谷中

 袁嘉谷:普山茶味睡乡来

 张宗祥:浓艳缤纷胜晚霞

 采茶辞:始终效命只斯茶

 胡浩川:满身云气满腰茶

 陈子展:苦荼从此是甘茶

 李兴传:何如静坐一杯茶

 谭开云:不采仙桃只采茶

 蔡钧:卖与有闲人品茶

 高桂英:汤火功夫此艺茶

 童晓轩:真武披云采碧茶

 郭豫才:不敢抽烟又没茶

 谢湛如:山家滋味旧相知

 ……

 后记

 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斗茶诗:卿云缦缦日光华 1936年,法学家江庸(1878—1960,字翊云)南下上海与家人团聚。次年,该地被日寇占据。1938年初,因汉奸威逼,江庸连夜遁去香港避难,是年7月,转道汉口出席国民参政会,会毕入蜀游峨眉,途中寄诗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清秋六日住峨眉,每叩禅关辄忆师。”两人二十多年未见,赵熙所作和诗同样满怀往事:“白发何堪皱两眉,分襟犹记旧京师。”8月中秋,江庸到荣县拜见赵熙:“擎杯正对中秋月,入梦还吟近赐诗。” 祖籍福建的江庸对四川的情感太深。这里是他出生、求学、交游之地,也是亲人埋骨之所。四姑19岁跳江殉亲,留下“从今不滴思亲泪,永作承欢地下人”的绝命诗。他对亡妻杨夫人说:“慰君无别语,后妇似君慈。”期间,江庸收到续弦夫人徐琛上海来信,报之以诗:“知否川东天较暖,腊梅十月遍开花。”因巴蜀地暖,花开早江浙沪月余。 1939年春,江庸再次来到赵熙家,此行由缪秋杰、曹经沅陪同,朝去暮还。赵家纸窗为杨柳丛竹画,有赵熙题诗:“燕子双飞二月时,柳条含绿李师师。于今老矣无情思,空占东风枝。”江庸颇喜该诗幅,将窗纸割下留作纪念:“此君轩下喜重来,半载离师半日陪。割去一竿窗竹影,胜他空手宝山回。”江庸稍后来到成都,林思进设宴款待,胡铁华(1881—1951,名琳章,号宪)赋诗相赠,同席诸人叠韵唱和,直到江庸返回重庆,依旧诗信不断。1939年夏,江庸到乐山小住并辑成《斗茶集》,但朋友圈唱和活动并未因此而结束。已经刊印的《斗茶集》自然无法囊括全部斗茶诗。1946年,江庸辑成《蜀游草》,收录自作斗茶诗就达50余首。当时所作的斗茶诗,有的毁于战火,有的神秘失踪,还有不少散落在时人诗集中。这些诗“斗茶”,也在说历史、时事、人心及情感。 1939年成都雅集的具体时间,《蜀游草》《村居集》《赵熙集》等均无记载。笔者综合相关资料推测如下:江庸《忆成都十三叠前韵》。云:“草堂未及逢人日,锦里原来是我家。”“草堂”即杜甫草堂。“人日”即正月初七(2月25日),是日游草堂为成都旧俗。江诗“人日”句原注“才迟十日耳”,可知江庸正月十七(3月7日)已经身在成都。赵熙诗提到“故人十日又离群”,说明江庸停留时间不长。雅集所喝新茶由峨眉报国寺果玲寄赠。金陵大学农学院30年代调查表明:峨眉万年寺、伏虎寺、报国寺一带采制茶时间依次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是年这四个节气依次为正月初一(2月19日)、正月十六(3月6日)、二月十七(4月6日)、三月初二(4月21日)。综上,假设江庸3月6日做客于霜柑阁,次日(3月7日)就去了杜甫草堂,那他应该是当天(3月6日)或前一天(3月5日)到达成都的。峨眉距成都不足200千米,以当时交通条件论,江庸3月6日在霜柑阁所喝新茶最有可能是雨水(2月19日)后,惊蛰(3月6日)前采制的。赵熙《果玲惠峨眉茶》也说“雨水新芽寄草堂”。当然,假如江庸先去杜甫草堂再去霜柑阁,则雅集时间应该在惊蛰后一两天。 成都雅集:刻意裁诗忘品茶 1939年3月,胡铁华陪同江庸到成都拜访林思进。林家位于成都爵版街13号。爵版街一度被称为“脚板街”,位于今成都市锦江区,与藩库街、干槐树街、如是庵街相通,离红星路及地铁3号线不远。林思进本人讲究生活品位,林家以膳食精美著称。赵熙与林为至交好友。胡铁华与江庸都是赵门弟子。胡赠江诗题为《霜柑阁雅集呈阁主山公兼简江参政》。山公,即林思进(1874—1953,字山腴)。江庸时任参政员,故称江参政。霜柑阁,又称“霜甘阁”或“霜柑小阁”。 近市精庐静不哗,主人煮酒客评花。 霜柑式似宣南宅,石室珍逾峨顶茶。 松老华山谈蜡屐,芋香犀浦拟移家。 光宣年少今无几。同醉春风感岁华。 P1-5

主编推荐

▼ 一本严谨又不失文采的文学作品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西南联大)、茶厂初建及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要内容。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茶业中兴的高光时刻本书主要写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文人茶诗创作雅集活动,穿插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从茶诗的视角有血有肉地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文人生活面貌及茶业发展的脉络。▼ 精装典藏从全书品质到装帧设计,作者均亲自把关,严谨校订。裸脊锁线精装,潘通色印刷,进口品质纸,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纸色护眼,精致双封呈现。



精彩内容

茶诗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去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
 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