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创新而教:一场从未来起跑的教育革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为创新而教:一场从未来起跑的教育革命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62.62 6.4折 9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荣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9916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9529192

上书时间2024-06-26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傅荣(1974-)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本科及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湖南大学讲课比赛、很好教师、“很受欢迎的大学教师”(学生自发评选)等奖项和荣誉。从事关于创新、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专著一本,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承担和参与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多个。 除了教师身份带来的教育反思,直接获得“为创新而教”灵感和研究实践的经历还包括:2008年起任湖南大学互联网信息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湖南省人民政府英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和运维。常年组织和参与社会创新有关的活动和研讨。 2010年被选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连任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201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岗位上挂职锻炼。系统宏观地对教育、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系统进行了洞察和思考。

目录

第一章 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

1.1 揭秘一种教与学的模式 / 002

一个教师的困惑与改变 / 007

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 / 012

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 / 013

如何教:关于方法论的问题 / 018

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 / 024

1.2 为什么教学不像创新 / 029

“教”与“学”的分歧 / 032

关于智能的分歧 / 034

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 / 037

1.3 回归创新:分析与解释的融合 / 041

第二章 为创新而教:4S模式

2.1 给予启发的几个故事 / 054

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 / 055

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 / 059

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 / 063

2.2 教学流程再造 / 070

流程分析 / 073

“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 / 077

2.3 4S中的知识运动 / 080

4S知识运动图解 / 080

4S与SECI / 083

第三章 激发:Stimulate

3.1 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 / 089

价值与情感的认同 / 090

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 / 092

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 / 095

3.2 激发与目标管理 / 101

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 / 102

两条路径: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 / 104

3.3 用“问题”激发 / 106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 107

为什么寻找问题 / 108

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 / 110

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 / 112

问题风暴实施要点 / 115

问题精炼与迭代 / 119

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 / 121

3.4 用“游戏化”激发 / 122

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 / 123

“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 / 125

“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 / 127

3.5 一门课程的经历 / 150

第四章 支持:Support

4.1 如何理解支持 / 158

发现学习者 / 158

学习者的起点 / 160

学习的过程 / 161

学习者的终点 / 163

需求的困境 / 165

分析性方法的失效 / 168

解释性方法的导入 / 169

解释性支持 / 170

分析与解释的融合 / 171

4.2 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 / 173

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 / 175

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 / 176

4.3 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 / 177

可汗学院 / 179

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 / 181

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 / 182

4.4 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 / 199

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 / 201

情感的支持者 / 203

有限的支持者 / 205

4.5 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 / 208

咖啡馆的遐想 / 209

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 / 211

微软的99号楼 / 212

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 / 213

第五章 探索:Search

5.1 如何理解探索 / 217

知识地图 / 218

“探索”中的知识运动规律 / 219

5.2 作品导向 / 226

作品而不是作业 / 227

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 / 229

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 / 232

5.3 组织学习与探索 / 236

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 / 239

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 / 241

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 / 244

5.4 发现创新 / 245

第六章 分享:Share

6.1 分享的使命 / 259

共享暗默知识 / 260

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 / 261

6.2 分享“体验” / 263

6.3 解释性评价 / 269

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 / 271

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 274

第七章 融合与创新之道

7.1 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 279

4S与锚定式教学 / 281

4S与随机进入教学 / 282

4S与支架式教学 / 283

4S与杜威五步法教学 / 284

4S与非指导式教学 / 285

4S的线性组合 / 286

4S的非线性组合 / 288

4S的嵌套 / 290

7.2 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 291

7.3 系统的融合与创新 / 300

九屏视角下的教学 / 304

子系统变革的例子:MOOC运动 / 306

超系统变革的例子:赶不上时代的“专业” / 308

后记 / 311

内容摘要
本书将教学过程解读为一种创新过程,将课堂学习解读为一种知识运动,提出以激发、支持、探索和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对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也对包括学校、家庭和职场等各个情境下的教学过程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主编推荐
(1)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既注重对“为什么”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也注重对“怎么做”的实践方法的建议。(2)本书采用书的写作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理论成果与实践建议融合,增强可读性。是通过具有亲和力的编排设计,增强阅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可配套完整的PPT、网站和教学工具,为阅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延伸体验,也方便一线教学者对本书提到方法的直接应用。 

精彩内容

放眼,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