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之眼
  • 重庆之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庆之眼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0.81 6.3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稳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21518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8943748

上书时间2024-06-24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范稳著的《重庆之眼》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展现了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的旷世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通过他们表现了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庆人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本书结合21世纪中国民间方兴未艾的对日战争损害索赔活动,描绘了重庆大轰炸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坚守,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本书还意在通过一群重庆大轰炸中战争受害者的经历,探讨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症结所在,日本政府为什么不反思认罪,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勇气、尊严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等问题。

作者简介
范稳,1962年11月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师大(现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批“云岭文化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近600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是其新近出版的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重庆之眼》获2017年“中国好书”。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诸多国内重要文学奖项。

目录
第一幕 国破山河在  1.狼烟  2.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一九三七之夏  4.玄都观里桃千树    旧闻录(之一)  5.世界主义者第二幕 城春草木深  6.岂曰无衣  7.与子同仇  8.前度刘郎今又来  9.打向老师的耳光    旧闻录(之二)  10.山城之灯第三幕 感时花溅泪  11.陪都孤儿    旧闻录(之三)  12.空军坟  13.咫尺天涯  14.我本将心向明月  15.落在剧院里的炸弹第四幕 恨别鸟惊心  16.黑太阳    旧闻录(之四)  17.洗罪  18.私奔  19.昔日王谢堂前燕  20.大隧道之殇  21.相助  22.摇篮旁边的坚持  23.守望第五幕 此情可待成追忆  24.告知函    旧闻录(之五)  25.“V”  26.组织  27.背叛  28.不死的证言  29.一直在你身边后记 致敬重庆

内容摘要
    幕 国破山河在

    1. 狼烟

    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而人一旦失去了天空,比脚踩不到坚实的大地还要慌乱。古人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浩渺宇宙之间,人何其卑微,人生又何其短暂。“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因此,人不能不敬畏天。加之,在邓子儒人生中的某一段时期,他对那些能驾机上天的人心存芥蒂。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

    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虽然已经打了快两年了,但重庆还是大后方,人们该过的日子照样要过,该做生意的也照样做。罗经理这次来将授权邓氏家族作为裕隆纱厂在西南棉纱销售的总代理,同时还计划和邓家在重庆新开一家纱厂。邓子儒的父亲邓玄远说,和裕隆一合股,我们就是西南地区棉纱业保证的龙头老大了。

    眼下,邓子儒正引颈向东边的天空张望,他的身后站着两个襄理和几个小老幺。父亲邓玄远作为重庆码头上“义”字辈“天门堂”的头排袍哥大爷1正在家里摆流水席,接待前来贺喜的重庆本地甚至远到成都各方码头上的袍哥大爷和英雄好汉。这几天,邓家大院所在的二府衙一带的街巷、茶馆里,随处可见那些享誉江湖的袍哥大爷们。他们大多有隔山打人、坐转乾坤的本事,或乘轿,或迈着器宇轩昂的八字方步,身后跟着二爷、三爷及一溜小老幺。他们见面互行“拐子礼”,在茶馆里摆“茶碗阵”,报上各自码头的山名、堂名、香水名以及字辈排序,拱手互称英雄,喝茶指点江山,俨然一场江湖群英会。邓家大院今天更是办起了堂会,既接待各路英雄好汉,也为明天邓家大少爷的大婚预热气氛。一个京戏班子和一个川戏班子轮流献演,还请了“琼楼”舞厅的舞女来助兴,给宾客带来夏威夷风情的西洋舞蹈。本来邓玄远坚决反对地说,政府正在提倡新生活运动,反对奢靡。前个月重庆的面粉大王王老板在陕西街“留春楼”办生日宴,招摇铺张了点,就被路人扔了石头,警察不管,报纸上还说风凉话,丢脸丢惨啰。我们请了那么多江湖上的大爷们,已经够招摇的了。但邓子儒说,人家罗经理是大上海来的,“百乐门”里都兴这个的,我们得让客人高兴吧?让码头上的兄弟伙扎在门外,看哪个龟儿子的还敢来臊皮。抗战爆发前邓子儒去过上海,知道一些大上海的洋派。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向生命致敬、向爱情致敬、向重庆致敬的作品。作品大气磅礴,交叉式结构精雕细琢,既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表现了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又体现了作者自觉的文体追求,如“旧闻录”的布局,包括很多精彩议论,都恰到好处。通过重庆方言的运用,对于本土文化和地方风情的表现,有探索价值和较为有效的表现。 

精彩内容
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展现了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的旷世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通过他们表现了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庆人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本书结合21世纪中国民间方兴未艾的对日战争损害索赔活动,描绘了重庆大轰炸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坚守,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本书还意在通过一群重庆大轰炸中战争受害者的经历,探讨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症结所在,日本政府为什么不反思认罪,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勇气、尊严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等问题。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向生命致敬、向爱情致敬、向重庆致敬的作品。作品大气磅礴,交叉式结构精雕细琢,既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表现了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又体现了作者自觉的文体追求,如“旧闻录”的布局,包括很多精彩议论,都恰到好处。通过重庆方言的运用,对于本土文化和地方风情的表现,有探索价值和较为有效的表现。

面对历史,范稳有一种罕见的谦敬和诚恳。后来者必须知道自己的小和无知,由此出发,他以清苦的田野劳作努力重建历史的现场,重现人的精神。他的历史小说常常是“笨”的,这是一种饱含历史重量的笨,是大地之笨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李敬泽

范稳是一位有抱负的小说家。他有一种固执的坚持,去驾驭宏大、深重的题材。悠远的历史,残酷的现实,还有打通历史和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命运。“大地”、“吾土”是他这种抱负从一开始就立下的难题和雄心。他一定是立下标题再去努力实现的小说家。这一次他聚焦于重庆山城的一段特殊历史,然而“之眼”穿透的,仍然是他一如既往的创作理想:为历史留下证言。在今天,这样的创作抱负尤显宝贵。在弥漫着人间烟火气的土地上,看到英雄前行的身影,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 阎晶明

范稳的长篇新作《重庆之眼》,既是对中华民族宏大悲壮历史的再现与致敬,又是对历史巨变中个体生命的凝视与抚摸,浩然正气、民族大义与个体灵魂的伤痛并存,爱与恨、实与虚、残酷与诗意、反思与抒情相结合,构成了小说巨大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张力。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评论家  吴义勤
范稳的长篇小说,从《水乳大地》到今天的《重庆之眼》,每一部都有令人洞心骇目的气概。他选取常人难以驾驭的题材,穿透历史与命运的迷雾,直抵信仰与灵魂的彼岸。他在采访上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不输给任何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而他在构思和想象中获得的升华,又使他明显胜过普通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令人惊异的陌生感和现实感、又深切震撼人心的原因。
——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著名评论家  胡平
这是一部向一座勇敢倔强城市致敬的小说,更是向一段不屈光辉历史致敬的颂歌。
对以历史事件为写作资源的作家来说,虚与实的平衡是个难题。对范稳来说,从历史中再发现,既是抗战文学书写的独一途径,“也是对遗忘的拒绝和抗争”。
——《文汇报》2017年3月21日
《重庆之眼》让“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终于得到了后续震荡至今的全景式的充分书写。我们不要忽略这部长篇里程碑般的意义——在此之前,由生活于国内的作家创作的大量抗战题材小说,取得的众多成就已有公论,但是抗战中极为严重的蒙难受害大事件,诸如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毒气战与细菌战、重庆无差别大轰炸,我们一直没有集中叙写出哪怕是其中一个,且足以配得上长篇小说这一文体尊严的杰作。
《重庆之眼》就是一部拥有了国家志气、国家底气、文人诚信和文化自信的作品。在刘云翔、蔺珮瑶、邓子儒这些人物那里,喜事与丧事、幸存与幸福、轰炸与呐喊、牺牲与珍惜、失去与复得、重庆方言与中国古诗、青春与老境、颜面与原则、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太多命定的混杂并置,但有的必须严正抉择。切肤掏心的笔触,令人感慨万端,让我们从中将动人的密码一 一读出:读出英雄气、儿女情,读书江湖义、山河恸,更读得出家国事、民族心。
             ——《人民文学》2017年第3期“卷首语”
这部厚重之作试图探讨的主题非常多元,很难一言或几言以蔽。
——《春城晚报》2017年3月27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