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

35 4.5折 7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德胜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1)

上书时间2024-02-29

刘丽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德胜 著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5199615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5页
  • 字数 2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已历时数十年,作为一个迄今仍存有争议的学科概念(或学科建构意识),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在“不确定性”中实现理论建构的现实意图,是文艺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学科建构意识而又积极地将美学、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对象视野综台为自身研究范围的基本体现。事实上,由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问题阐释需要,中国的文艺美学研究从一开始便以自身的路径选择与确立,具体回应着文学艺术的现实问题,联结着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生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为文学艺术研究确定直面现实的理论方向的同时,也为美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争得了一片现实的生机。
【作者简介】
  王德胜,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校文艺美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文艺美学、现代中国美学史和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出版《扩张与危机扎《文化的嬉戏与承诺》《宗自华评传》《散步美学》《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视像与快感》《美学的改变》等著作15部,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增订本)》(合作)、《美学原理》,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艺理论论文奖等。
【目录】
文艺美学:问题与希望
一 “应时而生”的问题
二 从学科形态转向具体研究形态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文艺美学的不确定性
一 对象与路径:不确定性的意味
二 兼容的运思:不确定性作为确定化的根据

文艺美学:理论建设及其当代问题
一 文艺的自律性诉求与文艺美学的提出
二 “文艺美学”:合法性的疲软
三 文艺美学:学术资源及其特征
四 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立场与问题意识

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
一 学术思维与理论建构的变革
二 超越“审美/非审美”二元对立的理论转向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一 大众传播、日常生活与艺术模式转换
二 “传播假相”与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
三 四个关注点

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
一 艺术:在曰常生活层面与大众“对话”
二 艺术:走向大众对话的基本因素
三 艺术:大众对话时代的“跨越”

“技术本体化”:意义与挑战——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一 “技术本体化”的可能性
二 重写艺术概念
三 “技术本体化”的魔咒
四 “技术本体化”与审美文化研究策略

“仪式化”:大众传媒制度化时代的文学写作
一 “仪式化的写作”
二 “形象”即“意义”,“意义”即“形象”
三 文学写作的文化娱乐性效果

“娱乐神话”与传媒时代的艺术经济学
一 “娱乐神话”的特征
二 “娱乐神话”生产的艺术经济学属性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一 常识性观念及其肢解
二 “泛文本”立场及其“后性”特征
三 形象文化资料与文学研究的批评资源

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 美学的思想尴尬
二 建构“生活的美学”
三 生活现实的在先地位及其重新肯定

“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
一 “去体系化”的美学态度
二 “去本体化”的立场
三 “去理性至上化”的理论倾向

美学的改变——从“感性”问题变异看文化研究对中国美学的意义
一 “感性”问题的两方面特性
二 文化研究为中国美学带来新可能

陈述“感性”与美学话语社会化
一 直面人的感性生存权利
二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两个方面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关学论纲之一
一 感性问题的新美学意涵
二 “新感性价值本体”
三 “日常生活美学”的阐释指向
四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当代前景

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一 感性意义成就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二 日常生活的现实介入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关学现实
一 “眼睛的美学”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三 新的美学话语

身体意识与美学的可能性
一 破除“破除的恐惧”
二 恢复“身体的自觉”
三 美学的重新“确立”

“微时代”的美学
一 “微时代”的文化征象
二 “微时代”的美学取向

“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
一 “生活审美化”的普泛实现
二 “去边界”的美学知识处境
三 回到日常感受的出发点

“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
一 美学批评:空间意识传统与“在场性”的缺失
二 “微时代”:空间开放性与交互性
三 “在场”的美学批评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一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表征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四 日常生活与感性
五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美学”

当下文化语境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现实问题
一 文化语境的“四化”
二 艺术指向性变迁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问题
三 走向开放性体系建构

附:艺术的难题——艺术与人的断想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