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概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比较文学概论

9 3.4折 26.6 九品

仅1件

云南昆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乃乔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3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5-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乃乔 编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3
  • ISBN 9787301053928
  • 定价 26.6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0页
  • 字数 490千字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概论》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比较文学的萌芽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溯源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二章本体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第三章视域论
第一节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3.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4.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

第四节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
1.什么是“国外汉学”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第四章学派论
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第四节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第五章类型论
第一节文类学与“形式”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3.比较丈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第二节主题学与“流变”
1.主题学的成立
2.主题与母题
3.题材、形象与意象

第三节形象学与“他者”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第四节类型学与“通律”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第六章范例论
第一节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节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第三节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第七章译介论
第一节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1.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
2.译介学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第二节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1.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一:文学交往实践
2.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二:文本与主体对话
3.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三:文学的跨国旅行

第三节译介学的理论取向及进展
1.和合相生: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2.学科对话: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3.意义重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4.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5.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第四节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2.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第八章诗学论
第一节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第二节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第四节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第九章思潮论
第一节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第二节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第三节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
现当代诗学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第四节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五节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第三次修订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