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

8 1.4折 58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俊华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9-09

石墨斋艺术馆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杜俊华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30520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9页
  • 字数 315千字
【内容简介】
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杜俊华所著的《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1900-1949)》在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及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全面、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对比研究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共性与特色,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红岩精神及其他革命精神的宏扬方式和路径,进而挖掘可供当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以借鉴的精神源泉,以响应中共中央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杜俊华,(1971— ),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研究》、重庆市重大社科招标项目《红岩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等10个社科项目。出版《20世纪30年代重庆地区的旱灾救治研究》、《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研究》、《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等专著3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四川省第12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二届(1998—2007)全国党校系统优秀党史论文二等奖、第四届张静如党史党建优秀成果三等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提名)、优秀博士一等奖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二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  研究视阈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渊源: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共同文化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一  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源泉

    二  农民起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

    三  理论基础:中国革命精神都以“主义”为理论指导

  第二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三  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四  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文化源泉

  第三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  红岩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  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实践熔铸: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形成对比

  第一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背景

    一  反帝反封建:中国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20世纪前半期亚非拉民族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二节  红岩精神的形成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陪都:红岩精神形成的时空背景

    二  实践基础: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大后方的斗争

  第三节  时空变迁与革命实践:其他中国各种革命精神的形成

    一  辛亥革命精神的形成

    二  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形成

    三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四  中央苏区精神的形成

    五  长征精神的形成

    六  延安精神的形成

    七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第三章  共时性: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共同内容

  第一节  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  中国古代贤者的坚定信念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中的坚定信念

    三  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

  第二节  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中的艰苦奋斗

    二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勇于牺牲的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中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  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中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勇于牺牲

  第四节  爱国主义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中的爱国主义

    二  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条红线

  第五节  以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一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都以主义为指导

    二  中国革命精神都代表各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第六节  理论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

    一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

    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

第四章  历时性: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爱国主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积极争取民众抗日

    二  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三  “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高尚政治品格

    四  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

    五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宁难不苟的浩然正气

    六  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

    七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八  巨大的人格力量

    九  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一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二  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

    三  长征精神的内涵

    四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五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培育的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三  国共第二次合作培育的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

第五章  共性与特色: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具体精神之比较

  第一节  红岩精神与辛亥革命精神之比较

    一  辛亥革命精神与红岩精神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辛亥革命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辛亥革命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二节  红岩精神与黄埔精神之比较述论

    一  黄埔精神与红岩精神形成背景对比

    二  继承:黄埔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黄埔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三节  革命歌曲视阈中的井冈山精神和红岩精神

    一  革命歌曲的基本特征

    二  革命歌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三  不同时代的革命歌曲所表达的各种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

  第四节  文化传播学中的红岩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

    一  革命歌曲视阈中的苏区精神和红岩精神

    二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

  第五节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

    一  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六节  红岩精神与抗战精神之比较述论

    一  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形成的共同时代背景:国共第二次合作

    二  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共性

    三  特色: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七节  红岩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之比较

    一  西柏坡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之共同内涵

    三  特色:西柏坡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六章  价值: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红岩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与理论价值

    一  红岩精神的历史作用

    二  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

    三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红岩精神和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  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创新: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红岩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的弘扬

  第一节  文化传播学简论

    一文化传播原理

    二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革命精神宣传和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弘扬

    一  新时期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思想

    二  新形势下弘扬革命精神面临的挑战

    三  中国革命精神弘扬方式和路径的创新

  第三节  文化传播学背景下红岩精神宣传方式和途径的创新

    一  红岩精神的网络传播

    二  对革命精神的传统宣传方式进行创新

    三  革命精神的歌曲传播

    四  创新新时期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促进红岩精神的传播

    五  加强红岩精神与外国革命精神的对比宣传

    六  积极“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红岩精神的宣传和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