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

有划线字迹

29 3.0折 98 九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国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国安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294784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92页
  • 字数 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是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多年探索、创新研究工作的总结,系统阐述了作者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及相关应用成果。《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全书原创性强,技术前沿,体现了以下特色:提出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提出了创新的研究模式,即从“点一点”、“点一系统”发展到“系统一系统”的模式;阐述了创新的研究策略,针对复杂系统,提出采用层次化、整合各种组学(包括化学物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逐步优化的策略来研究“系统一系统”的相互作用;阐述了创新的研究方式,针对化学和生物的复杂系统,提出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相结合、多学科先进技术的整合等研究方式;发展了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化学物质组学、定量代谢组学平台技术等。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可作医药院校相关师生的学习参考书,也可供制药企业、科研院所从事中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参考书。
【作者简介】
  罗国安,清华大学化学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6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药学院执行院长、196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欠学生化工程专业,1982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仪器分析专业硕士学位,1982~1990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任副主任、副教授,19911~1994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任ResearchAsscociate1994年应聘回国。历任清单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副主任。国际际AOAC(国际官万分析化学家协会)食品补充剂方法委月会委员,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中国药典)(英又版)副主编,“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药和保健品审评委员。(中成药)副主编及十余家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药物分析及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30余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82篇,SCI收录262篇。撰写研究专著5部,译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38项。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奖6项。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概述

1.1 传统中药方剂学的特色

1.1.1 方剂学的溯源

1.1.2 君臣佐使协同作用

1.1.3 调节阴阳平衡

1 1.4 方证相应

1.2 方剂配伍规律

1.2.1 中医治法与“君臣佐使”在方剂组成中的应用

1.2.2 对立统一规律在方剂组成中的应用

1.2.3 系统论思想在方剂组成中的应用

1.3 方剂学现代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物质基础研究

1.3.2 质量评价体系

1.3.3 中药方剂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1.3.4 中药复方配伍评价与作用机理研究

1.4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

1.4.1 系统生物学的提出

1.4.2 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3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5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

1.5.1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的定义

1.5.2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

1.5.3 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2.1 化学物质组学提出和发展的背景

2.1.1 中药化学研究概况

2.1.2 中药物质组相关概念

2.2 化学物质组学

2.2.1 化学物质组学的定义及层次

2.2.2 化学物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关系

2.2.3 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模式

2.3 中药的作用特点与研究难点

2.3.1 中药作用的系统整体性

2.3.2 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

2.3.3 应对策略小结

2.4 中药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

2.4.1 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药性理论相关性研究

2.4.2 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配伍理论相关性研究

2.4.3 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炮制加工相关性研究

2.4.4 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药效、作用机理相关性研究

2.4.5 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药物动力学相关性研究

2.4.6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药效和信息科学的相关性研究

2.5 中药化学物质组的获取方法和技术

2.5.1 整体化学物质组的获取方法和技术

2.5.2 有效化学物质组的获取方法和技术

2.5.3 有效成分群的获取方法和技术

2.6 中药化学物质组分析表征的方法和技术

2.6.1 多维多息指纹图谱

2.6.2 有效组分指纹图谱

2.6.3 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

2.6.4 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

2.7 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整体系统生物学的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式

3.1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3.2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3.2.1 血/尿药浓度法

3.2.2 生物效应法

3.2.3 血药浓度法与生物效应法结合的PK-PD模型

3.3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说

3.3.1 证治药代动力学

3.3.2 中药胃肠药代动力学

3.3.3 血清药理药代动力学

3.4 中药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

3.4.1 肠道菌群的代谢处置

……

第四章 基因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的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 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章 糖尿病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第九章 中药复方清开灵注射液化学物质组研究

第十章 中药复方双龙方的整体系列生物学研究

第十一章 中药复方六神丸的安生性评价示范研究

附录 作者近十年发表的与本书相关的论文论著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