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5 1.8折 28 九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新玉言 编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5

圆明园图书馆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新玉言 编
  •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2
  • 版次 1
  • ISBN 9787515007069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8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阐述城镇化基本概念及特征,介绍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所依持的理论纲要,表述城镇化与经济、空间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立足国情现状,明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展望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基本趋势及战略构想。
【目录】
第一章 世界城市化理论概述
一、城市化基本概念
(一)城市化一般含义
(二)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特点
二、城市化相关理论
(一)结构转换理论
(二)人口迁移理论
(三)城市化展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三、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按人口、土地使用情况划分
(二)按统筹布局分类
四、城市化普遍规律
(一)城市化的历史阶段
(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一、我国地貌和地缘格局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疆域地缘特征
二、古代的城镇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城镇发展
三、近现代的城镇化
(一)中国近现代的人口增长
(二)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点
(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
(三)城市宜居评价标准的建立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城镇化的现状评估
(一)中国城镇化的水平
(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四)中国城镇化的规模结构
(五)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分布
(六)中国城镇化的二元结构
(七)中国城镇化的健康状态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出现“集群式”的特征
(二)开发区建设的集约化有待提高
(三)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并持续扩大
(四)“驱赶型”城镇化问题呈现
(五)城镇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六)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
(七)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当前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三)城镇化需要协调推进的配套政策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二元制度
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形成及特征
(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含义
(二)城乡二元制度的形成
(三)城乡二元制度的特征
二、城乡统筹的基础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三)科斯和杨小凯的交易费用理论
(四)“刘易斯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五)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
(六)赫希曼假设和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三、城乡差别与统筹发展模式
(一)城镇化演进规律与城乡差别
(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与基础产业的关系
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一)产业演进推动世界城镇化
(二)产业演进与城镇化之间呈现的特点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打下扎实基础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
(三)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三、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现代化
(一)工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提供强劲原动力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理论模式
(三)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分析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服务业的发展能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
(二)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
(三)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建设
(一)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三)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构想
一、未来城镇化速度和水平
(一)低速城镇化
(二)中速城镇化
(三)高速城镇化
二、未来城镇数量和规模结构
(一)大城市会有很大发展,城市群更具活力并加速发展
(二)小城市也迎来良好的机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小城镇的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增加奠定基础
三、未来城镇空间的布局
(一)从圈层式走向网格化、卫星式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二)从分散到高度“集中”再到适度“分散
(三)城乡空间更为紧密地协调发展
(四)配套服务依托附近大中型城市
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原则
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
(一)东部地区的城镇化
(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
(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