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前面彩页可能缺两张 有字迹看图)

10 2.1折 48 八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吉彦;沈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09

群书阁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吉彦;沈会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4
  • 版次 1
  • ISBN 9787117286039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软精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0页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章,通过脾胃病学术思想渊源、临证特色、临床常见脾胃相关病辩证思路、脾胃病临床用药经验、脾胃病医案精选,阐述了作者李吉彦数十年行医之心法,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现代脾胃病的认识,上溯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辨病辩证相结合治疗脾胃病,总结作者经方、自拟方、药对治疗脾胃病经验,分七大类详述了近四十种脾胃病的临床辨治方法及用药心得等,并配有医案图片以验证其医学心法与临证思路。
【目录】
章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
  节  《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脾胃解剖
    二、脾胃生理
    三、脾胃病病因病机
    四、脾胃病治疗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一、重视脾胃之气,为后世脾胃学说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脾胃病之脾升胃降
    三、脾胃病之阳明太阴
    四、脾胃病寒热错杂之辛开苦降
    五、脾胃病之表里虚实辨证论治
    六、脾胃之气顾护
  第三节  《脾胃论》系统严谨地论述了脾胃学说
    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二、脾胃病病因
    三、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四、甘温除热法
  第四节  《临证指南医案》之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脾胃分治,润养胃阴
    二、胃分阴阳,亦重胃阳
    三、久病胃痛,瘀积胃络
  第五节  《湿热论》之脾胃湿热论
    一、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胃
    二、脾胃病热化湿化
    三、夏季脾胃病湿困寒化
    四、四肢肌肉病从脾胃病湿热论治
  第六节  《温病条辨》对脾胃论的贡献
    一、《温病条辨》脾胃之气顾护
      (一)治上焦病,顾护中焦脾胃之气
      (二)温病后期,顾护胃阴,勿用温燥
      (三)中病即止,顾护脾胃之气
      (四)甘味药顾护脾胃之气,法同仲景
      (五)服药方法不同,顾护脾胃之气
      (六)避免食复,顾护脾胃之气
    二、《温病条辨》脾胃病治法
      (一)益胃生津法
      (二)增液行舟润下法
      (三)急下救危法
      (四)温运脾胃除湿法
      (五)祛湿热升脾阳止痢法
      (六)清热利湿法
      (七)升降中焦法
第二章  脾胃病临证特色
  节  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
  第二节  重视调理脾胃以增强气血生化之源
  第三节  重视脾胃与湿邪致病之间关系
  第四节  重视顾护脾胃,补养脾胃勿峻勿壅
  第五节  健脾不忘疏肝,肝脾同调
  第六节  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第七节  脾胃病辨证施治及与胃肠镜的联系
    一、脾胃虚弱
    二、脾胃虚寒
    三、肝郁气滞
    四、脾虚湿盛
    五、胃阴不足
    六、胃络瘀阻
  第八节  脾胃病治未病思想
  第九节  整体观论治脾胃病
  第十节  脾胃病异病同治
  第十一节  脾胃病勿忘预防调护
第三章  临床常见脾胃相关病辨证思路
第四章  临床用药经验
第五章  脾胃病医案精选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