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岁炊烟(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与环境变化)/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丛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岁岁炊烟(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与环境变化)/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丛书

22.77 3.3折 69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叶超 著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8

兴盈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范叶超 著
  • 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63073375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9页
  • 字数 326.0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探讨了乡村生态环境退化的社会根源、乡村可持续性转型的社会机制、乡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动以及网络化时代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向,认为乡村环境变化并非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中新出现的问题,而是根植于乡村社会内部日常生活的一个长期的、连续的渐变过程,日常实践的再生产与变迁构成乡村环境变化的社会动力,解决环境问题尤其呼吁实践导向的环境治理模式。
【作者简介】
范叶超,社会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等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一缕炊烟,两种愁情
  第一节  乡村环境问题的内生性之维
  第二节  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环境变化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与地理区位
    二、社会经济
    三、生态环境
    四、资料收集
  第五节  本书结构
  第六节  “炊烟”的隐喻
第二章  实践论与中国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第一节  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对环境社会学的启示
  第二节  实践的西方学术谱系
    一、实践研究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的长期湮没
    二、实践概念的再发现
  第三节  当代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
    一、第一代实践论:吉登斯和布迪厄的贡献
    二、实践论的成长
    三、建构中的实践论
  第四节  实践论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理论
  第五节  迈向日常实践的中国乡村环境变化研究
    一、揭示乡村日常实践再生产的隐蔽环境影响
    二、将乡村日常实践的绿色重构设定为环境治理目标
    三、在日常实践中理解乡村居民的环境行动
    四、基于跨地域的日常实践关联评估网络化对乡村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六节  本书的综合分析框架
第三章  实践的代谢:传统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生产与环境退化
  第一节  前现代性社会的生态平衡:事实抑或迷思
  第二节  实践的代谢:一个前现代“社会一环境”互动的分析框架
    一、社会代谢理论概述
    二、对社会代谢理论的批评与改造:以实践论为视角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案例:前现代溪地的森林退化问题
    二、森林与社会
    三、资料基础
  第四节  山都木客时期的溪地森林(新石器时代至唐末宋初)
    一、“山都木客,丛萃其中”
    二、山都木客们的日常生活
    三、原始林的局部退化与整体平衡
  第五节  客家人社会的崛起与溪地原始林的大规模退化(唐末宋初至清末民初)
    一、颠沛流离后的安家立业
    二、“山林的开启”:客家先民对溪地原始林的大规模采伐
    三、溪地森林的最后剪影
  第六节  清末民初时期溪地的生态危机
    一、近代溪地的生态恶化
    二、“积重难返”:溪地森林恢复的社会干扰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实践的兴衰:乡村日常生活转型与环境治理
  第一节  “不变”的日常生活与乡村环境治理困境
  第二节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构筑
    一、多层次视角概述
    二、实践论对多层次视角的挑战
    三、本章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溪地早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及其困境(1940一1982)
    一、1940-1949年的水土保持实验
    二、1950-1982年的运动式治理
    三、反思:什么导致了“造林不见林”的治理僵局
  第五节  溪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局面(1983年以来)
    一、从“治山”到“治灶”:治理目标的调整
    二、再造实践:村民是如何从烧柴改为烧煤的
    三、迈向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协变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实践的能量: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环境行动
  第一节  如何预测乡村居民的环境行动
  第二节  理论背景
    一、实践者的能动性:一个待阐释的实践论议题
    二、互动仪式论概述
    三、本章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温泉浴室及其环境效益
  第五节  共浴实践中的情感体验
    一、共浴作为一项仪式化的日常实践
    二、共浴的意义和村民从中汲取的情感能量
  第六节  无可取代的“大众池”
    一、私人浴池与家庭浴室的崛起
    二、难以割舍的“大众池情结”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实践的延展:网络化时代乡村环境治理的新趋向
  第一节  网络化浪潮中的乡村社会
  第二节  理论背景
    一、网络社会理论概述
    二、网络化时代的环境社会学议程
    三、以日常实践为核心分析单位的网络社会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网络化对溪地日常生活的重塑
    一、溪地的网络化进程
    二、网络化时代溪地的日常生活变迁
  第五节  网络化对溪地环境治理的挑战
    一、“来路不明”的垃圾:解域化环境流动的治理难题
    二、“会撩人”的商品: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环境压力
  第六节  网络化带给溪地环境治理的机遇
    一、联网式环境治理模式
    二、环保产品“下乡”
    三、乡村产业的“绿色升级”
  第七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超越乡村环境变化的现代化解释框架:日常生活的视角
  第三节  政策启示
  第四节  进一步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溪地印象(报告)
  附录2  溪地范庄、秀庄、苇松三村与县水保站签订的护林护草联防公约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