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本(二函十八册)2I27z
  •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本(二函十八册)2I27z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本(二函十八册)2I27z

9800 9.1折 10800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杜甫 撰 (宋)蔡梦弼 笺注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5479

出版时间2022

装帧其他

定价10800元

上书时间2022-09-27

北京经济网上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本(二函十八册)
编著者:(唐)杜甫 撰  (宋)蔡梦弼 笺注

ISBN:978-7-5013-7547-9

叶数:774叶

尺寸:18.2厘米*27.5厘米

板框:19.7厘米*13.1厘米

定价:10800元   

印刷方式:海德堡四色机胶印

印数:预售280套,编号发行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本首次缀合完璧
千年神品高仿再现
公元813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杜嗣业的年轻人带着祖父的灵柩,从湖南耒阳出发,准备归葬故乡——河南偃师。途径江陵时,他找到在此地为官的元稹,请他为自己的祖父写一篇墓志铭,以告慰死去的灵魂。嗣业有此请求,一则元稹是河南洛阳人,与自己同乡;二则元稹此时已名满天下,他认为元氏在诗歌创作上与乃祖多有相通处,都关心时局,忧国忧民。元稹答应了他的请求,认真地读起来年轻人送上的诗稿:《壮游》《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天末怀李白》《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过后,元稹彻底被其中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沉郁顿挫的诗风格调所震撼、所倾倒。几天之后,他写下了传世名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系统阐释了杜诗成就,其中有一句评价人们至今耳熟能详:“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正是元稹的高度评价,让杜甫诗名日隆,闻于天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逐渐被尊为“诗圣”,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童年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并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少年杜甫常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滋养,且受良好家学传统影响,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重要基础,“奉儒守宦”的信念更为他后世的人生轨迹埋下了深深的种子,他追求“读书破万卷”的文人境界,有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人生理想。
游历天下、应试科举,是杜甫前半段人生的两大核心主题。十九岁,他出游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历时数年。期间,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等著名诗句,青春活力、富有进取是青年杜甫最真实的岁月写照。游历四方的杜甫收获了与“诗仙”李白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神仙友情。744年四月他们在洛阳相见,同年秋相约在开封重逢,次年在宋州相见并同游单父(今山东单县),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他们三人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好不快活。直到晚年,杜甫还一再写诗回忆当时的种种情景,“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芫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忆昔》)除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李白,“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还有“才力素壮,辞句动人”的苏涣、“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的岑参,以及常接济帮助他的严武等等,他们应酬饮宴、相从游览。即使当时的杜甫毫无名气可言,但强大的朋友圈令人艳羡。
自二十三岁开始,杜甫走上了科举之路。735年回乡参加“乡贡”,736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想到最后落榜。三十五岁那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人到中年的杜甫积极参加科考,但由于权相李林甫从中作梗,所有考生均落选。两次沉重打击让杜甫明白,单凭才华不一定能实现政治理想。为了生计,也为了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他连续10年困居都城长安,向权贵低头,但即使曾因向皇帝献诗获得一丝希望,最终也仅仅是“参列选序”的结果。此后生活困顿一直困扰着杜甫和他的家人。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得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此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又燃起了他入朝为官的希望,于是他只身北上,然而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仕途理想彻底破灭。这期间他仍不忘国家的残破和平民的苦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著名诗句即在此诞生。杜甫所见证的这段历史,正是大唐从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杜甫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著名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是百姓遭受战乱之祸、灾难深重的见证。

官场的失意和时局的动荡并没有消磨杜甫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深刻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爱国热忱使他置国家、人民危难于个人命运之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乾元二年(759),47岁的杜甫落居蜀中,在忘年交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严武病逝,杜甫乘船南下,几经辗转,最终在由潭州赴岳州途中,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没想到成为人生绝笔,不久即卒于舟中,时年59岁,自此,一代“诗圣”的人生旅途正式落幕。
作为“集大成者”,杜甫“总萃古人之才”,对中国古典诗歌、古典文献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诚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所作评价:“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南宋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表达了对“诗圣”的钦佩之感:“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南宋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写下:“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对于杜甫强烈的现实关切,鲁迅也曾表达:“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中,还没有哪个文人的作品集可以像杜甫诗集一样受后世的关注和珍视。据文献记载,杜甫生前曾编定过自己的作品集;中晚唐以来,已有不同的本子在世间流传,或编年,或分体,或分类,不一而足。宋代,杜诗备受推崇,学习、评注杜诗成为风气。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即奉杜甫为诗坛楷模,曾评价:“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谪居黔州时,应丹棱名士杨素之请,手写杜甫两川夔峡诗。北宋元符三年(1100),杨素修建大雅堂,将黄庭坚手书上石,凡300余方。黄庭坚作《大雅堂记》,称“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山谷集·别集》卷四有《杜诗笺》,有六十余则笺语,虽然数量有限,但对于引领注杜之风颇为重要。由于笺注、研究杜诗成为时尚,编集注杜作品也成为一时风气,以“千家”为名编集杜诗者不在少数,如高崇兰编《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黄希、黄鹤父子《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都用千家标榜杜诗注释的隆盛。据张忠纲、赵睿才等人编著的《杜集叙录》可知,晚唐至今,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一种杜集文献。杜诗注释在历史上有两次高潮,一次就是宋人 “千家注杜”,另一次是清代 “集大成”杜集注本出现。当然宋代的所谓“千家注杜”的成果,多有散佚,幸赖集注本保存下来若干种。流传至今的宋人杜集本子主要有《门类增广十注杜诗》《门类增广集注杜诗》《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杜工部草堂诗笺》《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

梦弼因博求唐宋诸本杜诗十门,聚而阅之,三复参校,仍用嘉兴鲁氏编次先生用舍之行藏,作诗岁月之先后,以为定本。每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异同,次审其音之反切,方作诗之义以释之,复引经子史传记以证其用事之所出。离为五十卷,目曰《草堂诗笺》。凡校雠之例,题曰樊者,唐润州刺史樊冕《小集》本也;题曰晋者,晋开运二年官书本也;曰欧者,欧阳永叔本也;曰宋者,宋子京本也;王者,乃介甫也;苏者,乃子瞻也;陈者,乃无己也;黄者,乃鲁直也。刊云一作某字者,系王原叔、张文潜、蔡君谟、晁以道,及唐之顾陶本也。又如宋次道、崔德符、鲍钦止、暨太原王禹玉、王深父、薛梦符、薛苍舒、蔡天启、蔡致远、蔡伯世,皆为义说。其次如徐居仁、谢任伯、吕祖谦、高元之、暨天水赵子栎、赵次翁、杜修可、杜立之、师古、师民瞻,亦为训解。复参以蜀石碑。诸儒之定本,各因其实,以条纪之。至于旧德硕儒,间有一二说者,亦两存之,以俟博识之决择。是集之行,俾得之者手披目览,口诵心惟,不劳思索,而昭然义见,更无纤毫凝滞,如亲聆少陵之声謦欬,而熟睹其眉宇,岂不快哉!
由于集诸家之长,注释详明,杜诗旧注号称千家,诸多宋人注本及后世注杜者,多援引此书。且该本以编年为序,便于阅读搜查,是目前极具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编年体杜集本。
《杜工部草堂诗笺》刻本较为凌乱,在宋代即出现了 50 卷和40 卷两个系统。“50 卷本”乃蔡笺原貌。而所称的“40 卷本”,实为“正集 40 卷”加“补遗 10 卷”本。本次出版的《杜工部草堂诗笺》为宋刻五十卷本(附《外集》一卷),以编年为序,自“开元间留东都所作”至大历五年(770)“三月自衡州暂往潭州”约1500首杜甫诗作,《外集》收录各家与杜子美的酬唱诗共40首。五十卷本历经辗转、散佚、流传,现只存世数部,均为残卷,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存二十八卷九册,即卷二十三至五十,其中卷二十九、三十为抄配,各卷末间有“云衢俞成元德校正”一行,曾经毛氏汲古阁、富察昌龄、袁芳瑛、李盛铎等收藏。国家图书馆藏本存三十九卷(一至十九、二十二至三十五、三十九至四十一、四十八至五十),有“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印,为周叔弢、涵芬楼等旧藏。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曾影印五十卷本,以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相配,合计四十八卷,阙卷二十、二十一。2018年5月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过程中,清点未编古籍书库,发现了宋刻《杜工部草堂诗笺》一册,正好是卷二十至二十一,有钤印“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说明此册也曾为清初大藏书家季振宜所藏,上图此册与国图藏本原出一家。延津剑合,历来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藏书佳话,本次三家重要馆藏完美合璧,高精仿真印制,必将为学术界、版本学界和藏书界奉献一段佳话,促进学术研究和善本传承。本次高仿影印得到杜诗学权威学者张忠纲先生支持并作序,在此特别感谢。
我社致力于高端仿真珍贵善本,甄选传世孤罕、流传价值极高的善本古籍,高精摄制底本,精心修图制版,精选高端材料,原大仿真复制,限量销售,得到广泛关注。已出《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文选》《曹子建文集》等,均在预售期内基本售罄。此次推出《杜工部草堂诗笺》,仍延续我社仿真复制的精品路线,以超高精度文献扫描技术,并采用最新的超精细印刷工艺,甄选安徽泾县手工宣纸,以无限接近古籍原书的形态呈现给世人,让仿真作品重新散发历史的文化气息。
杜甫一生仕途失意,半生贫困潦倒,但诗史、诗圣之名,已人尽皆知,辉映千载。他的旷世诗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注定了流芳千古。《杜工部草堂诗笺》的合璧,让我们感叹古本传播机缘巧合的同时,也让千年前的杜诗笺注重新散发无限魅力。若无它,我们又如何得以零距离触及和感叹诗圣一生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绝妙的艺术风采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