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研究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研究

3

12 1.0折 118 全新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鹏;唐婷婷;胡月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9-20

莀溪旧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曾鹏;唐婷婷;胡月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21821154
  • 定价 11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56页
  • 字数 82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理论框架的构建,从新经济学角度分析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模式的内在机制关系和作用机理,通过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模式的演化过程规律的研究,可以对其形成、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实证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对中国城市群三大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GIS辐射场能模型、城市流动人口情况展开测度研究,以构建多元分析框架数学模型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曾鹏,男,1981年7月生,汉族,广西桂林人,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法学双学士、管理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第二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经济学教授,重庆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桂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副处长,现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获得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政区划调整论证专家”、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八桂青年学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广西知识产权(专利)领军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专家”、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等专家人才计划。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格局优化互动的逻辑演进
   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内涵、特征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格局和趋势
第三章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理论架构
   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
第四章  中国城市群发育格局识别实证研究
   节  测定的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全国城市群发育范围界定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五章  中国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测算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六章  中国城市群城市体系三大结构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城市群城市体系三大结构特征测算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七章  职能结构对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影响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特征测算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八章  等级规模对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影响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模型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九章  空间结构对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影响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要素特征测算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十章  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实证研究
   节  测定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内城市人口流动网络测算
  第三节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互动模式实现路径的研究
   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互动模式构建的政策含义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市群体系优化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导城市群个体城市优化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改策变迁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一个科学内涵概念,也就是各区域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即不同区域间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来提高区域整体的发展效率,有利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缩小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从质的角度来看,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及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协调发展,来提高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期层面来看,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基石,而从长期发展层面来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以及区域间、区域内发展差距的收敛。

城市群是区域内城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而形成的联系紧密的空间结构,是新时代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从空间政策角度来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提高大中城市对周围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与转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的优化。从学术空间角度来看,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区域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趋势展开城市群的识别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明确为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反映出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影响作用,城市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的关键。城市群的新型城镇格局是地理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也是城市间经济联系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形态与基本特征。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一方面需要以特大城市为增长极明确城市群中心,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数个大中城市形成城市群的次中心以及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中小城市、小城镇从而构建完整的城镇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下党中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与政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前的均衠发展战略,这时中国还处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为了能够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从一五开始,产业发展与规划布局促使各地区形成均箱发展的格局;在二五时期,国家大型项目、重工业发展布局呈现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以大庆油田、江汉油田、贵昆铁路为主要代表的重点工程项目均是在该时期建成的;在三五时期,三线建设达到了高潮期,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产业。在四五时期,仍然把加强三线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导向下中国区域经济以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产业布局上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各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在这一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也逐渐成熟。第二阶段是1979~1995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年改革开放后,通过利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区域间的利益冲突激增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的出现,这给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从六五时期到七五时期过渡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被提出,进而七五时期在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之间的关系时,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八五时期,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对国家整体协调发展进行了规划。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九五时期,中国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十五计划中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区域之间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人均GDP来看,2017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55317元,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39866元、33950元、32429元,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2%61%59%。有些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更为明显,如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128994元,面贵州市人均GDP37956元,前者是后者的3.4倍。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教育、科学技术的差距较为明显,如北京市的教育、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在2017年的人均财政投入为9408元,而贵州省仅为4157元,不足北京的50%。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仍处在初步阶段,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仍未构建合理,在相关程序的执行上还缺乏明确的制度,牛产力和人口布局以及环境生态承载能力较不协调。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产业梯度役受阻、制度障碍、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区域发展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促使中国地区差距加剧的重要原因,外资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但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不断开拓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创新理念为核心,通过科技、理论、制度等全方位、系统化创新来实现区域发展动力的转换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要加强分类指导,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四大区域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未来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的模式、路径和重点战略部署,这是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都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