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12 1.0折 ¥ 118 全新
仅1件
作者曾鹏;唐婷婷;胡月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9-2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改策变迁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一个科学内涵概念,也就是各区域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即不同区域间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来提高区域整体的发展效率,有利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缩小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从质的角度来看,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及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协调发展,来提高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期层面来看,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基石,而从长期发展层面来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以及区域间、区域内发展差距的收敛。
城市群是区域内城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而形成的联系紧密的空间结构,是新时代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从空间政策角度来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提高大中城市对周围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与转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的优化。从学术空间角度来看,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区域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趋势展开城市群的识别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明确为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反映出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影响作用,城市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优化的关键。城市群的新型城镇格局是地理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也是城市间经济联系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形态与基本特征。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一方面需要以特大城市为增长极明确城市群中心,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数个大中城市形成城市群的次中心以及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中小城市、小城镇从而构建完整的城镇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下党中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与政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前的均衠发展战略,这时中国还处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为了能够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从“一五”开始,产业发展与规划布局促使各地区形成均箱发展的格局;在“二五”时期,国家大型项目、重工业发展布局呈现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以大庆油田、江汉油田、贵昆铁路为主要代表的重点工程项目均是在该时期建成的;在“三五”时期,“三线”建设达到了高潮期,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产业。在“四五”时期,仍然把加强“三线”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导向下中国区域经济以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产业布局上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各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在这一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也逐渐成熟。第二阶段是1979~1995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年改革开放后,通过利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区域间的利益冲突激增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的出现,这给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从“六五”时期到“七五”时期过渡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被提出,进而“七五”时期在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之间的关系时,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八五”时期,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对国家整体协调发展进行了规划。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九五”时期,中国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十五”计划中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区域之间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人均GDP来看,2017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为55317元,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39866元、33950元、32429元,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2%、61%、59%。有些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更为明显,如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28994元,面贵州市人均GDP为37956元,前者是后者的3.4倍。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教育、科学技术的差距较为明显,如北京市的教育、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在2017年的人均财政投入为9408元,而贵州省仅为4157元,不足北京的50%。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仍处在初步阶段,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仍未构建合理,在相关程序的执行上还缺乏明确的制度,牛产力和人口布局以及环境生态承载能力较不协调。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产业梯度役受阻、制度障碍、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区域发展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促使中国地区差距加剧的重要原因,外资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但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不断开拓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创新理念为核心,通过科技、理论、制度等全方位、系统化创新来实现区域发展动力的转换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要加强分类指导,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四大区域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未来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格局的模式、路径和重点战略部署,这是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都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