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杂剧批评史论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元杂剧批评史论

全新正版现货

20 6.7折 30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建华 著

出版社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1208

出版时间2009-0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0元

货号20496467

上书时间2024-07-09

评价1602好评率 99.92%

  • 发货速度快 61
  • 物流很快 57
  • 品相不错 56
  • 包装仔细 55
  • 非常满意 49
  • 服务态度好 42
  • 值得信赖 41
  • 价格实惠 39
  • 品相超预期 39
  • 物超所值 36
查看全部评价

天涯淘书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男,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2002年干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泰山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中国曲艺。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东岳论丛》、《中华戏曲》及

目录】:

绪论
上编  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
 章  杂剧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节  批评的萌芽元代前期的批评(中统元年1260~天历二年1329)
    一、社会状况与元杂剧批评
      (一)社会文化环境与元杂剧批评
      (二)元杂剧演出的鼎盛与元杂剧批评
    二、本时期的主要批评
      (一)胡祗通的批评
      (二)周德清《中原音韵》
  第二节  批评的发展元代后期、明代初期的批评(至顺元年1330~永乐末年1424
    一、本时期元杂剧批评发展的原因与分期
    二、本时期主要的批评著作
      (一)《录鬼簿》及其续编
      (二)《青楼集》
      (三)《太和正音谱》
 第二章  传奇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节  旧批评的延续与新批评的初建明代中期的批评(洪熙元年1425-嘉靖末年1566)
    一、批评者呈现过渡性
      (一)文人是此时期主要的批评者
      (二)元杂剧批评中的文人迅速减少
    二、批评对象呈现过渡性
      (一)承前
      (二)启后
     三、批评观念的新变
      (一)王氏心学对元杂剧批评的影响初露端倪  
      (二)文学观念开始强化
   第二节  传奇期批评的鼎盛明末清初的批评(隆庆元年1567-康熙末年1722)
     一、批评的文人化色彩加重
      (一)观演形式中透出的高雅化趣味
      (二)批评中文学观念彰显
     二、传奇的繁荣对元杂剧批评的决定性影响
      (一)批评的南曲化
      (二)南曲化批评的反拨
      (三)二者兼美的批评思路
     三、社会思潮尤其王学对此时杂剧批评产生重大影响
      (一)在批评中提高了元杂剧的社会地位
      (二)高举“情本位”来解读元杂剧之内容
   第三节  传奇期批评的尾声清代中期的批评(雍正元年1723-道光二十年1840)
     一、批评思想相对保守
      (一)当时人对元杂剧地位和价值评价较低
      (二)当时人反拨明人对元杂剧高度的评价
      (三)官方思想浓重
     二、批评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的新变
     三、学术性批评进行了总结
      (一)剧目的考证和整理
      (二)剧情题材的考索
中编  元杂剧批评的主体
 第三章  文人的批评
 第四章  统治层与大众的批评
下编  元杂剧的批评观念
 第五章  “戏剧”观念的批评
 第六章  元杂剧“曲”观念的批评
余论
附录一  古代文人的元杂剧批评编年
附录二  统治层和大众的元杂剧活动编年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元杂剧批评史的梳理”角度介绍与展开了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中编从“批评的主体”这一角度重点分析了元杂剧批评的特色,包括批评主体、批评观点和批评范式等;下编从“批评的观点”出发,依次阐述了“戏剧”观念的批评和“曲”观念的批评。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