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面向媒介时代的诗学探索:麦克卢汉的中国传播及其启发下的文艺批评研究

品相好,无字迹,正版库存新书

5 九品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中华教授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16072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1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169页

货号A024-3

上书时间2020-05-31

心兰特价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实物拍摄,品相如图,多图,品相好,无字迹,正版库存新书
商品描述
自近代中国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如今,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环境保护、商贸领域,我们都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共同体之中。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就是我们已身处“地球村”之中。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全球村”时代,乃是一个听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切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而至,共同产生影响。从感知模式来看,此时,历时的东西被共时所取代,时间渐被空间所消弭,趋向于对“一切事物的同时感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时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开始代替民族文化内部的继承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今日中国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正如中国一知名学者在总结新时期文艺学发展时所言,“新时期文艺学的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复杂的矛盾与关系中进行的,但主要面对的是中西之间的关系与矛盾问题。古今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尽管在新时期仍有反映,但其重要性已让位于中西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并渗透其中。”(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2007,(8)) 中国文艺学发展到新世纪,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批评形态,譬如图像文化问题、生态批评问题、媒介文化批评问题。其中,媒介文化批评(或称“媒介与文学”批评)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初略统计,如今,相关的专著已有二十来部,研究论文四百来篇,硕博士论文一百来篇。作为呈现出人们期待已久的问题意识本土化和现实在场性的文学批评形态,尤其是媒介问题在当代文化以及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这都将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批评形态。如何阶段性地反思并总结已有的成就和不足,推动这一批评的继续发展,已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因为在探索中,有些问题已暴露出来,比如,现象性描述多于学理性分析、也即理论性不强的问题;把人文学术做成纯粹的技术分析,在概念和符号中兜圈子,对文论学理阐发较少的问题;“阐释过度”的问题;等等。 从这一批评形态的兴起来看,一方面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即媒介文化现实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学术影响来看,它深受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启发(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为此,本论题拟选择从新世纪“媒介与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接受与再语境化的角度来对“媒介与文学”批评进行探讨和反思。具体来说,本文按照这一接受活动实际发生的逻辑顺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总结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他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具体而言,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以技术变迁带来的人的延伸为立论基础,以媒介的社会历史影响——环境的创造为基本前提,以媒介带来的感知、文化变迁为考察中心,以媒介的发展规律为逻辑纽带;媒介的形而上学与人文视角则构成他研究媒介的显著特色。麦克卢汉不仅有着不同一般的媒介研究,他的文艺批评同样富有特色。他的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他对媒介的认识、体悟来自于文艺,对文艺作品的解读构成了他媒介思想的基础和来源,他的媒介思想是一种“艺术”视角的对媒介的观照;另一方面,他对文艺的认识是从媒介/技术视角出发的,也即是一种媒介/技术视角的文艺研究与解读。在这里我们以点面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他的文艺思想,然后介绍他对文学原型以及生态艺术的理解。 第二部分,我们主要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三十几年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梳理,首先,我们从纵向也即时间维度对它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就是以接受阶段(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为依据来对之进行梳理;然后从横向角度出发,具体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观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解与阐释;最后,我们以问题为中心,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中国语境之间互摄、互入的角度出发,对麦克卢汉的中国接受进行批判式的总结。 第三部分,我们主要研究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媒介与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理论的接受和再语境化,从媒介观的改变、“媒介与文学”研究的探讨、文学批评路径的探索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它对新世纪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尽管新世纪批评由于受到某种程度的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启发,从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但是由于接受的不全面,又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论题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启发我们可以从“媒介即技术”、“媒介即文化”、“媒介即感知”、“媒介即环境”四个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三部分之间形成一种接受发生的逻辑层递关系。第一部分对麦氏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的研究,在于揭示麦克卢汉之所以能被新世纪文学批评接受的潜在根源。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强调和人文式的研究以及他对文艺所做的独具特色的批评,使人从中体会到媒介是理解和解释文艺与审美的基础这一隐含于麦氏著作中的重要思想,这是它被大多数文学批评者接受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接受的研究构成了新世纪文学批评接受麦克卢汉的前景,正是麦克卢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文学批评界才有了接受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接受和再语境化的分析,则是对中国文学批评中接受麦克卢汉所产生的具体成果的概括。 总起来看,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批评接受麦克卢汉的动态过程,也构成我们研究的一个完整图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实物拍摄,品相如图,多图,品相好,无字迹,正版库存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