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已故国学大师 刘克生 信札(有章无信封保真)
  • 著名已故国学大师 刘克生 信札(有章无信封保真)
  • 著名已故国学大师 刘克生 信札(有章无信封保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著名已故国学大师 刘克生 信札(有章无信封保真)

1200 八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克生

年代90年代 (1990-1999)

页数1页

货号D书柜

上书时间2018-01-31

鸿运堂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品如图,字多
商品描述
刘克生先生于1905年9月10 日,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乐至模范小学(天池书院),四川省国立国文专门学校。曾担任《嘉陵日报》等川中各大报刊特约撰稿员,乐至中学国文教员。建国后,刘克生先生历任政协乐至县委员会第一至第八届委员,乐至县志副总编等职务。并先后受聘于云南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诗词学会,内江诗词学会,天府联苑,天府诗苑,四川中国画院顾问,南桥诗社名誉会长。政协乐至县委员会第一至第八届委员刘克生先生因病于2008年4月25日在家中辞世,享年103岁。
刘克生先生一生勤劳简朴,长期以书为伴,酷爱学习,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刘克生诗词钞》,《石缘阁杂咏》,《石缘阁丛稿》等诗文集,在县内外诗书届具有较大影响。
附录一:贺刘克生先生百岁华诞庆典讲话稿
作者:长衫李里
乐至百岁国学大师刘克生先生
乐至百岁国学大师刘克生先生
乐至百岁国学大师刘克生先生
刘克生先生,当世硕儒,四川乐至县人,今寿一百零二岁,仍精神矍铄。先生乃民国大学者谢无量先生侄儿,幼承家学,及长即与成都五老七贤交往,五老七贤皆前清进士、翰林。昔于成都望江楼诗会雅集,先生晚到,诸老咸留上席不坐,曰:“克生,尔后来居上,当坐此。”先生年二十即以骈文名世。后复得柳亚子、于佑任、章士钊诸先生赏识 ,称其将于文学史上另创一格。先生醉心诗文,无心仕进,但于川康公署为幕僚,故有诗云:“幕府冷红莲,文章换升斗。”虽然先生于此时即读毕《全唐诗》四万首。先生少好晚唐诗风,所作多艳词丽句,前清吏部主事,一等京官,成都“春熙路”命名者,硕学江子愚先生睹其作,告曰:“学诗以取法为上,取法高则格自高,今当舍晚唐入中唐,终期进于盛唐。”先生闻之,尽焚前稿,辞职还乡,以教书为业,潜心研习。斯正国变前二三年间事。国变后,先生则坎坷相继,父妻引绳自绝,家产没收,流浪街头,至于道旁凿石三十年,故后名其宅曰“石缘阁”。反正以还,先生以七旬高龄任政协委员,修县志,而先生于诗文之情,未尝稍减,闲暇所撰,流布甚广,有印于《岷峨诗稿》者,有镌于黄鹤楼上者。各地诗社亦竞邀先生为社长。此际先生之作已果迈中唐,入盛唐矣。而先生为此所历之沧桑已非文字所能言传。真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先生自百龄寿诞,刊其诗文曰《石缘阁诗文集》,是时,海内大雅君子云集,各出所作,为先生设“刘克生先生百岁诗书画展”。里谒先生时,先生已九十有八,于里虽素不相识,仍热情接待,读里拙作,为里《国学通观》作序,并一一校刊文中谬误为书勘误表。里每往请教,先生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诲人不倦。至今一百零二岁尚一次为里讲学两日。里新作《论语讲义》,先生复为之序,复为之勘误。先生之德,先生之学,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堪为一代宗师。先生期颐之际,里即兴发言,复撰成《贺刘克生先生百岁华诞庆典讲话稿》。另刘老有公子曰刘香鲁,侍父至孝,今虽八十有四,仍侍奉刘老不辍,且无微不至,堪称今世之老莱子。
刘老先生克生翁百龄华诞庆典讲话
共和国五十六年乙酉岁仲秋为蜀中乐至耆硕刘老先生克生诗翁期颐寿诞。渝州李里随九十四岁国学大师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杜道生老先生往贺。一时海内英贤齐集。悉出诗对书画以颂先生道德文章。里忝列其间,亦略作发言。未想竟蒙诸前贤长者不弃,欲存录刊布。故奉先生令子香鲁先生之命作是讲话纪要。
一、缘起
孟子云:“天有达尊者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序爵乡党序齒,辅世长民序德。里一廿龄小子,于今之盛会上,诸大人长者前,无爵可序,无齿可排,更无德可论。本无发言之理,然依为往圣继绝学之旨,太史公云“小子又何敢让焉?”
二、明旨
昨日两千零五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五十六年,万国华人联合祭孔,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且最近联合国又设立孔子教育奖,此乃以华人名义设立之最高国际奖项。如此皆表明中华文化之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之最关键即在此文化复兴。因中华民族之成形乃以文化为根本。当此中华文化复兴之际,万国华人祭孔之第二日开此祝寿盛典,当有深远重大之意义。而刘老先生正一被文所化之文化老人。文化之保存有二:一为图书馆之死文化,一为文化老人之活文化。敬刘老实则敬中华文化。亦因吾华有文化老人如刘老,方使中华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灭。而中华文化守先待后的品格,适为刘老这样的文化老人所彰显。另敬老尊贤固为中华之传统,老为根之象征,所谓源不长则流不远。敬老亦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之重要原因。故此祝寿会亦为时代的贞元之会。
三、崇德
子曰:“北辰所居,众星共向”。刘老之德,适若北极星。自不言,而群星环共。今日诸贤自八方来贺,首则因刘老崇高之道德人品,非此必不能有此感召力。刘老乃达天地境界之人。满腹经纶而又虚若谷;历经劫难而又生机勃勃。淡泊名利,待人诚厚,乐天知命,知足长乐。刘老所历之百年,正中华外忧内患传统文化遭空前浩劫之百年。时代之苦难具备尝于刘老之身心,然刘老皆顺应存载,泰然面对。刘老书房取名石缘阁,乍听甚有诗意,实则解放后刘老打三十年石头,与石结缘之真实写照。刘老以文坛泰斗之尊,而待人至谦至敬。素不相识求访者,刘老亦热情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诲人不倦,且款饭馔,临行亦必送礼为谢。凡有请先生指正作品者,先生亦必逐字披阅,后将每页错讹一一列出,寄与求教者。至今百龄,仍如此不辍。而刘老之物质生活却箪食瓢饮居陋巷。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先生方可穿越百年时空,从满清走到二十一世纪之今天;厚德载物,先生始能包容一世纪之悲欢离合,从容澹定。子曰:“仁者寿”,信哉斯言。
四、显学
刘老可谓当代旧体文学之泰斗。若非新文化运动,刘老心享盛名于华夏文坛。刘老显学于世人者,则在集部之诗词文章。旧体诸文类刘老无不精通,其诗文成就直追汉唐,不让古人。且刘老青年时代即是“二十文章惊海内”,今日更是黄鹤楼上留诗篇。刘老文学上之成就。可就四方面概括:
(一)原本家学
刘老家学渊源。历代读书人。国学大师谢无量先生又其表叔。故朝夕涵咏,耳濡目染,浸润以成。此亦文化之初步也。
(二)交游名士
刘老青年时代即与蜀中五老七贤,前清名士刘豫波、方鹤斋、廖季平诸先生从游。又得柳亚子、于右任、章士钊诸先生赏识。正所谓“登东山而晓鲁,登泰山而晓天下”,见多识广,增益胸襟。此正刘老诗文气格之高之重要原因。
(三)治学广博
刘老虽以诗文名,然于经史子集各部皆有深入研究,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百科全书。无论文字、音韵、训诂、诗书礼乐、正史杂史、掌故遗闻、诸子源流、制度典章、释藏道要,刘老谈之皆如数家珍。及今尚可记典籍不啻数千卷。《文心雕龙》云“集学以储宝”,刘老正其然也。此适与今日学者就诗文究诗文,治学狭窄迥异其趣。大师小家分水岭恰在此时在此矣。刘老学问化于诗文,随意点染皆成妙用。
(四)发乎性靈
刘老至情至性。内心丰富细腻。虽饱学然并不以学文直接入诗。或化裁典实,所展现者亦无非性情。百岁诗心,弥久弥真,此一老人所最难可贵者。因自情生。故皆自然佳趣,不与前人相同,别有一番景象。更兼音韵纯熟。甚多诗句咸易上口,易读易记。
刘老之诗文不可学而得,然刘老治学之精神太度则应为后学之楷模。
五、颂寿
最后小子不揣譾陋,谨献寿联一幅。以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情。联曰:
克明德心君泰和百体从令
生睿灵宫墙万仞八遐共朝
联用刘老名。上联写刘老因德必寿且健。克明德出《大学》,即能明德之义。心君泰和百体从令化用宋哲范俊之《心箴》。下联写刘老学问渊厚而得文坛倾仰。生睿灵出《黄帝内经》。
甚荣幸得跻身此盛会并发言。祈在坐诸贤德长者匡正。
共和国五十六年冬至渝州李里敬书于蓉城天人轩
(本文作者李里简介:李里,2008年32岁,出生在重庆,14岁开始穿长衫,喜欢按照中国传统文人的方式生活,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部主任。两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向市民讲授国学,深受民众喜爱。)
附录二: 《天府早报》文章:百岁国学大儒至今能忆古书5000卷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江山旧迹更新貌昭代文明起画楼望眼高随黄鹤楼远吟怀长共白云……”这是立在黄鹤楼二楼大厅中央的一副长联。长联的作者———刘克生,这位现已经101岁高龄、被圈内人推崇的国学大儒,原来一直都隐居在我省乐至县,过着淡泊恬静的日子。
  人物印象
  百岁高龄气质超然出尘
  8月25日,记者推开乐至县横东街刘克生的家门———一幢5层的楼房底楼。老人穿着净白的衬衣正看书,稀疏的白发整理得一丝不乱,双目炯炯有神,虽然已是101岁高龄,但他看上去和旁边八十出头的儿子相差无几,不知者以为是兄弟。屋内陈设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一电扇,别无长物,清简却不粗陋,和老人超然出尘的气质极为吻合。
  此时,刘老正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为成都大学教授张天建审校其刚出版的《唐诗答疑录》,对有异议的地方一一进行批注,以便今后再版。老人听力不好,每一句都得儿子大声做翻译,一旦听懂,他便“头是头,脸是脸”地娓娓道来。谈到往事,论及国学,他或许还要激动一下,脸颊微微红胀,好像年轻又重新回来。
  前尘往事
  天赋过人一生好学苦读
  刘克生1906年生于乐至县,别号石缘,上祖三代均有功名,乃书香世家。刘克生年少时书读两三遍便能倒背如流。一次,前清禀生郑选琴写了一篇2000余字的古文,请刘克生撰写,他看过一遍就将该文默写出来。在场的人惊叹其过目不忘,“神童”之名随之传扬,又因学识广博,被人称为“活字典”、“小博士”。
  18岁时,刘克生已是《新新新报》、《嘉陵公报》等十多家刊物的特约撰稿人,20来岁时被军阀刘湘招为秘书,月薪70块银元,可供养70余人。“那时,我每天在馆子里吃饭,让老板上最贵的菜,就这样每月才用出3块银元。”
  入成都著名书坛“可社”,刘克生与进步文人、前清名士、当地“五老七贤”都有往来。经人引荐,章士钊、柳亚子、于佑任、谢无量等,都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章士钊云:“如果克生继续努力,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另创一格”,柳亚子曰“克生很有才华”,谢无量则说刘之文章有“唐人风”。
  一次,川内文化名人在成都望江楼聚会,刘克生有事迟到,待刘克生到达时只剩下了一个首位。刘克生因为自己最年轻,于是就站着不坐。这时江子愚说:“克生呀,你要后来居上。”刘克生只好坐了下来。饭后江子愚邀大家到竹林小坐时对刘克生说,你学的是晚唐,进入中唐十分困难,不要注重辞藻华丽,要凝聚一点,建议刘克生多读宋诗宋词来弥补。当时小有名气的刘克生面上不说,但心里极不服气。回家后静下心来一想,认为江子愚先生所言极是,于是辞掉工作,回到乐至县城,一边在县立乐至中学和私立钦仁中学担任高、初中国文教员,一边潜心读书。刘克生虽天赋过人,依然一生苦读。如今,老人能够忆起的古书在5000卷以上,个别章节仍能背诵,实为罕见。
  刘克生历经百年变迁,其作品深厚大气,具有大家风范,不少作品被选刻于黄鹤楼、望江楼、昆明藏书楼、绵阳越王楼、遂宁观音阁、峨眉山、青城山等风景名胜地区。全国除西藏、青海、海南外其余省市区均发表或刊刻了刘克生的作品。
  爱国情怀
  扶危济困一腔侠肝义胆
  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情怀,在刘克生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上世纪30年代,刘克生先后在川康绥靖公署和乐安师公馆从事文秘工作,都因看不惯旧军阀的黑暗腐败愤而辞职。1932年春,国民党军的一个化学连驻扎在乐至县城西郊仙鹤观。士兵们平时强取农民的柴草、蔬菜和家禽,从不给钱,当地农民怨声载道。这年夏天,士兵乱伐天池镇橙子垭口和观音岩等地的成材树竹,不付价款反毒打农民。农民随即到仙鹤观驻地找化学连连长赵启明评理。哨兵开枪射击,造成一姓丁的农民死亡,激起群众公愤。次日,城区数百群众持械与化学连对抗。第三天下午,农民手持锄头、扁担等到县政府请愿,要求严惩凶手。乐安师管区学兵连、县警察中队、税警中队等开枪射击,造成群众伤亡。此事惊动了国民党军政部,派原川北师馆区司令樊巨川来县处理,由于樊巨川得了好处,仅将连长赵启明带走,此案不了了之,刘克生愤而辞职。
  1946年,乐至县储运仓库主任刘莘白伙同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吴念僧贪污粮款。刘克生为农民鸣不平,组织农民上告。在多次上告无果的情况下,刘克生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在《新新新报》头版头条刊出,在全省引起极大反响。刘莘白、吴念僧请刘克生吃饭,许诺每年无偿给刘克生万斤稻谷,希望他放弃上告。刘克生当即拒绝。随后不久,吴念僧被抓,刘莘白交军事法庭审判,受到应有的惩处。
  刘克生对有困难的朋友十分仗义,尽力给予接济。在川康绥靖公署做文员时,刘克生每月工资有70多个银元,自己仅花费3个银元,其余工资用来补贴家用和接济家庭困难的文人墨友。灌县文人张醒华生病,因交不上住院所需的8个银元,只好在家待毙。刘克生知道后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个银元全部寄给了张醒华。张醒华抢救无效临终时,将毕生诗稿全部寄给了刘克生。张醒华逝世后,刘克生将其作品结集出版了《醒华遗墨》。上世纪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如图,字多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