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学原理(第三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生物学原理(第三版)

全新正版现货

99.9 5.9折 168 全新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Michael Foote等著;樊隽轩,詹仁斌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4188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68元

货号28981253

上书时间2023-05-15

龙香书城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 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 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 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v
序 vii
前言 ix
致谢 xi
第一章 化石记录的特性 1
1.1 古生物学的性质及范畴 1
1.2 化石保存 2
概要性介绍 3
化石形成方式 5
假化石及人造物品 6
埋藏学 9
特异保存 13
1.3 化石记录的采集 13
测量化石记录的完整性 19
1.4 化石记录性质的时间变化 22
生物扰动 22
骨骼矿物学 23
含化石岩石的地理及环境分布 23
1.5 化石记录知识的增长 24
1.6 已发表的古生物数据的书目来源 26
1.7 结束语 27
第二章 生长和形态 28
2.1 形态特征 28
2.2 标本的描述和测量 29
图示描述 29
描述性术语 30
测量的描述 32
2.3 生长与发育特性 39
生长的类型 40
描述个体发育的变化 43
生长速度 45
异速生长的原因 47
异速发育 48
其他异速发育关系 50
异时发育 51
2.4 结束语 53
第三章 居群和物种 54
3.1 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中的居群 54
居群内的个体变异 54
3.2 描述变异 60
描述单维变异 61
描述二维或多维变异 61
3.3 物种的生物学性质 67
生物种概念 68
物种的起源 68
物种的识别 68
形态种和生物种 69
3.4 结束语 73
第四章 系统学 74
4.1 正式命名及种的描述 74
分类名称的书写格式 81
种名的改变 82
分类过程的重要性 84
4.2 系统发育学 84
分支图和树状图 84
共有新征和演化关系 86
根据形态特征推断亲缘关系 88
系统发育估计的准确性 93
其他方法 95
谱系中的时间维 96
4.3 分类 100
较高分类等级的属性 100
涵盖范围和等级 101
4.4 结束语 102
第五章 演化形态学 107
5.1 适应及其他基本假说 107
5.2 功能形态学 108
功能形态分析的方法 108
生物力学分析灭绝物种实例 109
其他关于功能学解释的证据 118
5.3 理论形态学 119
发掘生命的不同模式 120
权衡取舍以及局限的最优化使用 124
表型变化及其背后的遗传因素 129
5.4 结束语 130
第六章 生物地层学 132
6.1 生物地层学数据与对比的性质 132
6.2 复合对比方法 134
图形对比 136
出现事件排序 137
限定最优化法和排序与校准法 140
6.3 利用梯度分析进行区域对比 144
6.4 层序地层学与化石的分布 146
6.5 地层延限的置信限度 152
6.6 结束语 154
第七章 演化速率与演化趋势 156
7.1 形态速率 156
形态速率的定义与测量 156
形态演化速率的时间标尺 159
7.2 分类单元演化速率 160
生物类群的长期特征速率 161
时间段的演化速率测量 168
分类单元演化速率的影响因素 170
7.3 形态演化与分类单元演化的关系 170
古生物学中的宏演化及演化速度与模式的重要性 170
检验点断平衡假说 172
研究实例:新近纪加勒比海苔藓动物 173
停滞机制 175
点断变化机制 177
7.4 演化趋向 178
检验持续方向性 179
系统发育倾向的机制 180
7.5 结束语 186
第八章 全球分异与灭绝 189
8.1 生物多样性的属性 189
8.2 全球分类学数据库 189
8.3 全球多样性曲线的构建 191
8.4 显生宙以来的分类组成转换 195
海洋生态域 195
陆地生态域 201
8.5 显生宙以来新生率和灭绝率的下降 202
8.6 集群灭绝 202
集群灭绝的特征 202
集群灭绝的诱因 204
集群灭绝的选择性 208
8.7 下一代古生物数据库 211
8.8 剖析集群灭绝后的分化和复苏 212
奥陶纪辐射 212
热带美洲新生代的区域性海相生物转换 214
集群灭绝后的复苏 215
8.9 生物转换的简要回顾 217
8.10 形态多样性 218
形态歧异度分析的实例 219
8.11 结束语 221
第九章 古生态学和古生物地理学 223
9.1 古生态数据的特性 223
9.2 群落 224
9.3 古生物群落 229
化石类群在古群落中的分布 229
化石类群在区域地层上的分布 234
9.4 演化古生态学 236
时间中的生态空间利用 236
与生态互动相伴的演化转变 239
近岸-远岸分异模式 240
生态互动和集群灭绝 244
9.5 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的新方法 246
δ18O和Mg/Ca值 247
通过化石植物推测古气候和古大气 250
9.6 古生物地理学 252
9.7 结束语 255
第十章 古生物学领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案例 256
10.1 古生物学的综合性 256
10.2 海洋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 256
化石记录 256
寒武纪事件的演化解释 260
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 262
10.3 晚二叠世灭绝事件 265
灭绝时间 265
环境变化、生物地理和灭绝机制 266
10.4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267
引发PETM的原因 269
生物效应 270
10.5 更新世大型动物群的灭绝 272
晚更新世灭绝的性质 272
大型动物群灭绝事件中人类的角色 273
10.6 保护古生物学 277
10.7 天体生物学 280
10.8 结束语 284
词汇解释 285
参考文献 293
译后记 30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