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30 8.3折 36 九品

仅1件

山东威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巍 著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巍 著
  •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1864098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9页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译论”是指在中国传统言意观影响之下的、自成体系的传统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西方译论几乎垄断了国内翻译研究,而以中国语言哲学为特色的一套中国传统译论,如“名实”“言意”“形神”“文质”“化境”“神似”等却“缺席”当代翻译理论。2017年中华学术期刊网上能检索到以“翻译”为主题的所有研究论文共172395篇,其中以“传统译论”为主题的仅有880篇,所占比重只有0.5%。
  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集中在国内,根据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中国传统译论资料汇编、历史编撰(包括翻译史和译论史)和理论阐释三大部分。这三类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情况下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基本格局。目前中国传统译论研究在历史编撰和资料汇编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马祖毅2006,罗新璋、陈应年2009,MARTHAPY2006),但理论阐释部分相对滞后。在西方译论的影响之下,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阐释很快脱离了对标准的讨论,研究问题日益深化和细化,传统译论中的主要理论专题及概念、范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与阐述,在资料征引和义理阐发上也较前人有所进步(孔慧怡2001,朱志瑜2001,王洪涛2005,杨全红2010,傅惠生2011,傅惠生2012a,傅惠生2012b)。其次,研究的视野有所拓展,出现了从思维特征、认知模式、表述方式及其内在体系结构等方面对传统译论的整体性、综合性考察。目前比较系统地探讨中国传统译论的著作有三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王宏印2003),《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张思洁2006)和《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吴志杰2009)。此类研究是实现对中国传统译论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实现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赵巍,宁夏贺兰人,翻译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访问学者,《国际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and Applied Linguistics)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研究和典籍翻译批评。共出版译著4部,专著1部,编著教材2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以首作者在《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上海翻译》等CSSCI来源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翻译”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回顾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阐释中的问题
第四节 当代翻译研究对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何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第二章 “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社会文化阐释
第一节 春秋格局与“华夷之辨”
第二节 “华夷之辨”的经典化
第三节 从“华夷之辨”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第三章 佛经翻译中“重质”与“格义”的社会文化阐释
第一节 两汉三国佛经译论中的重质与格义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佛经译论的社会文化阐释
第三节 隋唐以后的“格义”与“五不翻”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与“翻译一会通一超胜”
第一节 明末清初西学翻译概况
第二节 从“华夷之辨”到“利玛窦规矩”
第三节 从“华夷之辨”到“西学中源”
第四节 徐光启的“翻译一会通一超胜”

第五章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中的“中体西用”
第一节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概况
第二节 “华夷之辨”与“中体西用”
第三节 “华夷之辨”与严复的翻译理论及实践
第四节 “华夷之辨”与梁启超的“中西化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