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8版 本科教学版)
正版旧书,商品以实拍图为准,所见即所得,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
0.98
九品
仅1件
作者 [美]罗杰 S. 普莱斯曼 著;郑人杰、马素霞 译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1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上书时间 2024-12-2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作者
[美]罗杰 S. 普莱斯曼 著;郑人杰、马素霞 译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12
版次
1
ISBN
9787111555018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4页
字数
660千字
丛书
计算机科学丛书
【内容简介】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原书第8版 本科教学版)》自第1版出版至今,30多年来在软件工程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8版继承了之前版本的风格与优势,系统地讲解软件过程、建模、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涵盖相关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并且提供丰富的辅助阅读资源和网络资源,指导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版本,保留了完整版中的基础内容,压缩或删除了一些高级内容,更加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Roger S. Pressman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工程技术方面的国际知名人士,目前还担任R. S. Pressman and Associates 公司总裁。30多年来,他作为软件工程师、管理人员、教授、作者及咨询顾问始终工作在软件工程领域。Pressman博士著有6部著作,并撰写了很多技术文章,是多种行业期刊的固定撰稿人,曾任多个行业杂志的编委,多年来一直担任 《IEEE Software》杂志的Manager专栏的编辑。Pressman博士是知名的演讲者,曾在许多行业会议上演讲,他还是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组织的成员。
【目录】
出版者的话 改编者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软件的本质 1 1.1 软件的本质 3 1.1.1 定义软件 3 1.1.2 软件应用领域 4 1.1.3 遗留软件 5 1.2 软件的变更本质 6 1.2.1 WebApp 6 1.2.2 移动App 7 1.2.3 云计算 7 1.2.4 产品线软件 8 习题与思考题 8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8 第2章 软件工程 10 2.1 定义软件工程学科 11 2.2 软件过程 11 2.2.1 过程框架 12 2.2.2 普适性活动 12 2.2.3 过程的适应性调整 13 2.3 软件工程实践 13 2.3.1 实践的精髓 14 2.3.2 通用原则 14 2.4 软件开发神话 16 2.5 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8 习题与思考题 19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19 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 第3章 软件过程结构 22 3.1 通用过程模型 23 3.2 定义框架活动 24 3.3 明确任务集 24 3.4 过程模式 25 习题与思考题 27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27 第4章 过程模型 29 4.1 惯用过程模型 30 4.1.1 瀑布模型 30 4.1.2 增量过程模型 32 4.1.3 演化过程模型 32 4.1.4 并发模型 36 4.1.5 演化过程的最终评述 37 4.2 专用过程模型 38 4.2.1 基于构件的开发 38 4.2.2 形式化方法模型 39 4.2.3 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 39 4.3 统一过程 40 4.3.1 统一过程的简史 41 4.3.2 统一过程的阶段 41 4.4 产品和过程 42 习题与思考题 43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43 第5章 敏捷开发 45 5.1 什么是敏捷 46 5.2 敏捷及变更成本 47 5.3 什么是敏捷过程 47 5.3.1 敏捷原则 48 5.3.2 敏捷开发战略 49 5.4 极限编程 49 5.4.1 极限编程过程 49 5.4.2 工业极限编程 51 5.5 其他敏捷过程模型 53 5.5.1 Scrum 53 5.5.2 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54 5.5.3 敏捷建模 55 5.5.4 敏捷统一过程 56 5.6 敏捷过程工具集 57 习题与思考题 58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58 第6章 软件工程的人员方面 60 6.1 软件工程师的特质 60 6.2 软件工程心理学 61 6.3 软件团队 62 6.4 团队结构 63 6.5 敏捷团队 64 6.5.1 通用敏捷团队 64 6.5.2 XP团队 65 6.6 社交媒体的影响 66 6.7 软件工程中云的应用 67 6.8 协作工具 67 6.9 全球化团队 68 习题与思考题 69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69 第二部分 建模 第7章 理解需求 72 7.1 需求工程 73 7.2 建立根基 78 7.2.1 确认利益相关者 78 7.2.2 识别多重观点 78 7.2.3 协同合作 79 7.2.4 首次提问 79 7.3 获取需求 80 7.3.1 协作收集需求 80 7.3.2 质量功能部署 82 7.3.3 使用场景 83 7.3.4 获取工作产品 84 7.3.5 敏捷需求获取 84 7.3.6 面向服务的方法 84 7.4 开发用例 85 7.5 构建分析模型 88 7.5.1 分析模型的元素 89 7.5.2 分析模式 91 7.5.3 敏捷需求工程 91 7.5.4 自适应系统的需求 91 7.6 避免常见错误 92 习题与思考题 92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93 第8章 需求建模:基于场景的方法 95 8.1 需求分析 96 8.1.1 总体目标和原理 96 8.1.2 分析的经验原则 97 8.1.3 域分析 97 8.1.4 需求建模的方法 99 8.2 基于场景建模 100 8.2.1 创建初始用例 100 8.2.2 细化初始用例 102 8.2.3 编写正式用例 103 8.3 补充用例的UML模型 105 8.3.1 开发活动图 105 8.3.2 泳道图 106 习题与思考题 107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107 第9章 需求建模:基于类的方法 108 9.1 识别分析类 108 9.2 描述属性 111 9.3 定义操作 111 9.4 类–职责–协作者建模 113 9.5 关联和依赖 118 9.6 分析包 118 习题与思考题 119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119 第10章 需求建模:行为和模式 121 10.1 生成行为模型 121 10.2 识别用例事件 122 10.3 状态表达 122 10.4 需求建模的模式 125 10.4.1 发现分析模式 125 10.4.2 需求模式举例:执行器–传感器 126 习题与思考题 129 扩展阅读与信息资源 129 第11章 设计概念 131 11.1 软件工程中的设计 132 11.2 设计过程 134 11.2.1 软件质量指导原则和属性 134 11.2.2 软件设计的演化 136 11.3 设计概念 137 11.3.1 抽象 137 11.3.2 体系结构 137 11.3.3 模式 138 11.3.4 关注点分离 138 11.3.5 模块化 138 11.3.6 信息隐蔽 139 11.3.7 功能独立 139 11.3.8 求精 140 11.3.9 方面 140 11.3.10 重构 141 11.3.11 面向对象的设计概念 141 11.3.12 设计类 14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