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树榆钱儿
正版旧书,商品以实拍图为准,所见即所得,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
4.33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马平来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平来 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4
-
版次
1
-
ISBN
9787020083558
-
定价
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22页
-
字数
57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追老舍先生神韵,凝京味儿文化精髓,观京城历史风云,品皇城百姓精神。《满树榆钱儿》是一部继承老舍先生遗风,又力求有所突破的京味文学。作者马平来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说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起伏、爱情经历为主线,用原汁原味的京味语言,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变迁。
- 【作者简介】
-
马平来,57岁,北京人。被称为“文坛超大龄新人”。曾赴内蒙军垦7年.归京后曾做工、从干、任教、经商,阅世读书颇丰。创作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多部。
- 【目录】
-
内容摘要
小说以民国初至解放的历史为背景,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经历、爱情离合为主线,用宏观的视野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众多鲜活的人物描述了老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浓郁的京味文化氛围,地道的京味语言使得该小说成为了一部颇有老舍先生遗风的作品。
主编推荐
马平来,57岁,北京人。被称为“文坛超大龄新人”。曾赴内蒙军垦7年,归京后曾做工、从干、任教、经商,阅世读书颇丰。创作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多部。
精彩内容
学士府大门外不远有棵老榆树,有一搂多粗,几丈高。它有多大岁
数,谁也说不清。不过府里头进院靠墙有块修府时立的石碑,上边除了记着乾隆爷赐府和齐家从宦、封妃的政绩,也说到当年建府址时是“老榆树以北为院墙,以西四丈建府门”。由此推算,这棵榆树起码也有两三百年了。虽是棵老树,它却一点儿不露衰相,依然枝繁叶茂。这不,春风一吹,满树就挂起了一串串、一簇簇的榆钱儿。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子光着脚,攀在树上,灵巧得活像只猴子。一群穷孩子围在树底下,抢着拣他扔下的榆钱儿,边拣边还尖声稚气地念着童谣:“榆树钱儿蒸饽饽,穷人见了乐呵呵。树上长钱不能花,填饱了肚子先不饿。”这爬到树上的孩子叫望田,是老高高贵庚家的小子,他家也在旗,就住在学士府胡同路南的一条小巷里。那边的房和胡同两边的宅门可没法比,都低矮简陋,破旧不堪。据说这片房最初是修学士府时工匠住的工棚,之后越盖越多,成了当年内务府应差的工匠杂役们的住所。这些人无论原先是满人、蒙人,还是汉人,也无论干的是车夫、轿夫、奶妈子,只要进内务府应常差,伺候宫里府里的活就算随了旗,成了旗人。后来一提在旗,人们往往和贵族混淆。其实旗人中的主子是少之又少,大多是给旗主、营主侍应的旗奴。这些人是一人为奴,子孙为奴,得跟主子姓,几代后主子开恩才能还籍复姓,归自家的宗。按大清律,百姓有罪送衙门,依国法论处。旗人主子有罪送族堂、宗人府,按族规量裁。而奴才依的是家法,哪儿都甭送,罪大罪小,怎么处置就是主子一句话。好在大清国倒了,小皇上退了位,靠民国政府给银子维持,再也摆不起过去那排场。内务府遣散裁减了一大半,这里的人们也大都各自凭手艺谋生。最苦的是像高贵庚这样的主儿,军伍出身,不会养家的营生,只得推着粪车走家串户,以掏粪背道为业。现今这一条胡同里还是两重天,两层地。大胡同里住的都是爷,而小巷里住的是为这些爷效劳,也靠这些爷活的穷孙。人比人气死人,甭比。富有富的愁,穷也有穷的乐。你看,树上的望田多开心。不仅有收获的乐,还有给人的乐。穷的乐其实比富的乐容易得多。
月娥在学士府院里听到外面孩子们的喧闹,也按捺不住,抱着一个小笸箩,跑出府门。她是杨志兴杨管家的女儿,今年刚八岁。虽说不是小姐身份,生下不久就没了娘,可这偌大的学士府就她这么一个小孩儿,又生
得俊俏伶俐,自然成了全府上下的心尖子。连齐大少爷也格外喜欢她,带她玩儿、逗她乐,成了齐月轩每天必修的功课。连她身上那缎子棉袍,脖子上挂的白玉葫芦都是少爷赏的。按规矩,大宅门里的孩子都是高墙围里圈大的,哪能和外边那些小胡同串子一起折腾啊?可孩子爱扎堆儿,那是天性。管了她几次,弄了个整天噘嘴掉眼泪,不忍,只得随她的兴儿。
月娥跑到树下,高举着笸箩仰面喊:“望田哥,我也要!我也要!”高望田低头见是她,忙应着撅了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儿扔下。见她也
学旁边孩子,用手撸下榆钱儿就往嘴里塞,忙说:“月娥,别生吃。拿回去洗干净蒸窝头。”月娥却不在乎,边嚼着,咂吧着滋味儿,边喃喃自语;“嘿,甜的,挺好吃。”没等望田再说什么,身边一个小小子搭了茬儿;“嗬,大管家的千金也吃这个?告诉你,我们穷人天生是草肚子,咋吃都没事。你是肉肚子,生吃准拉稀。”“你才拉稀呐。”“不信是不?大伙儿说我说得对不对?”穷孩子们哄笑着纷纷应和:“对,对,一准儿拉稀。”月娥不经逗,有些恼,伸手打去。小小子一闪身躲开,还顺手揪了揪月娥的小辫儿,逗得月娥更急,穷追不舍。可那小小子泥鳅似的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加上孩子们起着哄故意遮挡,哪里逮得着?气得月娥直跺脚,竟哭将起来。
树上的望田见了喊道:“她小,你们就不兴让她点儿?月娥,别哭,接着。”一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准准地扔到月娥的小笸箩里,月娥才眨巴着泪眼笑了。
这时,从胡同东口走进几个人。两个乡下打扮的中年人在前,一个十
七八岁挺虎实的小伙子搀着个着长衫的老先生在后。这.老先生可有岁数了,长而稀的山羊胡已全白,脸已像风干的橘子,精瘦得只剩一层皮,只是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小眼睛随意地一瞥一扫,竞显得格外有神。
几个人拦住个路人,像是打听什么,尔后径直走到学士府门前。
老先生仰头看看门上的太匾,微笑着点点头:“是了,就是这里。”说着,没让扶,自己迈上台阶。
门房闻声忙从屋里出来,见几个人想往门里迈,忙拦住:“哎,你们找谁呀?”小伙子抢先答:“找学士府。”门房噗嗤一笑:“学士府人多了,找谁呀?”老先生上前欠欠身:“这位小哥,老朽姓张,从德州来。距贵府祖地不远,也算个乡亲吧。”一指小伙子,“这是我孙子张志诚,这两位都是同村乡亲,我们要见府上当家的主子,请您给通禀一声。”“大少爷不在。”“那府上的管家……”“杨管家也不在。先回吧,过后您再来。”门房的话像俩月没烧的炕。
透着冰凉。
张老先生还要说什么,可话还未出口,他孙子张志诚却早按捺不住.张嘴声儿就挺冲:“让我们回没那么容易,我们都让你们学士府给糊弄多少次了?这回大老远跑北京来,见不着你们当家的,让我们回?甭想!”“嘿?!你这小子说话真不知深浅,”门房也有些恼,“你不头一次来学士府嘛,怎么叫糊弄你多少次了?告诉你,这也就是民国了,要是大清国那前儿,能容你这号儿的上这台阶儿?早给你一顿乱棒了。”P5-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