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敏华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敏华传

29.55 3.8折 78 九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柏懿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6

晴天的图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柏懿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505965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2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内容简介】
  李敏华院士是杰出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酝酿到成立、发展,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为新****个专设的力学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本书对李敏华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有助于读者了解李敏华院士的科研世界,展现她的学术魅力。
【作者简介】


王柏懿,女,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于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分配到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4~198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7~1990年,在自然科学委员会任兼职专家。1990~年,任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2001年,任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1993年起,享受院特殊津贴。退休后,现任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力学分会理事长、学院老专家咨询团副团长。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工作,包括高温高速气体动力学、热等离子体技术与诊断方、多相流体动力学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合作出版译著两部。研究成果曾获1986年学院科技进步,1987年科学技术进步奖,1988年和1998年学院科技进步,1997年航天公司科技进步,2008年国科技进步。
【目录】

总序(路甬祥)序(伍小平)引子第一章在吴县的童年生活一、名人大家辈出的吴县二、网师园里度过的幼年时光三、母亲品行的潜移默化四、就读振华女学校第二章少年时代读书在上海一、小学生遭遇“五卅惨案”二、在心仪的务本女中学习三、“好”校长引领进步风气四、“坏”校长导致务本风潮五、从务本女中毕业后立志深造第三章跻身清华名校就学一、在名校接受严格训育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三、结识终身伴侣吴仲华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洗礼第四章战乱中致志求学不辍一、欣喜中国军民奋起抗战二、炮火中奔赴长沙就读三、随学校西迁昆明四、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五、改学航空工程第五章留校任教并准备出国一、在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二、战时昆明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准备留美攻读学位四、鼓励留学的政策提供了机遇五、夫妻双双踏上赴美征途第六章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一、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工程力学二、在麻省理工学院接受“魔鬼式”严格训练三、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工科女博士四、博士导师邓·哈托教授五、攻读成功的背后第七章奋力拼搏攻占学术高点一、供职于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二、挑战燃气轮机涡轮盘强度问题三、独特构思攻克硬化材料塑性分析难题四、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五、奠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第八章千方百计筹划回国效力一、主动辞去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工作二、专程驱车去旁听伍修权演讲三、转入大学工作为回国做准备四、精心策划回国步骤五、绕道欧洲回到心仪许久的北京第九章欣喜新中国的新生活一、在回国后的最初日子里二、初返祖国时的切身感触三、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四、新中国塑性力学的奠基人……六、政治运动的初始洗礼第十章为创建力学研究所献策出力一、力学研究所起步阶段的功臣二、组建塑性力学研究队伍的元勋三、培育青年学者的一条“捷径”四、倾心帮扶年轻学子成长五、研究生的良师诤友第十一章“大跃进”的浪潮中一、“大跃进”浪潮中的科研院所二、中国科学院的“上天”任务(代号581)三、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的建设四、独特的教学方式五、对年轻教师的倾心指导第十二章调整时期的学科建设一、力学研究所十二室应运而生二、承担103任务三、瞬时加热加载装置的研制四、民用科研任务的开展五、暂离力学研究所十二室领导岗位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里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四清运动”二、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研究工作第十四章欢呼科学春天的到来一、科学春天展开了新天地二、继续深化断轴故障分析研究工作三、勇敢涉足疲劳研究的新领域四、积极筹划组织重大课题五、竭尽全力建设一流的疲劳试验室第十五章“文化大革命”后喜招研究生一、喜招研究生成“大户”二、培养跨世纪力学人才三、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四、女性科学家和她的女弟子第十六章并肩携手与病魔抗争一、相濡以沫、并肩奋斗的院士伉俪二、吴仲华不幸身患癌症三、吴仲华倾力工作、积劳成疾四、伴随吴仲华继续前行五、永恒的纪念第十七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老骥伏枥继续深化疲劳研究的领域二、强调力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的结合三、心系研究工作细致指导年轻学子四、年届耄耋依然尽力参与学术界活动五、鞠躬尽瘁为事业死而后已唯奉献六、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精神永留人间尾声附录一李敏华年谱附录二李敏华主要学术论著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序言
2017年,我们将迎来李敏华院士的百年诞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通过对李敏华院士传奇而多彩一生的回顾与缅怀,我们学习和继承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李敏华先生从年轻求学时起,就怀抱“理工救国”的信念,刻苦读书。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她亦不畏环境的艰苦,从北平(今北京)的清华大学,辗转到长沙临时大学,又迁徙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并成为航空工程学系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李敏华结识了吴仲华先生,共同的理想与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结为伉俪。1943年年底,他们负笈远行,李敏华先生不顾身怀六甲在大洋中颠簸数月抵达纽约,与吴仲华一起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学位。在留学美国期间,她虽然作为女性受到歧视,但是因为有“学成之后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这个坚定信念的支撑,李敏华终于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工科女博士,此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李敏华先生受聘到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下属的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她在基于塑性力学的全量理论解决发动机的强度问题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横加阻挠,但同样是“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李敏华和吴仲华两位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1954年毅然回到祖国。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李敏华先生是杰出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酝酿到成立、发展,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设的力学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她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1956年,李敏华先生以其在塑性力学的原始性创新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而吴仲华先生则以燃气轮机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们是唯一一对双双获奖的科学家夫妇,这将作为一项“纪录”载入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史册!    李敏华先生从回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在百忙的研究工作中,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开设“塑性力学”课,她亲自撰写教材、讲授课程、指导研究生,为培养中国近代力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中国高等学校固体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960~1965年,李敏华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塑性力学”专业基础课,我有幸作为她的助教,从而获得她多年的教诲,她知识渊博和待人宽厚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敏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妇女界的榜样,不愧为20世纪“中华女杰”之一!    李敏华先生作为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根据国家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新的课题。她既重视实验,又重视计算。特别应当强调的是,不论是在受到严重干扰的环境和“文化大革命”的逆境里,还是在丧失幼子与爱人的悲痛之中,李敏华先生都是坚韧不拔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不息。她一边为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调研和确定方案而操劳,一边不顾高龄骑自行车到很远的北京市计算中心上机计算。她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报国壮志。这种崇高的精神是李敏华先生传承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部传记,作为《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作者王柏懿研究员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基础上又用了几年的时间,收集了一些非常难得的资料和照片,再现了李敏华先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情景,表述了李敏华先生追求科学救国的理念,也展现了李敏华先生热爱生活、关怀青年的科学人生的多个侧面。为此,向王柏懿研究员表示诚挚的敬意。王柏懿研究员付出的心血,为我们再现了鲜活的李敏华先生。这部传记作为李敏华院士的百年诞辰的献礼,期望后学们能以李敏华先生为榜样,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学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任小平    2017年元旦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