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新诗史
  • 中国当代新诗史
  • 中国当代新诗史
  • 中国当代新诗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当代新诗史

80 九品

仅1件

辽宁鞍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洪子诚、刘登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3

登登外公

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洪子诚、刘登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69452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11页
  • 字数 387千字
  • 丛书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也为着更深入彰显“当代”的文学、诗歌问题,把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新诗)作为相对独立的时期来处理,仍有其合理之处。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新诗同整个文学一样,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种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这种变革、实验的基点和走向,呈现与“当代”前30年诗歌的延伸、悖逆的复杂关系,因而仍与“当代”诗歌已形成的格局发生或隐或明的关联。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l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一一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目录】
自序
引言
上卷中国大陆当代新诗
第一章新诗道路的转折
一40年代后期的诗界
二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三“经典”的选定和确立
第二章过程及时期特征
一诗人的类型分析
二新诗的“当代形态”
三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
四各个阶段的概况
第三章走进“当代”的诗人
一“老诗人”的艺术处境
二“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三艾青和田间的“危机”
四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1)
五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2)
第四章50年代的青年诗人
一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主要诗人的写作
三西南边疆“诗群”
四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第五章新民歌运动与新诗道路的讨论
一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二民间歌手和工农诗人
三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
四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
五新诗形式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第六章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二郭小川等的创作
三60年代前期的诗风
第七章“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诗界的“分裂”
二公开的诗界
三“地下”的诗歌写作
四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八章80年代的诗歌状况
一诗歌“复兴”的想象
二80年代的诗人“群体”
三诗界状况与诗歌运动
四最后的政治诗热潮
五新诗历史的“重叙”
……
初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