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供中医药学专业使用)

90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琦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2

瀚墨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琦 主编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8
  • 版次 1
  • ISBN 9787117070195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1页
  • 字数 243千字
【内容简介】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彤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即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形神合一”思想;③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④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司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

  《中医体质学》教材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体质的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诊断、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系统论述,实现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并为生命科学提供新的认识体系。教材中提出并涉及了许多重大科学命题,如探讨“形神合一”的科学内涵。从形态结构一生理功能一心理特征一生物遗传方面,揭示由多种复杂因子构成的体质现象。通过“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表述,阐明体质调治的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中医学是整体调节的医学,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体质可调性研究是本教材的三条主线,也是今后体质研究的主要任务。

  《中医体质学》教材作为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内容之一,经过19所中医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的共同努力,数易其稿,为中医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持本学科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力求体现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研究方法。对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编委会还多次组织会议进行论证与研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使教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中医体质学》教材的编写,适应学科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面向新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带有标志性的新成果,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新的突破。欲求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欲求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中医学将在人类的进程中,以理论的自我更新,持续创新获得持续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

  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性质与范畴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第三节 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

  三、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

 第五节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一、体质过程论

  二、形神构成论

  三、环境制约论

  四、禀赋遗传论

 小结

第二章 体质的形成

 第一节 先天因素

  一、种族、家族遗传

  二、婚育、种子

  三、养胎、护胎、胎教

 第二节 后天因素

  一、饮食营养

  二、生活起居

  三、精神情志

 第三节 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

 第四节 疾病与药物因素

  一、疾病因素

  二、药物因素

 小结

第三章 体质分类

 第一节 体质分类方法

  一、古代体质分类方法

  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

 第二节 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

  一、中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

  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体质生理

 第一节 体质与年龄

  一、小儿体质

  二、青年体质

  三、中年体质

  四、更年期体质

  五、老年体质 

 第二节 体质与性别

  一、女性体质 

  二、男性体质

 第三节 体质与心理

  一、体质与认知

  二、体质与情感

  三、体质与气质

 第四节 体质与适应能力

  一、体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五节 体质的生理特点

  一、体质的遗传性

  二、体质的稳定性

  三、体质的可变性

  四、体质的多样性

  五、体质的趋同性

  六、体质的可调性

 小结

第五章 体质病理

第六章 体质诊断

第七章 体质与治疗

第八章 体质养生与预防

附录 少数民族体质理论与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